孫華
煙花是以人為載體可延續的文化傳遞過程,煙花通過技藝經驗表現滲透至人們的生活,是形象感知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2016年,國務院文件明確煙花爆竹為傳統文化產品并列入重點領域。煙花的保存,研究和傳播對中華文明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是中華文明形象感知和內容實踐的重要一環。
煙花活態傳承的歷史淵源
煙花作為可以被不斷創造更新的文化資源,展現出強烈的活態變化性,其發展不僅僅在煙花本身,更在于煙花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傳承過程。最初煙花是用來驅神辟邪的工具,唐宋開始煙花滲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煙花是中國古老民俗的智慧結晶。爆竹聲中皆故事,人間煙火有味道。在各個朝代有不同發展樣態,爆竹竹筒、紙包等各異形態流動著中華文明精神的延續和發展。至明清時代,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煙花爆竹來祭神祭祖,以表示慶賀,并求神靈祖先福佑。現在,這一古老的文化通過歷代傳承已綿延至今。
煙花活態傳承的價值建構
煙花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系列傳統文化產品中首屈一指,逐漸由一種風俗演變為一種文化,溶入中華文明的血脈之中,隨著全球文化交流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1.煙花活態傳承的核心表現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追求,通過對煙花文化的認知體驗以及弘揚宣傳,實現中華文明的全球傳播。現如今煙花已成為中華文明的形象感知。煙花爆竹里寄托人們熱烈、真摯、純潔的情感,對美好生活、純真愛情、幸福快樂的祈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之一。煙花與人類互動而生的文化財富的體驗價值有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結,其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文化色彩和文化震撼力舉足輕重。由中國火藥衍生而出的煙花,不只給人們帶來視覺盛宴,也為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提供了“中國元素”。文化之美如藍田生玉,似錐處囊中,終歸會力透人文。煙花隨著傳統節日延續至今,記載了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傳承意識。
在每一個場合,講好煙花的故事,推介煙花的制作技藝,傳承煙花的文化,必然能讓煙花釋放活力。中國中央電視總臺《非遺里的中國》對多維度呈現了瀏陽花炮的創新成果、歷史底蘊、中國智慧、東方美學,展現了煙花在新時代迸發出的煥新力量,呈現煙花時光流變中的一脈相承與繼往開來。在活態傳承中挖掘煙花蘊含的民族價值取向和追求,有利于社會公眾認同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2.煙花活態傳承表現為其是基于可參與的文化傳播和體驗價值傳遞,是傳統文化與精神的再傳播,可以提供“認同感和儀式感”。“身如束帛氣如雷,能使妖魔膽盡摧。”煙花是吉祥喜慶的象征,更是傳統故事里驅趕年獸、祛病驅邪的精神寄托,是中華兒女的浪漫情懷與生活儀式感。宋代時高麗(即今朝鮮)國王徽曾多次來中國朝拜,作詩盛贊中國朝廷的焰火晚會,曰:“燈焰似蓮丹閥迎,月華如水白云寒。移身幸入華骨境,可惜終宵漏滴殘。”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所撰《中國新史》第六章“中國人的禮節、典儀和節日”,記錄了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元宵節晚上的煙花:“似舟,似塔,似魚,似龍,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種令人驚奇的煙火”。現在,燃放禮炮迎接來訪的國家元首,便是傳統禮賓方式的延續。
3.煙花是創造性資源,構成了中華民族一種特有的民俗景觀,并且影響到整個世界,其活態傳承價值賦予了煙花展示與體驗的生命力。如今,以其絢麗多彩、燦爛奪目、響徹寰宇的特質,煙花除了在中國,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流傳開來。在國際級博物館的藏品目錄中總可以看到許多與煙火相關的作品。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不少浮世繪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便是“兩國花火”;美國藝術家馬斯登 · 哈特利著名的作品《天堂》(Himmel,1914-1915)充滿了煙火盛放的氣氛等。
現在世界各國在節慶之時都用煙花爆竹進行慶祝。如澳大利亞悉尼港煙火、巴黎埃菲爾鐵塔煙火、英國倫敦眼煙火秀、迪拜新年煙火、日本的煙火大會等均已經成為世界級地標式煙火盛會。2023年全球在不穩定中跨年煙花,多國燃放煙花迎接新的一年。煙花以其稍縱即逝的不可復制、不可留存、瞬間綻放所產生的聲響、色彩、圖形,給人們以歡愉和快樂,滿足了人們特殊的精神生活需要,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并且逐步成為具有世界性的獨
特文化。
煙花活態傳承的價值共創
1.煙花的活態傳承是促進中華文明保持良好文化生態,打造特色煙花產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煙花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為煙花向深層文化體驗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向。煙花的活態傳承便是傳統歷史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活態呈現與重新生活化。
