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
(武昌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美術教育的互動游戲化并不是無根之萍。中外藝術史上的眾多思想家、理論家、藝術家在對藝術本質的探索中,就有藝術起源于“游戲”一說[1]。德國古典美學奠基者康德把藝術看成是“自由的游戲”,將藝術理解為超功利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縛的“自由愉快”。由此可見,將藝術游戲化是有跡可循的,“有意味學習”模式也是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特別是在學前美術領域。
隨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游戲化的學前美術教學模式被人提出,倡導游戲與教學結合的經典話題逐漸引發關注與思考。不論是高校學前美術專業的學習,還是幼兒美術教師指導幼兒美術學習,都容易陷入重教學、輕互動,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模式[2]。教師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未體現新課程改革的“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而不是將教學作為完成任務,被動接受知識,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互動游戲化教學符合學生的天性,更符合幼兒的身體發育與心理發展特點,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與自主表現性,能充分讓學生參與游戲教學,大膽交流與表現才能。互動游戲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鍛煉學生的手、眼、心協調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堂教學不能再遵照傳統師講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老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與組織者,積極使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推動翻轉課堂式教學,比如分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是研究3~7歲兒童美術教育特點的學科,需要在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等科學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開展,讓學生掌握包括繪畫、手工制作、美術欣賞、玩教具制作等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3]。教師要啟蒙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現有知識與能力去創作,指導幼兒開展美術創作活動,提高幼兒對美的認知、體驗、評價能力,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
學前美術類課程根據學前兒童的學習生活需要設計,雖然不同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從五大模塊出發。第一,美術基礎,主要涉及美術常識、作品賞析、線描簡筆畫、裝飾色彩及圖案和兒童美術創作;第二,簡筆畫,主要涉及簡筆畫的基礎知識與練習方法,人物、動物、植物、風景、昆蟲等主題的簡筆畫繪畫講解,以及簡筆畫情節創編;第三,美術鑒賞,主要涉及幼兒美術教學特點,不同繪畫技法的了解與嘗試,比如,油畫棒、色粉、棉簽畫、水粉畫、剪紙、水墨畫、民間美術等,以及幼兒美術發展的新趨勢;第四,手工制作,主要學習超輕黏土、紙藝、布藝、彩繪、綜合材料制作等技法,以及如何指導幼兒進行手工制作;第五,玩教具創新設計與實踐,主要涉及對幼兒園玩教具發展及應用的了解,學習紙材料、泥材料、布材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制作幼兒園玩教具,以及對科技玩教具的設計與制作,如利用現成材料結合本地文化創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兒玩教具。
根據對多所高校的學前美術專業的美術課程大綱與教案的了解,筆者發現大部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課上實踐練習與課后作業為主。部分美術教師輔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網絡資源等其他教學方法,還有一些通過寫生、展覽比賽等活動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作能力。而開展研究性學習與幼兒園實地實踐項目的還是屈指可數。
幼兒美術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除去老師個人原因之外,與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性質有很大的關系。學前美術不像美術專業的學生那樣有專門的畫室,大多在普通大教室內開展教學與臨摹。美術是技能類課程,教室的不固定性,難以為學生提供練習繪畫的空間與時間。這使得學前美術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學生也都只停留在臨摹的層面,缺乏對幼兒美術整體上的認知,只是機械地臨摹與模仿,而不是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改造與創作,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灌輸式的教育扼殺了自由想象與創造性,打擊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現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評價方式單一,多以終結性評價即作業與期末考核作為課程成績標準,一考定終身,部分會加入期中評價考核與平時表現考核等形成性評價,但缺乏早期的診斷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是老師作為評價主體,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缺乏對學生創新力與自主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提前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準備情況。
學前美術的課程評價體系不能只以作業即畫面的表現作為評判的唯一標準,而應從多方面進行常規考核,如考勤、課內表現、課內練習與課后作業、期中期末考核,也要進行柔性考核,如活動組織與團隊協作、作品與幼兒美術教育的契合度、想象力與創造力、團隊協作與戶外實踐、知識表達與溝通能力。常規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效果的基本考核要求,而柔性考核是深層次、多維度從學生發展出發,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前美術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是對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與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的實踐。
大部分課程的教學設計受三方面的影響:1.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個人能力;2.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的設計;3.該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學前美術包括繪畫、手工、美術鑒賞、玩教具設計等課程,綜合度高、技能性強、實踐程度高。對于無基礎的學前專業學生來講,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學校未設置與美術配套的美術工作室,導致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法,課程復雜,講授單調,學生無積極性,課程目標難以實現。
