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合瑪熱阿麗·特列克 胡艷麗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社區治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治理網格的基本節點。在數字化、智慧化、網絡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接、現代信息技術與社區服務管理的融會貫通尤為重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要求整合數據資源,推動基層治理數據資源共享,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2]2022 年,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門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3],此后學界對智慧社區治理的探索便漸入佳境。縱觀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理論成果,鐘繼敏和韓昊英等學者以智慧社區為重點展開熱點探析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4],范逢春和袁玲等學者對社區治理這一主題進行理論概述[5],但缺乏對智慧社區治理這一主題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進行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本文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對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剖析,梳理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熱點,展望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趨勢。
在中國知網里勾選期刊為數據來源,以“智慧社區or 數字社區”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以“治理”為主題在以上結果中檢索出776 篇學術期刊文獻(截至2023 年6月21 日)。結果顯示,2011 年,在中國知網里首次出現了智慧社區治理領域的文獻;2011—2013 年,智慧社區治理領域的文獻發布量只有零星幾篇;2016 年以后,有關智慧社區治理的論文發布量上升趨勢明顯,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對智慧社區治理的重視和政策支持。例如,2016年,由民政部主辦的智慧社區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參會人員包括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學者、數字技術行業標桿企業的專家。研討會旨在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提升治理水平與建設質量。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慧社區建設要與國家層面實施信息惠民工程相結合,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6]此后,智慧社區治理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研究熱點。2020年,該方向的發文量有100 多篇;2021 年和2022 年的發文量也都有100 多篇,且逐年遞增。近幾年的發文量迅速增長,與我國發布的一系列相關重要文件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是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對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與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提供了支持與指導。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 年,基本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智慧社區治理成為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方向。[7]

圖1 研究成果分布圖(數據截至2023 年6 月)
將知網中的776 篇主題文獻作為分析數據,經過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計算形成了由270 個作者節點和69 位作者合作連線構成的網絡圖。圖2 中圓圈的大小表示學者發文量的多少,連線的終端顯示學者的合作情況。其中發文量最多的學者有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智標委”)的高凡(7 篇)和張濤(4 篇)、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何繼新(4 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沈廣和(3 篇)。知網中的776 篇主題文獻作者中,七成發文量均未超過1 篇。作者合作方面(如圖2 所示),多數為零散的點和兩端相連的單向線條,并未形成多端點相連的封閉網絡。這表明作者之間不合作與雙人單次合作的情況較多,未形成多名作者相互合作形成合作團隊的情況。證明作者合作研究的基數小且研究內容較為分散。例如,圖2 中李瓊與楊潔之間形成綠色的單向線條,證明兩位作者存在合作關系。

圖2 發文作者分布圖
知網中的776 篇主題文獻中,高頻發文機構中位居榜首的是全國智標委,緊隨其后的是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等。如圖3 所示,圖中圓圈和數字的大小表明此機構發文量的多少。從發文機構數量上不難看出,全國智標委成為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發文量最高的機構,為智慧社區治理提供多方位的理論支持。從發文機構種類來看,各高校相關學院把握本校特色,以獨有的視角進行學術討論,如表1 所示,最明顯的是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表1 高頻發文機構統計

圖3 發文機構特征圖
智慧社區治理的相關論文發布平臺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管理類、建筑類期刊中。如表2 所示,知網中的776 篇主題文獻中期刊發文量在三篇以上的有《電子政務》《上海行政學院學報》《人民論壇》《城市發展研究》《中國行政管理》《行政論壇》《 規劃師》《社會科學》。其中發文量位于榜首的是《電子政務》,共15篇。

表2 高頻發文期刊統計
高頻次被引用,簡稱“高被引”。在學術界,高被引文章是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專業影響力特征的高水平文獻,因此被學者們視為評價文章質量的標準之一。在研究某一項主題時,同一領域內的高被引文章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如表3 所示,宋煜于2015 年6 月20 日發表在《電子政務》上的《社區治理視角下的智慧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被引次數最高(141次),是此領域的重要文獻;高被引文獻中最新的文獻是由顏德如于2020 年5 月25 日發表在《行政論壇》上的《構建韌性的社區應急治理體制》,被引次數為121 次。

