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調研組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100089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 年2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中國的減貧成就,“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1]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高質量、高效益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保障[3]。在新時代背景下,科技要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支撐,為廣大農村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為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
由知識或技術外溢所帶來的正外部性,能夠引發產業集聚,優化產業結構,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經濟發展。[4]通常來講,能夠率先取得技術突破的產業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并伴隨著規模報酬遞增,科技創新的這種“偶然性”并非均衡分布在不同產業間,其產生的經濟影響會在時間和空間上由某一生產分支轉移到另一生產分支。從科技創新的結果來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所獲得的利潤越大,不同行業間利潤的差別促使生產要素由低產值產業流向高產值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的“羊群效應”。科技創新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科技作為引領要素,能夠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形成獨特的創新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想實現最終的經濟目標,需要統籌協調好相應的政策、資金、人才、中介服務和社會生態環境等因素。[5]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與推廣要與農村社會生態環境相適應,以實現科技創新與社會秩序的協調統一。當農村主導產業進行科技創新研發與技術應用推廣時,若不能匹配、適應與其相對應的社會環境、管理制度等,會倒逼農村社會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與修復,以此達到農村主導產業的創新與農村生態環境相協調,以及科技創新驅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科技創新能夠助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加快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有效提升鄉村生態環境整治水平,最終實現生產高效、生活宜居、生態美麗的美麗新鄉村。
科技創新是建立一種全新的生產函數,利用新技術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重新組合,并將其引入生產體系,連接上下游實現全產業鏈有機融合,以一體化的方式有機貫穿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相關產業。[5]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技術、管理、機制等諸多生產要素的創新,能夠實現產出增加,這個過程使得生產要素的效益得以充分發揮,產品的市場份額增加,由此拉動消費,促使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張。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產品加工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關鍵環節,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中間環節,在產業鏈中占據核心位置。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向前能夠帶動農產品種植及初加工等行業發展,向后能夠拉動市場消費,還能促進農村電商、物聯網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收入。
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數字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地由城市擴展到鄉村,數字鄉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向,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豐富了鄉村文化產品類型、文化服務種類和鄉村文化樣態,不斷地促成鄉村文化產業、鄉村文化主體的變革,將鄉村文化振興引入新賽道。傳承與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現代美學和流行元素注入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用現代美學理念和設計賦能、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現代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手段傳播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科技+文化”雙輪驅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協同實現鄉村振興。
農村產業融合主要以農業為依托,通過體制創新、技術滲透、產業集聚等方式,實現資本、技術、資源等要素的合理配置,進而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農村產業缺乏科技含量是制約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不爭事實。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資金和人才,現階段的農村產業尚不完全具備這兩個條件。一方面,當前的農村產業自身缺乏科技基礎,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科技創新、技術利用率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足。
另一方面,農村產業融合要求與之匹配的科技基礎,這是對科技基礎提出的更高要求,薄弱的科技基礎會制約農村產業融合的成效,這就需要引進先進的科技理念、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充足的資金和專業的科技人才。農村產業發展迫切需要提高專業化、技術化,以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為依托,為農業與相關產業在產品、技術、產業鏈等方面的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第一資源。和城市相比,鄉村難以整合各類優勢資源跟上數字時代的發展步伐。《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顯示,農村人口老齡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大量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口普遍年齡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學會使用數字技術的難度較大,使用意向較弱,農村數字化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部分農村存在產業科技含量低,技術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匱乏,基層農技隊伍知識嚴重老化,影響科學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制約相關產業的長效發展。
此外,農村公共服務資源相對缺乏且質量不高,難以吸引科技人才到農村。農村產業發展既缺少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電商、金融、營銷等人才,也缺少與農村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本土實用技能人才,農村科技人才面臨難引進、難留住的困境,農村復合型科技人才尤為缺乏。
數字基礎設施是打造數字鄉村的重要保障,不僅要強調數字基礎設施的普及,還要關注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數字產品和服務支撐數字鄉村建設是提高政府服務質量、縮小發展差距的關鍵。[7]當前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落后,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數量偏少且質量不高,4G 和5G 等網絡數字基礎設施并未完全普及且相對滯后,尚未有效支撐農村建設的現實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尚且處于起步階段,對于中西部偏遠地區而言,山地、丘陵等復雜地貌加劇了互聯網全覆蓋的難度。此外,農村基礎設施管護機制不健全,使得工程長期效益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系統性,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領域信息流依然不暢。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薄弱與投資力度不足緊密相關。由于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限制,貧困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長期落后,需要政府部門長期且持續的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維護。2020 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僅占國家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的1.4%,政府部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8]
從本質上來看,在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同時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第一條路徑就是要協助當地發展可持續的特色產業。
