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榆 陳純
摘要:當前,我國正在不斷探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路徑,新媒體時代下活躍在海內外社交平臺的“洋網紅”在塑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發(fā)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其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結合跨文化共情傳播相關理論,分析“洋網紅”的跨文化傳播特征,以此表明借助“洋網紅”讓中國故事“出圈出海”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的有益嘗試與可行路徑,應挖掘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質“洋網紅”成為他者視角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與傳播者,同時積極在海外社交平臺開展交流合作,讓中國聲音在世界有效傳播。
關鍵詞:共情;共情傳播;“洋網紅”;跨文化傳播;他者視角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傳播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我國正在不斷探索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有效路徑,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當下,隨著新媒體時代各類短視頻平臺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 “洋網紅”活躍在微博、B站、YouTube等海內外社交平臺,用影像記錄中國故事,讓中國故事逐漸得到世界認可、受到廣泛傳播。在國際傳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和顯著成效的 “洋網紅”獲評2021—2022年度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大案例的先進典型案例。
跨文化共情傳播是在當下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面臨新挑戰(zhàn)的背景下提出并不斷深化的理念。在此背景下研究 “洋網紅”現(xiàn)象的傳播特征,為中國故事跨文化共情傳播相關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同時有助于更好發(fā)揮 “洋網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傳播價值,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國家敘事中的“洋網紅”與共情傳播
(一)“洋網紅”:國家間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作為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成果,自媒體博主是依托單個或多個社交媒體平臺,向不特定的大多數(shù)人群或特定的某類型群體傳遞信息的一類人。[1]在中國社交媒體走紅后,擁有高知名度的在華外國自媒體博主也被稱為 “洋網紅”。據(jù)新加坡 《聯(lián)合早報》統(tǒng)計,目前B站活躍的洋up主 (視頻上傳者)賬號至少有30個,[2]其中以自媒體機構 “歪果仁研究協(xié)會” (以下簡稱 “歪研會”)尤為出名,旗下?lián)碛薪诸^采訪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特有文化的猶太青年高佑思等20多名外籍文化意見領袖。
“洋網紅”大多都擁有中國留學、工作或生活的經歷,能夠較為熟練地使用漢語,對中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們大多憑借自身雙重或多重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用短視頻記錄中國生活、表達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在內容選擇上敏銳地結合國內外文化差異話題,以獨特的他者視角讓中國人民重新看待自身文化和當下中國人的生活,讓國外受眾感受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二)共情傳播:尋求跨越國界的理解認同
“共情傳播”概念是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和 “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背景下誕生的。面對全球傳播面臨 “對空言說”的傳播困境,學者吳飛提出人類應建立與他者共在的理念,加強國家之間的交往溝通與相互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情文明觀。[3]
共情 (empathy)最初主要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其基本含義是個體能夠共享、體驗并理解另一個體的情緒情感,并對此作出行動的能力。在中國語境下類似成語 “感同身受”和 “將心比心”。[4]移植到傳播學研究領域后,學者趙建國認為應在此基礎上拓展為個體與群體之間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其含義與中國成語 “萬眾一心”“群情激奮”等相近。在上述對共情概念的界定基礎上,共情傳播可以理解為共同或相似的情緒情感通過傳遞、擴散和共享產生情感共鳴,最終形成情感共同體。[5]
