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 2151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中不僅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而且提出要著力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皟蓮埰ぁ眴栴}已經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高校以及學者們通過文件、通知、論文、研討等多種形式紛紛出謀獻策,推動教師在課堂上形成改變,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式,取得了較多的成效。但是,在解決“兩張皮”的問題時,我們也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即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的內容過于“同質化”,反而忽略和弱化了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的差異及其特點,使得專業教育既未達到原有的教學目標,也使得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過于牽強突兀而影響了“立德樹人”的效果。解決這兩大問題,我們可以從問題產生的原因入手對癥下藥,并從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上尋求策略突破。
只有吃透“課程思政”中“兩張皮”與“同質化”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首先,之所以會形成“課程思政”的“兩張皮”問題,除了客觀原因,若從教師主體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教師沒能意識到專業教育中背后潛在的思政教育因素,只就專業而談專業,忽視了專業中蘊涵的“立德樹人”的育人因素,沒能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為了思政而思政,沒有深入探尋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在有機關聯,只是拿思政內容往專業教育上“貼標簽”,生搬硬套,因而造成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
其次,造成“課程思政”“同質化”問題的原因在于過分強調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的“一體化”,而忽視了專業教育中的育人因素與“思政課程”育人內容的差異性,導致二者界限模糊不清而出現“同質化”,即專業知識向思政教育過分“傾斜”而形成知識的變形、扭曲而失真。這個狀況不僅沒有起到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互相補益的作用,反而弱化了二者本有的教育渠道功能。
“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不成熟,會造成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難以深入教學內容深處,也難以向關聯學科進行知識拓展,導致在專業教育向思政教育延伸的過程中捉襟見肘、首尾難顧。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只有專業教育目標而忽略了跟專業教育相匹配的思政育人目標的精心設置。若缺乏有效的思政育人目標,則難以有效呈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特點。
其次,在教學重難點的設置上,只突出了專業教育的重點而忽視了思政育人的核心點,這會造成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突破口模糊不清,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此外,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內容差異性的辨析通常是教學的難點,卻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容易導致形成課程思政“同質化”的問題。
再次,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專業教育如何自然而不突兀地向思政育人過渡也是一個需要系統規劃的問題。如何讓二者水乳交融而非僅是“貼標簽”式的教學,仍是當下“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一大技術問題。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遴選上,沒有充分立足專業教育本身的內容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只是單純將思政內容進行簡單移植和嫁接,這就會出現貼標簽式的“兩張皮”現象,難以達成立德樹人的效果。此外,在挖掘專業教育的思政元素的同時,沒有注意到具體的專業適用場景、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等,只一味尋求“共通性”而忽略了“差異性”,造成“同質化”的問題,這也難以形成有效清晰的說服力。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多媒體技術、微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形式運用不充分,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和互動,多重互動式、項目引領式、小組討論式等方法運用較少或不充分,使得“課程思政”應起到的鑄魂育人效果不明顯。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育向思政育人過渡的契機、節奏和火候把握還不是很精準、自然和得當,還需教師反復探索和錘煉,不斷積累“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以期讓“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技巧內化于心,自然形諸于外。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六個必須堅持”中的第五條也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1]
首先,系統思維要學會“由相及體”。這即是從學科知識的表象看到其內在蘊涵的本質因素和本體宗旨,從而探尋其深層意蘊而上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例如,就民族器樂課程而言,我們通過民族器樂類專業課器樂傳授這個“相”,找到其內在蘊涵的“樂以載道”“德藝雙馨”的屬性,這樣就發揮了其“美育+德育”共同“立德樹人”的優勢。比如,民族器樂課程中的箏曲、笛曲《梅花三弄》蘊涵了不畏嚴寒、堅貞不屈的奮斗精神,古琴曲《鷗鷺忘機》主張發揚去除心機、與人為善的品質,《離騷》則歌頌了士人的愛國情懷。我們可以將這些民族器樂藝術背后蘊涵的正向價值觀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對接,找到相應的專業思政切入點,策劃“課程思政”課程進行宣講,發揮“美育”和“德育”共同育人的綜合效能。
其次,系統思維還要學會“由點及面”。這也就是說要從一個知識點而能“左顧右盼”“上串下聯”,把知識點相關的學科、歷史、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知識內容進行聯系,找到其內在相通的邏輯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和組織。比如,我們通過對中國傳統器樂藝術專業課程背后蘊藏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剖析,就會發現它與思政課內容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么,我們可以挖掘二者的一致性,在講授中厘清二者的來龍去脈,呈現其一脈相承的地方,這就是系統性思維。
