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莉
(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金山小學,福建晉江 362212)
小學語文是一門較為基礎的課程,其中的內容會對學生的基本能力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會對語言能力、個人素養等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語文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把學生束縛在了書本與課堂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化元素逐漸融入教學中,有效推動了語文教學改革,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為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將“互聯網+”理念融入教學各環節中,改變知識呈現方式,豐富課堂教學過程,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樂園。
教材、教師、學生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教材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隨著信息化教學方法的不斷引入,教材的作用逐漸被忽視。很多教師為追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新穎性,習慣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呈現教學內容,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被數字化效果吸引,弱化了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各種現代化教學方法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多樣。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很多教師缺乏“互聯網+”的理念,對信息化的教學方法應用不夠充分,仍在采用以應試為目的的灌輸式教學,照本宣科,口頭講述所教學的知識,導致學生缺少發言機會。在這種氛圍下,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久而久之會對教師和教材形成依賴。此外一些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也缺少必要的拓展與延伸,教學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導致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僵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成為語文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過分追求課堂教學效果,出現了過度依賴信息化教學的現象,導致多媒體課件成為課堂的主角,有些教師甚至整堂課都在放課件,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時間,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表面上看課堂教學信息化十足,但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此外,為了演示課件,教師往往需要在講臺上進行操作,無形中限制了教師的活動范圍,也減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導致課堂氣氛沉悶。
有些教師認為小學生的思維和心理尚不成熟,認為學生應該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沒有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權,剝奪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種思想觀念是錯誤的,小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中發揮自身主體作用。這樣教師會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之后的教學也會更具針對性。尤其在選教學資料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網絡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渠道,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中的各種優質教育資源,擴充課堂教學容量。小學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充滿童真童趣,是小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因此在教學課文時,教師可以將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學生參與學校活動的視頻、照片帶入課堂之中,借助多媒體呈現出來,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感同身受,增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講述紅色故事、歷史故事的文章,由于時代距離較遠,僅靠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進入當時的情境中。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借助網絡渠道去整理教學時所需的視頻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等內容,然后讓學生結合資料更深入地了解課文背景,從而幫助他們體會和理解課文想要傳遞的真摯情感,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學習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課文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中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拓展資料,如作者介紹、發生在課文主人公身上的其他小故事、對課文的不同解讀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進行學習和閱讀,從而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豐富他們的認知。另外,教師要注重從學生能力發展的角度出發,設計自主性強一些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從網絡中搜集相關材料,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互聯網+”背景下,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改變小學語文課堂格局,實現教學創新。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對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教學時,知識的呈現方式會多元化,課堂也會更加生動,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發展學生思辨能力,優化課堂氛圍,指導學生用心感悟文本、用情體會文本,強化學生學習體驗,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教材以外的知識時,小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小故事,并用視頻或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現出來,使學生可以融入故事情境之中,讓學生喜歡上這一教學主題,并對自己不懂的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例如音樂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也是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章情感,選擇與之基調一致的音樂作品,用或優美婉轉或激情澎湃的音樂旋律,來引發學生的共鳴,將學生帶入文章情境中,以達到披文入情的學習效果。
在日常學習中,小學生接觸到的文章大多集語言美、情境美、情感美于一體,如果只靠教師的語言描述,會顯得蒼白無力,學生很難形成深刻體會。為此,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將文章內容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呈現出來,將靜態的書本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自覺融入情境之中,從而體現出現代化教學的優勢。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游戲情境,如在拼音、生字詞教學時設計一些網頁闖關小游戲,創設趣味學習情境,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進入深度學習中,使語文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互動變得更為便利。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借助互聯網和計算機軟件,打造師生互動平臺,營造和諧課堂環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合理自主探究,避免走彎路。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希沃平臺中的“班級優化大師軟件”對學生進行隨機提問,使課堂教學更具挑戰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均等的參與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教師可以在軟件中建立每周光榮榜,根據學生參與互動的頻次、互動過程中的表現等進行量化評價,每周更新評價榜,以激勵學生的持續成長。小學生大都希望自己能夠登上光榮榜,在激勵之下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主動跟隨教師一起研究語文,從而成為語文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利用希沃平臺中的課堂活動功能,為學生設計趣味分類、選詞填空、知識配對等趣味性小游戲,用人機互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掌握語文知識,鍛煉語言能力。
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釘釘、QQ 等軟件搭建班級學習群,鼓勵學生在群內分享學習經驗、學習資料,拓展語文學習的寬度;也可以讓學生在群內提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向教師和其他學生尋求幫助,發動群體智慧。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群內為學生布置趣味性學習任務,如經典誦讀、講成語故事、復述課文等,讓學生用視頻打卡的形式來完成。教師通過線上互動,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及時調整下一步的教學方案,優化課堂教學實效。
閱讀是語言類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課堂中也不例外。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要嘗試線上閱讀教學,利用線上資源彌補教學資料少、學生缺少閱讀機會的不足。隨著微信公眾號、閱讀App 的興起,線上閱讀方式和資源日漸豐富,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閱讀內容,展現語文閱讀的魅力,讓學生掌握閱讀的主動權,構建起語文知識網絡。
語文是一門開放性學科,可供小學生閱讀的資源多種多樣,既有紙質文本,也有多媒體資源和網絡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資源開展線上閱讀,如學完古詩詞后,組織學生在線上閱讀經典,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學完講述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后,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運用網絡去了解更多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學完講述革命故事的課文后,鼓勵學生在線上閱讀紅色故事、學習革命傳統等。這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他們接觸到不同觀點的文章內容,從而鍛煉學生的文章篩選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落實線上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可以根據閱讀文本設計一系列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以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學生作答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屏幕共享、屏幕切換等功能,展示學生的答案和標準答案,讓學生自我評判,分析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教師還可以發展線上“小講師”,把麥克風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對照屏幕講解自己的思考方向與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收獲。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間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對于一些典型性、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互動平臺開展線上討論,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加入討論,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討論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
“互聯網+”理念下,翻轉課堂在小學中的接受程度逐漸升高,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已經品嘗到了翻轉課堂的“甜頭”。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以教定學”的模式,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前移,使學生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只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精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翻轉課堂改變了機械性、重復性的講解模式,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合理利用多余的時間。
有效預習是翻轉課堂的前提。傳統的課前預習以閱讀教材為主,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抓不住預習的重點與難點。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預習學案,將預習目標、預習內容、預習重難點分層次、有條理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照導學案開展有針對性的預習,以便提高預習效率。教師可以在預習學案中插入超鏈接,一個知識點配套一個超鏈接,學生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點擊超鏈接觀看試題的深度解析,自主突破預習中的困難,以確保預習效果,為語文課堂的翻轉做好鋪墊。對于預習中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到預習學案中的反饋一欄,通過反饋信息的匯總,掌握學生的課前整體預習情況,以此來調整教學方案,從而實現“以學定教”的目標。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預習反饋中篩選出具有典型性的問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堂上展開交流與討論,用生生互動的方式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在課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及課堂學習情況,制作微課視頻,為學生講解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并適當補充拓展教學內容,延伸語文學習興趣,進一步優化課堂學習成果。教師要將微課、課件、網絡資源等上傳到班級學習平臺中,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查缺補漏,以縮短學生與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
“互聯網+”理念下,教師要適應新形勢,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方便、靈活、多元的優勢,創新教學策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使整體的課堂氛圍得到優化,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