在教學環節中采用游戲性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以游戲活動為教學載體將知識熔鑄于教學過程中,其特點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分解游戲的方式研究枯燥的美術理論,能通過游戲化互動教學鍛煉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游戲化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寓教于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游戲化的教學環節設計與“有意味”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將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調動學生學習與美術創作的積極性。
高校學前美術類課程內容總體重技能、輕素養,忽視審美創造力與幼兒美術教學能力的培養課程。同時,美術類課程的安排缺乏學前教育特色。學前美術的課程設計缺乏實踐性與互動性,比如,過分追求素描、色彩、手工的專業性與難度,與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多樣性、趣味性和互動性背道而馳。課程內容與課程設計應當與幼兒園美術教學實踐聯系起來,加強學前美術與社會生活、幼兒生活的聯系,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使學前美術能更好地為學生工作和幼兒生活服務。
鑒于此,在“有意味學習”的探索中,筆者提出課程游戲化、故事化和場景化的教學模式,釋放學生與幼兒游戲的天性。即使是初期毫無美術基礎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游戲教學,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筆者結合學前美術不同的課程內容與各章節的知識點,設計了相關聯的互動游戲與戶外實踐項目。下文將從學前美術三個課程的互動游戲設計入手,展示互動游戲化教學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影響。
簡筆畫的課程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簡筆畫的表現技能,并能靈活運用,以適應未來教學需要,提高教學質量,理解簡筆畫的相關知識。簡筆畫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事物轉換成具象的圖片。同時,教師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簡筆畫技能,易于學生快速表現,從而使課程更具有生動的感染力。
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設置與簡筆畫課程緊密相關的游戲,比如,“你畫我猜”“后背傳畫”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以動物簡筆畫為例,課內知識學習、練習與考核圍繞“你畫我猜”游戲進行。首先,教師介紹動物的形體結構特點,通過動物自身的一些特殊結構確定身份。教師進行動物特殊形體結構特點的示范,加深學生對不同動物特點的了解。其次,學生嘗試臨摹不同動物,掌握作畫步驟與常見錯誤。最后,教師隨機在備選動物圖中選取某一動物作為題目,讓學生作畫,其他人搶答,隨后加大難度,進行場景化訓練,以成語、古詩為題畫圖,延伸其對文學知識的了解。筆者通過游戲化的設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圍繞游戲開展學習活動,最后通過課程延伸,加強了他們對其他知識的回顧與了解。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幼兒美術的特點、幼兒美術的審美價值及評價標準、幼兒美術造型的特點。教師充分啟發學生對于幼兒美術的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實用的美術技巧,不斷提高學生學前美術的專業素養。過于理論化的教學內容與復雜的藝術相關知識體系,難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建立完整的審美體系,反而極易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厭煩心理。
故事化的理論講述方式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訓練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美術欣賞多是以時間發展作為豎軸,以同時期藝術流派發展作為橫軸雙向發展。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內容中,尋找故事、講述故事,便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以原始藝術經常出現的魚這種形象為例,為什么原始人經常以魚作為裝飾圖畫、作為圖騰呢?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學生很快就會被后面的故事吸引,會好奇古人的思考方式,開展討論。魚在古人眼中有著多子多孫的寓意,因為魚身體里面有很多魚子,一條魚可以產下成千上萬條小魚。學生從中可以發現古人的思考方式更多的是原始生存需求,遠古繪畫等遠古藝術要么是生殖崇拜,要么是對超自然現象的崇拜。通過故事化的講述方式,教師要使學生了解遠古藝術的最大特征以及一些圖騰所代表的含義,在故事中達成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手工制作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體會手工制作的樂趣,掌握超輕黏土、紙藝、彩繪、綜合材料等手工材料的制作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造型設計能力。教師要提升學生人際溝通技巧和團隊協作意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手工制作課程是建立在前面所學繪畫、美術欣賞等美術常識上的一個手工實踐課程,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意識。采用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學生只停留在教室的練習中,走進幼兒園的時候,會發現手工制作變得生疏、有距離感。
場景化的手工制作上課模式是讓學生更快、更直接地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模式。以手工制作課程彩繪為例,彩繪扇子、石頭、盤子等都是在現成物品基礎上的直接繪畫。走出課堂,將整個教室甚至整個學校作為背景紙,彩繪井蓋、樓梯等,既是對課程內容的豐富,也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場景化的手工制作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創作欲望,鍛煉團隊溝通交流、方案制作、合作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前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教師的素質對幼兒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高校的學前美術教學除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不能忽略其全面育人的作用。教師為了更好地提升學前美術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探索互動游戲化教學模式這一課程改革方向。教師要將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融合,在游戲活動中,通過游戲促進學生的討論與研究性學習,鍛煉學生溝通與協作的綜合能力與素養。而游戲性也是學前專業幼兒美術與幼兒美術指導的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