表3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高被引文獻統計
根據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得出的圖譜(如圖4),可見“智慧社區”“社區治理”的節點最大,表明這兩個關鍵詞的相關研究貫穿整個目標時區,覆蓋面廣。但由于本文檢索時運用“智慧社區+治理”的主題作為關鍵詞,故不再討論這兩個關鍵詞。隨后統計了頻數在10 以上的關鍵詞繪制了高頻關鍵詞圖(如圖5)。由表4 得出,“智慧城市”“大數據”“社會治理”“社區服務”“城市社區”“城市治理”“數字治理”為高頻關鍵詞。這表明“智慧城市”“大數據”“社會治理”“社區服務”為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熱點,并且“智慧城市”和“社區服務”具有高中心性,代表著這兩個關鍵詞領域極易出現轉折點,產生交叉研究領域的可能性較大,在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版圖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表4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高頻關鍵詞

圖4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5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
關鍵詞聚類是將存在相近研究主題的關鍵詞通過對數似然率算法(Log-Likehood Rate,簡稱LLR)計算生成聚類的標簽。此標簽基本反映聚類主題的大致輪廓。[8]利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得出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圖5 顯示共產生10個聚類。從0 到9 編號,最大聚類集合是“#0”。其中節點的數量為363,節點之間的連線數為462,最大聚類占整體的87%。通常情況下,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簡稱Q 值)為衡量聚類圖顯著性的重要指標。Q >0.3 指聚類網絡結構圖是呈顯著性的[9],此聚類網絡結構圖的模塊性為0.916,這證實智慧社區治理研究在該關鍵詞聚類中具備清晰的界定。表明該圖所顯示的聚類詞之間具有明顯的顯著性。平均輪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是評估該聚類網絡平均同質性的關鍵因素,數字越接近1,同質性便越高、可信度越好。此聚類網絡結構圖的數據為0.9777,這表明該圖所顯示的聚類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且可信度較高。[9]
1.社區智慧化研究
智慧社區聚類里,包含“智慧社區”“協同創新”“智慧社區建設”“老舊小區”“云計算服務”等關鍵詞。從提高智慧社區韌性建設的角度出發,確保智慧社區“建起來”到“用起來”的順利過渡,實現社區數字化轉型。[10]從數字治理驅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視角探討其參與的效果與界限。[11]智慧城市聚類包括“智慧城市”“社區安全”“平安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等關鍵詞。從智慧城市入手,總結分析了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不足,提出了革新行政方式,激勵社區治理模式的更新等未來路徑。[12]智慧養老聚類有“智慧養老”“智慧體育”“全民健身”等特征詞。從智慧養老入手,利用Citespace 可視化軟件對智慧養老相關文獻進行匯總。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智慧養老的含義、優勢以及體系創新等方面。[13]
2.社區治理研究
社區治理聚類中包括“社區治理”“路徑”“未來社區”“互聯網+數字社會”等關鍵詞。從數字賦能視角展開的案例分析,提出數字賦能構建社區治理的新模式,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嶄新的思維邏輯。[14]社會治理聚類里有“公共服務”“信息化”“社區”“創新”等關鍵詞。從社區治理與數字技術的耦合出發,認為兩者的目標與機制產生了雙耦合效應,從而再次印證了數字技術驅動社區治理的可能性。[15]數字治理聚類中包含“數字治理”“數字社區”“精準化”“應急管理”和“協同治理”等關鍵詞。數字治理并不是沒有短板,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極易陷入“數字利維坦”窘境。故應修補數字技術所產生的斷層,將技術賦能,形成和諧共生的局面。[16]城市治理聚類中包括“城市治理”“能力”“沙盤模型”“社會公共服務”等關鍵詞。數字公共空間的創建有利于社區居民形成社區行為共同體。城市社區業主微信群的創建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凝聚共同體情感的平臺。[17]
3.智慧社區治理研究
物聯網聚類中有“物聯網”“大數據”“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等關鍵詞。作為智慧社區發動機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對智慧社區建設的作用不言而喻。智慧社區的建設在以上發動機的推動下必然走向精致化的道路。[18]便民服務聚類包括“便民服務”“未來社區”“智慧化”“物業服務”等關鍵詞。從公共危機管理的角度出發,以荊州、鄭州、合肥三地具有特色的社區為例,對其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的應變能力進行了調研與總結,為其治理困境提供了數字化的便民服務、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等解決方法。[19]黨建引領聚類包括“黨建引領”“疫情防控”“業委會”“新時代”等關鍵詞。這類文獻立足于新時代的智慧社區建設,提出“黨建+城市社區治理創新”,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領導、功能融合和組織協作的治理網絡。努力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將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有效銜接。[20]
熱點時區圖有助于厘清不同年度熱點主題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了解研究主題的緣起與動態。但其僅顯示每年度出現的新的關鍵詞,對于目前仍然為熱點的主題則累計到圖中的節點中,僅以線條的形式展示其延續。例如,圖6 中的智慧社區的關鍵詞節點最大且從此節點發射出的線條極多,故表明關于智慧社區的相關研究始終處于熱點研究狀態。圖7 中由于每年度出現的關鍵詞數量繁多,為便于清晰識別與分析,將部分出現次數較少的關鍵詞進行了隱藏。