煙花是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其內涵的審美藝術是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融互通的最強音符,是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的重要載體的強力元素。煙花的活態傳承在于把煙花中蘊含的中華文明元素提煉出來,有效進行對外傳播,推動煙花文化“全球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煙花第一人蔡國強,設計的天梯煙花營造出了一種凡人通天的意境。國外著名導演、奧斯卡獎獲得者Kevin Macdonald還特地為蔡國強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兩天的播放量就達到了3000萬人次,超過100萬人轉發。中國天梯煙花漓盡致的表現了煙花藝術的想象力和創新力,煙花傳承文化根脈和創新藝術表達的混搭方式,增強了煙花的魅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采用無重金屬物質、低硫的高科技環保焰火讓中國傳統民俗的煙花大大減少了燃放時產生的硫化物。第19屆亞運會作為亞洲最高規格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取消煙花燃放代之以煙花的科技化呈現。全新科技美學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相融,通過情感、美感和互動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中國天梯煙花用極致傳遞煙花儀式,成都大運會采用高科技換環保煙花,杭州亞運會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煙花,即是煙花活態傳承價值的體現,也是煙花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路與啟示。煙花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傳承,其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正視整個社會乃至全球發展的規律,才能使其活態傳承。煙花活態傳承價值順應時代演進而傳承,是促進中華文明保持良好文化生態,打造特色煙花產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探索。
2.煙花產業既有文化屬性,又有經濟屬性,產業化對社會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有積極的作用。煙花成為一種產業,是在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實業年志》有個說法:“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發達于宋末,而發源于瀏陽也。”中國古代已經掌握了制造煙花的技術。“一硝二磺三木炭”,這是唐代孫思邈對黑火藥成分的記載。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里記載,在正月十五元宵夜,“宮不滿足去街上看,而是請來專業的煙火師到家里來架設。”波斯(今伊朗)商人阿克巴爾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所撰《中國紀行》第一章“去往中國之路”載有:“這個國家里老少都會做火藥。煙火、爆竹是很普通的東西”。嘉慶年間煙花就大宗出口,遠銷到暹羅(泰國)等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于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運輸,農業和攝影行業。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花炮生產、出口和消費國。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1月我國煙花爆竹出口量達到38.03萬噸,同比增長29.08%,出口金額突破10億美元,同比增長45.93%生產量遠超美國、日本、英國等煙花
生產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承和發展永遠是聯系在一起的。煙花的活態傳承需要結合現代生活和社會的發展,考量全球的發展趨勢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發自我再生能力。加強對煙花產業的培育和保護,提升、打造核心競爭力、增加,推動煙花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如此,方能實現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讓世界感知和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明互學互鑒。
基金:2023年度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華文明傳播的形象感知和內容實踐》(2023BS01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2.百度百科.天梯:蔡國強的藝術[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9%E6%A2%AF%EF%BC%9A%E8%94%A1%E5%9B%BD%E5%BC%BA%E7%9A%84%E8%89%BA%E6%9C%AF/19306387?fr=ge_ala
3.阿里 · 阿克巴爾:《中國紀行》[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16: 28-30.
4.陳清:煙花經濟學:如何找回失去的十年?[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HR4IQ1051188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