農業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科學技術為拓展農業產業鏈提供多元化的可能性。受限于自然條件和生產技術,貧困地區種植的作物多為糧食,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及生產管理模式的下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角。在湘西州,中藥材產業逐漸替代傳統農業。湖南湘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泉藥業”)與吉首大學聯合攻關,掌握吳茱萸林下中藥材仿生栽培技術,湖南省科學技術廳為此設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湘西地產藥材黃柏綜合利用和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以支持技術推廣。湘泉藥業在花垣縣窩勺村建立150 畝吳茱萸林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和10 畝種苗繁育基地,通過廣泛收集資源進行區系比較以篩選優良品種,解決黃精育苗發芽率低的問題,縮短采收期。技術突破為產業鏈拓展做出直接貢獻,基地常年解決100 人左右的就業問題,后又擴建至2000 畝,吸引200 余戶農民參與,解決800 人的就業問題,促進閑置土地流轉,吸引青壯年回鄉創業,帶動中藥材加工、物流運輸等產業發展,技術優勢成功轉化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旅游業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具有代表性,科學技術為推動旅游產業生態化、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以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為例,該村位于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東風湖北岸,海拔在870 米至1360 米之間,景觀壯麗,當地政府依山勢修建“花都里·化屋度假營地”,景區內建造有“懸崖咖啡廳”“天空之境”等“網紅打卡點”,開設有滑翔傘等極限運動項目,積極契合市場化規律,并融入5G 網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化技術手段,探索多元經營模式,滿足消費者的特色旅游需求,具有休閑、便利等特點。再比如,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特征明顯。該村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大政出于小村”。當地政府在入村必經之路修建有現代化設備的數字化紀念館,全面展示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程。進村之后,游客可以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通過掃描特定地點標示的二維碼,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的情形,數字化技術手段讓旅游更加具有歷史生命力。
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現代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強弱,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變產業發展模式、催生新的產業形態,現代化產業發展必須建立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牢固根基之上。
在脫貧攻堅階段,技術最明顯的作用是改善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環境;在鄉村振興階段,技術最明顯的優勢是發揮前瞻性作用,探索發展新路徑,激發內生動力,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八洞村政府在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完成“三通”(通路、通水、通電)、“五改”(改水、改廚、改浴、改廁、民居改造)、“六到戶”(水、電、路、房、通信、環境治理)等工程優化村落人居環境,村民的生計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基礎設施的完善對當地產業發展及村民生活水平提升有明顯的影響,技術成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發展的動力。十八洞村采用“企業加農戶、大戶帶散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養牛、養豬、養雞、養羊、養蜂等特色產業,并創立了“十八洞”系列品牌商標。“十八洞”的山泉、茶葉、蜂蜜、白酒成為品牌強村的基石。當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中小學、衛生院、蠟染工作室等紛紛建成。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科學技術的前瞻性、開拓性需要為地方持續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導。十八洞村的生計系統由以依靠種植與外出務工為主轉變為以旅游業為主要產業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生計模式。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十八洞村將5G 技術融入當地產業,形成“5G+文旅”的發展模式,為游客提供“5G+VR/AR”的田園生活體驗,5G與旅游及農產品營銷、配送相結合,充分利用村寨的基礎設施,建立全景虛擬仿真環境;通過動態直播方式,將十八洞村的資源活化利用,展示村內農耕場景、苗寨趕秋節、苗鼓表演、苗家打糍粑等民俗風情活動。此外,村“兩委”積極利用社會支持和數字技術,建成數字圖書館、貴州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為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對外交流提供保障。
只有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村改革和統籌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才能在更高水平實現城鄉關系、鄉村環境的科學布局及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的深厚基礎。在資源和環境雙重壓力下建設美麗鄉村,以科技創新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建設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速生產要素在一二三產業之間充分流動。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事實證明,通過技術帶動產業融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協調發展。
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產業的迭代升級。對于湘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言,符合當地統籌協調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特色、品牌、旅游”,發展適合湘西州的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發展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申創具有湘西特色的區域品牌,推進農業與工業、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9]湘西宏成制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宏成制藥”)就是弘揚民族特色、促進產業融合、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宏成制藥以原創核心技術為基礎,努力延伸產業鏈,在花垣縣建有原材料基地,成立運輸隊伍,將產品從原材料到市場全產業鏈打通,并不斷嘗試拓寬業務領域,形成核心突出、因地制宜的特色業務。作為醫藥創新型企業,研發制造始終是根本,宏成制藥圍繞核心業務還創立了湖南湘溫醫藥有限公司、蘇州雅爾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聯湘堂中醫門診有限責任公司等關聯企業。此外,鑒于當地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宏成制藥將業務拓展到旅游、食品加工等行業。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宏成制藥通過發揮自身優勢進行科技創新,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當地的大健康、特色文旅產業中,助力當地城鄉統籌、村鎮協調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整合土地、資金、人力等資源,加大新技術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滲透與融合力度,統籌協調發展,是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促進各產業間的連接,整合各產業間的優勢,實現各產業間的融合,能夠有力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同時也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新契機。就鄉村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而言,數字技術的推廣與普及能夠拓展鄉村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為弘揚與傳播鄉村內在價值提供全新的技術支撐與文化樣式。2022 年4 月1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10]
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有著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品制作傳統,不少藝人技藝精湛,甚至是“非遺”傳承人。但當地傳統手工業規模小、效益差等問題普遍存在。科技人才團隊及科創孵化平臺的引入有助于提升民族特色手工業的產業化。湘西州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該州總人口的80%以上,擁有土家織錦、蠟染、苗繡等諸多古老手工技藝。湘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打造的“互聯網+雙創”的新型眾創空間,成功孵化保靖縣松果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鳳凰縣小草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等40余家中小微企業。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是“公司+車間+農戶”經營模式的代表,該公司名中的“惹巴妹”為土家語譯音,意為“土家阿妹美麗的守望”。公司整合傳統手工藝,結合市場動態和現代元素,與知名母嬰品牌合作,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技藝的嬰兒鞋帽、服飾、玩偶等產品,深受國內及歐美國家消費者喜愛。公司借助數字技術,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和社交平臺直播等方式創新運營方式,將手工業產業鏈拓展至文化宣傳、品牌設計等高附加值端,為當地“鳳凰文旅”的名片增光添彩。
科學技術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文化振興及推廣民族特色手工業等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在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有技術引領的產業化能夠爆發出巨大生產力。如何在發展中保護、傳承和發揚鄉村的傳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VR 等技術將文化元素電子化和虛擬化,實現遠程的鄉村文化的虛擬體驗;另一方面,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傳播路徑,利用數字技術傳播“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和自然風光,促進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