在共情傳播概念的基礎上,綜合李成家等學者研究成果,本文將跨文化共情傳播界定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組織、國家巧妙地培養(yǎng)和運用共情進行信息傳播活動,以此獲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的同向解讀與情感共鳴,進而采取一致的行動反饋。[6]
二、“洋網紅”的共情傳播特征
(一)基于他者視角的共情表達
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自我與他者是兩個重要的核心命題。他者的存在是主體塑造個體文化身份、建構自我意義的必備要素。[7]換言之,個體需要從他者的角度認識問題,通過與他者的交流和互動進行自我審視和反思,從而在客觀理性中增進理解與共識。
“洋網紅”是他者視角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與傳播者。在自身身份建構時,大多數(shù) “洋網紅”都會在微博、B站等平臺認證時進行顯著的地域標簽化,即以 “國家+昵稱”命名或在簡介中標明,如 “韓國東東”;有些則以 “中文名+英文名”的方式,如 “阿福Thomas”;還有的本身名字帶有顯著的國家或地區(qū)特征,則通常以名字命名,如 “山下智博”,以此顯著表明自己的他者身份,激發(fā)國內受眾的興趣和好奇心。而基于第三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國內受眾在 “洋網紅”視頻里不僅能了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檢驗中國故事走出去的成果,也能從他者視角重新建構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獲得一種 “凝視中的自我認同”。[8]如up主 “Rachele 瑞麗”在視頻中表達了對中國科研人員在陜西治沙20年創(chuàng)造綠洲奇跡的敬佩與感動,很多國內觀眾留下了對此感到自豪的評論。
以他者視角進行跨文化傳播是促進文化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這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單向灌輸難以使得國外受眾真正信服,甚至產生對抗性解碼。因此,基于國別屬性,“洋網紅”天然適合成為國外民眾了解真實中國的橋梁。在此,他者的概念需要跳脫固有的狹隘思維,不僅從地理距離,更應從文化距離的遠近來理解他者。[9]對于國外受眾而言,“洋網紅”的他者視角并不指 “洋網紅”血緣或地緣身份本身,而體現(xiàn)在所展示的中國故事敘事內容。新疆棉事件爆發(fā)后,“歪研會”會長高佑思拍攝了三期新疆視頻并發(fā)布在海外平臺,僅在YouTube一個平臺就獲得了超過1 000萬的點擊量,諸多外國人表示了對新疆人民的收入和農業(yè)自動化程度的震撼。在視頻中,高佑思很少主動進行觀點輸出,而是將鏡頭聚焦正在進行機械作業(yè)的棉田和棉農、小學生等普通人物,在輕松平常的聊天中用平民化的共情表達和理性客觀的他者視角展現(xiàn)新疆最真實的事實性畫面,以此反駁外界對新疆人權問題的指控。
(二)基于情感本能的共情敘事
愛是人類共同的需要,是共情的基礎和動力。跨文化傳播很大程度是基于文化差異進行的,文化之間差異是存在的,但其情感基因是存在共性的,因此跨文化傳播并不強調文化差異的存在,而是努力追求實現(xiàn)通過信息的溝通交流彌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間的文化溝壑,通過以情感人形成文化間的互惠性理解。
“洋網紅”身上的多重文化背景是他們進行跨文化共情傳播內容制作的一個先天優(yōu)勢。研究 “洋網紅”短視頻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容生產最主要的特點是:以 “文化差異”為內容主題,采取柔性傳播和貼近傳播的策略,通過微觀視角和個體故事把握 “文化接近性”,從而形成尊重文化多元、推進文明互鑒的共情文明觀,達到內容跨文化共情傳播效果最大化。
具體而言,“洋網紅”通常進行本土化適應和本土化身份建構,在視頻中多用漢語表達,展現(xiàn)一個 “中國通”的形象,同時尋找文化之間的可通約性,打破文化壁壘,使視頻傳達的內容、觀念和情感能夠更容易、更充分被國內外受眾理解和接受。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等不同,大部分 “洋網紅”的鏡頭都會聚焦服飾、飲食、住房、交通、音樂等國內外都接地氣的日常生活主題,或從他者角度講述對某一主題下中外差異的理解和感受,或用心記錄中國富有人情味的人物故事,有力傳達打動人心的真情實感。博主 “阿福Thomas”曾表示他最吸引觀眾的視頻是記錄中國老百姓生活現(xiàn)狀的視頻,有力證明了借助 “洋網紅”開展好感傳播能取得積極成效。
(三)基于審視認同的共情互動
共情過程包含從認知到情感到行動的完整鏈條。[10]基于他者視角的共情表達和基于文化多元的共情敘事更多體現(xiàn)的是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層面趨同或相近的傳播效果。在此基礎上共情傳播將形成一致的行動反饋,體現(xiàn)在 “洋網紅”視頻中基于審視認同的共情互動。
共情的形成需要一個大的環(huán)境條件,即情境。散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情緒情感需要一個身體共在的情境或場合進行聚合或展現(xiàn)。[11]社交平臺的彈幕區(qū)、評論區(qū)、個人空間及粉絲群等互動場為形成跨文化共情傳播提供了一個進行儀式性交流的虛擬身體共在情境,對聚攏共情和文化交流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 “洋網紅”視頻中,跨文化互動機制主要包括審視和認同兩種動機,通過關注、點贊、收藏、轉發(fā)、評論、發(fā)彈幕等方式呈現(xiàn)。