圖6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熱點時區圖

圖7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關鍵詞突顯
“智慧社區”這一概念源于1992 年的西方國家,2011 年引入我國。2012 年,我國開始學習智慧社區的建設思路,以試點的方式在全國各地開展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2014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在此背景下,我國學術界對智慧社區這一主題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紛至沓來。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從理論上的創新拓展到物聯網的引入,智慧社區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以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開展智慧社區試點為中心。由于東部地區城市發展迅速,不約而同的產生了大量“城市病”。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主張引入信息技術,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開展一批社會治理互聯網應用試點,提升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2016 年12 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完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21]2018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22]我國致力于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推廣“互聯網+黨建”“智慧黨建”等做法。[23]智慧社區治理本土化過程中的每一個年度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這一階段智慧社區治理研究以“疫情防控+智慧社區治理”為主。“網格員”“云平臺”“醫療物資”等關鍵詞在2020 年首次出現,智慧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主力軍。[24-26]2021 年,全民健身成為這一階段智慧社區研究的重要熱點。疫情之后,民眾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以社區為平臺,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2023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基層治理,優化社區服務。這一年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疫情防控數字化創新取得成就、數字政府建設邁向新高度,數字社區治理依然是研究熱點,這一階段智慧社區治理研究在疫情防控的推動下逐漸深化。
順應數字化發展的時代背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成為學術界不可忽視的關鍵主題。深化智慧社區治理的相關研究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隨著國家政策的有力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成為各地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關鍵點,學術理論成果因而接連不斷。不同學者基于自身所處社會背景與研究方向,對不同地區的智慧社區治理展開了研究。但并未對不同地區智慧社區治理的特點歸納,導致出色的經驗未形成理論體系。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應著重歸納總結卓越案例,抓住案例特色形成效仿模型,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更多元的方法論指導。
智慧社區治理的交叉研究類別多樣,如智慧家居、智慧養老、智慧停車、智慧物流、智慧物業等。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智慧中國建設成為必然。以點到面,層層深入。智慧社區治理的研究同樣應聚焦微觀,由淺入深。多方位探索智慧社區治理領域萬物皆“智慧”的奧秘,尤其是社交媒體對智慧社區治理的影響。例如,目前,很多社區為了更便捷的獲取居民的日常需求組建了社區微信群,居民生活中的停車、取快遞、交物業費等小事都能在微信群里得以解決。以微信群的形式將“智慧”嵌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區治理智慧化并非有利而無弊。無論是數據孤島、數據安全,還是社區居民參與治理的差距產生的治理鴻溝都是智慧社區治理未來應格外關注的研究點。智慧化帶給居民的不僅是生活中的便利,而且可能產生個人隱私的泄露等問題。如何更好地規避風險,保護個人數據安全是未來智慧社區治理不可忽視的主題。除此之外,智慧社區治理需要多方協同。社區居民作為關鍵參與者,由于其不同的社會背景、教育水平,極易產生對社區智能化接受程度不同的窘境。如何處理類似窘境、如何調和差距彌合鴻溝同樣成為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的未來著眼點。
智慧社區治理研究不僅要著眼于定性分析,同時應聚焦于定量研究。以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智慧社區治理進行探討,以定量研究對智慧社區治理的若干研究方向提供支持。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社區中各成員的相互關系展開清晰的量化分析,得出智慧社區成員的參與度與智慧社區治理效果之間的明確關系,從而檢驗相關的實證命題。在統計分析中將“關系”量化,為智慧社區治理過程中居民之間的關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加強對智慧社區治理的實證研究,從而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