我們可以運用辯證思維來解決課程思政“同質化”的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事物就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的。在課程思政實踐教學中,我們既要看到專業內涵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內容的一致性、相似性,也要如實呈現其內在差異性的一面,這樣才能符合客觀規律,從而達到課程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比如,在蘇州市職業大學民族器樂課程思政課中,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器樂專業課程背后蘊藏的思想文化與思政課內容具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二者內在差異性的一面,因為二者畢竟是不同社會形態、歷史時期和語境中的兩種意識形態,其內在雖然有一脈相承的地方,但同時也存在著社會性質、時代和語境的差異性。如何解決這些差異性,就需要我們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運用辯證的思維。我們通過辯證思維面對二者的差異性并進行辨析和講解,可以有效避免二者內容上出現“同質化”的問題。更進一步說,辯證處理二者的差異性,一方面可以挖掘課程思政課程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課程的難點問題。
課程思政的“兩張皮”和“同質化”問題實質是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兩個極端現象,要處理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就要運用中道思維進行統籌處理,才能在課程設計及教學過程中同時避免兩個問題的發生。
首先,運用系統思維探尋“異中之同”。這即是通過系統思維找到專業課程背后蘊涵的思政元素,尋求專業課程隱藏的精神內涵與思政課程的“一致性”,找到課程思政的切入點,使二者水乳交融,避免“兩張皮”現象。比如,蘇州市職業大學民族器樂課程思政課中,我們通過琴箏藝術中蘊涵的友善、和諧、愛國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對接,尋求二者精神實質的一致性,這樣就能準確找到建設課程思政的入手處。
其次,運用辯證思維辨析“同中之異”。在探尋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的內在一致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二者也存在的差異性。面對這個差異性,我們可以對歷史進行還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二者出現“同質化”。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琴箏課為例,在具體教學設計和操作中,我們既分析了琴箏藝術背后蘊藏的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差異性,又指出造成這種差異的社會原因、時代原因以及其歷史流變,使同學們理解其“同中之異”。不僅如此,我們也分析了二者雖有差異性,但其內在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這樣便使同學們既明了其“同中之異”,也能理解其“異中之同”,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并心生信服。
在厘清課程思政的教學思路后,我們還應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系統,使知與行能夠統一,這樣才能準確找到其切入點并進行辯證分析,避免教學設計過程中出現“兩張皮”和“同質化”的問題。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除了專業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標外,我們還應突出跟專業教育相匹配的思政育人目標,讓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目標有機結合,避免“兩張皮”現象。
其次,在教學重難點的設置上,我們須將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切入點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詳細講解,同時還應將二者比較過程中出現的差異性作為難點著重辨析,厘清二者的同異關系,避免出現“同質化”問題。
最后,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們可采用漸進式教學設計,在鋪陳專業教育內容的同時逐步引出其內涵的思政元素,這樣順其自然而不突兀,在引出思政元素后,再對重難點進行分析講解,避免了“貼標簽”的隱患。此外,我們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傳統器樂演奏及樂曲賞析等方式進行導入和鋪排,也可通過設問和回答來推進教學過程的演繹,讓學生充分參與,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是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罢n程思政”這個特點就要求一線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尋找教學內容的突破口,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完善創新,以期創造“課程思政”的新亮點,從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解決“兩張皮”和“同質化”的問題。
第一,要推進教學主體的形式創新。除傳統的單主體教師主講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雙主體交叉主講”的方式開設“課程思政”課程,即由兩位老師進行交叉講解,專業老師主要把握專業內容講解,思政老師把握思政內容的提煉和深廣度的拓展,同時注意與專業內容的銜接。這樣的講解方式既可以解決“兩張皮”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專業內容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課程內容過分“同質化”所帶來的弊端。
第二,要豐富教學方法而推陳出新。除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方法外,我們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微課、翻轉課堂、課堂演示、學生課堂實踐等新興教學形式組織教學,讓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起來,通過教學形式創新突破“兩張皮”和“同質化”問題。比如,我們可以設計兩位老師分別演奏琴曲和箏曲,并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身臨其境。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器樂背后的故事、思想和情感,引出思政元素的分析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兩張皮”和“同質化”的問題。
第三,要積極構建教學互動的創新模式。為避免“滿堂灌”現象,除傳統的“一問一答”互動方式外,教師還要運用多重互動式、項目引領式、小組討論式等方法加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比如,在蘇州市職業大學民族器樂課程思政課中,我們構建了“師師對話”“師生互動”“器樂對話”等多種互動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既能讓學生從對話中獲得啟發,又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器樂藝術的演奏和欣賞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美育”和“德育”的雙重效果??傊?,只要保持開放思維,積極主動發掘教學的切入點,都能根據教師和課程自身情況構建教學互動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