一方面,對于 “洋網紅”鏡頭下對中國故事的呈現(xiàn)和解讀,國內受眾基于自幼生活在中國、浸潤于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天然帶有一定的審視權力,[12]繼而通過彈幕或評論等方式認可或糾正 “洋網紅”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的認知。如博主 “阿福Thomas”走入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個普通農村,體驗鄉(xiāng)村振興下的農村新生活,向國內外網友分享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在微博評論區(qū)阿福會主動詢問中國網友他所選取的農村是否具有代表性,也獲得了許多人的真情反饋。如有評論表示 “很真實,看了很想家”,有評論則推薦他來到中國其他城市的農村看看,感受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地區(qū)農村的不同村落風貌和民俗文化。[13]
另一方面,用戶通過評論、點贊、收藏等互動方式表達認可和鼓勵,這成為支持 “洋網紅”在傳播中國聲音的事業(yè)上繼續(xù)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時也通過轉發(fā)等方式進行裂變式傳播,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如在高佑思的新疆系列視頻里,不少人在彈幕區(qū)和評論區(qū)里留下 “溝通是有意義的”“謝謝你讓更多人去了解真正的新疆”等動人評論,這種共情成為推動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通過種種形式的跨文化對話互動,一方面幫助 “洋網紅”增進對中國文化內涵的正確認知和了解,更準確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通過 “洋網紅”視頻,國內受眾尤其是青年對中華文化達到更深層次的情感認同和民族自豪感,這對講好中國故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4]
三、結束語
中國故事跨文化共情傳播需要通過個體的傳播行為或具體傳播活動實現(xiàn)。“洋網紅”來自他者視角的情感敘事以文化間性彌合了文化差異,在人類共通的精神情感層面實現(xiàn)了凝聚共識和共情的可能。挖掘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質 “洋網紅”成為他者視角下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與傳播者,發(fā)揮跨文化共情傳播價值,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的有益嘗試與可行路徑。
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聲音在世界有效傳播任重而道遠。當下一部分 “洋網紅”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加強警惕和防范。在內容選擇上,“洋網紅”的選題同質化趨勢日益嚴重,難出新意;有些 “洋網紅”面對巨大的互聯(lián)網紅利,為博眼球迎合受眾錯誤的文化價值觀;有些甚至公然歪曲事實,惡意抹黑中國,刻意煽動對立言論。對于 “洋網紅”而言,應樹立正確的傳播觀,秉著自身多重文化背景的優(yōu)勢肩負起文化交流大使的重任,理性觀察、真實記錄中國社會,才能真正得到海內外受眾的認可。主流媒體應正確認識 “洋網紅”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用更加科學的標準選擇 “洋網紅”作為合作對象,充分發(fā)揮其擅長講故事和他者視角的優(yōu)勢,借其增強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感召力和親和力,以此形成讓中國故事 “出圈出海”的跨文化共情傳播。
參考文獻:
[1] 王先偉,孫云,劉楠.在陸臺灣自媒體博主的媒介呈現(xiàn)與生活展演研究[J].青年探索,2021(04):104.
[2] 海外網.新媒報道:“洋UP主”講中國故事火爆網絡[EB/OL]. [2021-07-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683256959210557&wfr=spider&for=pc.
[3] 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4] 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 43(06):47-52.
[5] 同[4].
[6] 李成家,彭祝斌.論跨文化共情傳播:基于國際互助抗疫的探索[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5):65-69.
[7] 孫文崢.自我與他者的關聯(lián)建構: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世界主義探究[J].當代傳播,2018(02):38.
[8] 趙泓,萬雨晴.凝視視角下反應視頻中的跨文化互動探析:以嗶哩嗶哩網站“洋網紅”反應視頻為例[J].電視研究,2022(03):56.
[9] 同[7].
[10] 同[4].
[11] 同[4].
[12] 同[8].
[13] 同[6].
[14] 吳志遠,江潞潞.外籍在華人士外宣合作與共情傳播策略:對《南京抗疫現(xiàn)場》系列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思考[J].當代傳播, 202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