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 蘇紅兵
化學是高中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創新精神有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的創新,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的生動性,突出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農村高中教師,應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更好地培養農村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文通過概述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把握新課程發展標準,探究出提高鄉村化學新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化學課程重在實踐,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實驗操作,這對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思維能力提出了挑戰。新課程教學理念更加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目標,有效融合單元中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同時,新課程注重分析受教育者的學習與發展需要,科學提升受教育者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從根本上實現培養學科素養的目標。因此,農村高中化學教師要積極學習新課改教育思想,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入手,積極打造高效的化學課堂,提高新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課程對化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新時代的重要目標。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化學課程的重要性,闡述了提高受教育者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設置了更高的標準,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把握新課改的基本需要,科學推進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從宏觀的概念來講,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的一種思維品質與素養能力,包括創新的思維品質、綜合認知思維以及道德觀念等,這些綜合因素能夠助力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正是這五個部分構成了素養的基本內涵,成為發展學科能力的關鍵要素,對提高學生化學認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意識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現代化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科學把握人才培育需求,創新學科課程教學,將教學過程與素養培育相結合,持續推進化學教學科學開展。
新課程是對傳統課程教學的變革與創新,是新時期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新產物,其“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學目標的創新。新課程從素養能力、品格觀念、思想意識等方面出發,對課程目標進行全面革新,增強學生在化學課堂中的體驗感,注重學生化學能力與素養的培育。其二,教學身份的轉變。新課程轉變了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科創精神與開拓性思維。其三,評價的創新。新課程將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進行有效結合,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增強教學評價的互動性與探討性,全面提高教學評價的質量與實效性。
培養學科素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認知水平,引導受教育者深入了解課程內在的知識內涵,從而全面激發受教育者的創造性意識。在農村高中化學課堂中,科學應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受教育者開展多樣化的實驗探究,從而培養自身的觀察意識與分析能力,真正提高農村學子的綜合學習水平。
核心素養的培育重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對農村地區的學生而言,教學資源有限,思維沒有得到良好的啟發,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思維定式,而教師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的學科學習思維,從而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啟發,構建創造性的學習思想,讓學生主動發現新知,推動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
化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不僅有著學科的專業性特征,更具有較強的社會實用性,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化學課程內容,增強化學知識的實踐轉化。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增強理論學習與實踐之間的相互聯系,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中了解化學知識與現象,通過化學實踐活動掌握化學技術,真正實現課程育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新課程教學改革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發展理念,對教師的“教”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標準。新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學生主體性的激發,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全面增強新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現代教育的視角來看,受教育者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角,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實施對象,也是呈現課堂教學效果的主體。因此,新課程開展的首要原則便是凸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從受教育者自主發展的角度入手,全面調整教學內容,滿足受教育者的基本學習需要,不斷優化教育過程,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是獨立的,具備差異化的認知特點,在同一學科的學習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能力。而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科學把握學生的差異性,正確認識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的具體原因,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正確看待受教育者之間的差別,開展差異性的教學引導,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差異性的教學內容能夠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多樣化的學科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精神。
新課程教學強調教學過程的優化,突出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教學細節與過程的科學規劃是基礎工作,只有提高教學設計的整體效率,才能滿足新課改的基本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把握課時主題,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將具體的教學任務與目標落實到位,通過優化與完善評價形式,及時推進課程教學創新。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會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展開民主性的教學設計,從而讓教學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凸顯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增強新課程教學的科學性。
農村高中化學教師要想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滿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應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深入掌握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根據課程內容有序推進現代化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深入了解化學學科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求知欲。
首先,教師要科學把握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了解鄉村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根據課時主題科學把握教學方向,合理選擇施教方法,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在開展《物質的分類及轉化》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可以根據哪些特性給物質分類、從物質的分類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化學知識”等問題,推進以問題為導向的驅動性教學過程,把握課時主題,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性和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教師可以規劃教學過程,增強課堂教學的自然性與生成性,更好地順應學生自主發展需要。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確保教學設計具有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增強實踐體驗。例如,《物質的分類及轉化》中的“物質的轉化”相關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預習,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的學習素材,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發展學習思維,建立物質轉化思想。
科學搭建情境化教學情境,能夠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率,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整體質量?,F實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借助生活構建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共鳴,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個環節。
例如,在開展《物質的分類》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的生活事例入手搭建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在現實生活中會產生一些化學垃圾,而垃圾在填埋的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那么我們如何給這些化學物質以及化學反應分類呢?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物質的分類,把握物質分類的內在特點,并深入探究化學分類的基本形式,從而通過設置生活化的問題拓展學生學習深度。
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農村地區,學生的差異性會更加明顯,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發展特點,需要教師科學把握差異性特征,結合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針對學生的差異開展教學,設置差異化的教學任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農村地區的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專業的化學知識缺乏理解與認知,僅依靠書不能有效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與核心素養。與此同時,農村學校教學資源有限,可能缺乏必要的實驗器材,無法有效推進實驗教學。因此,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搜集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寬知識學習空間,將化學實驗與現代信息技術完美結合,讓傳統的化學實驗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科學。
例如,在開展《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搜集“化學能與熱能”的講解視頻作為課前導入,調動學生的綜合感官,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其次,利用多媒體展示化學能與熱能在我國工業、微探測、國防、新材料等領域的科學應用,加深學生對化學能的科學認知,逐漸拓寬學生知識學習范圍。再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教學平臺資源,帶領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產生。最后,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教學軟件,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實驗,開展數字化與智能網絡實驗,利用科學技術突破客觀實驗條件的限制,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其學習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重在實驗,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前提,開展多樣化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探索。
例如,在開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市售天然蘇打水入手,展示市售天然蘇打水的成分是碳酸氫鈉而不是碳酸鈉,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化學,培養其敢于質疑的探索精神。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實驗探究,組織學生根據教材要求,以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顏色、狀態、溶解性、溶液的酸堿性等。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與市售天然蘇打水一樣均呈現堿性。為了解決學生的困惑,教師給出相同濃度的碳酸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和天然蘇打水的pH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天然蘇打水的pH值更接近碳酸氫鈉溶液,因此,天然蘇打水中的蘇打更有可能是指碳酸氫鈉。最后,為了驗證學生的結論,教師展示了論文圖片資料,指出市售天然蘇打水的蘇打就是小蘇打,也就是碳酸氫鈉。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分組的定性實驗,到教師給出定量數據,再到查找文獻資料,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
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采取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同質量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同濃度鹽酸反應,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慢。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教師可以播放數字化實驗視頻,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探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化學核心素養。
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多數教師只是演示碳酸氫鈉的受熱分解實驗,而對碳酸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很少進行實驗驗證。鄉村化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實驗,如向半瓶可樂中加入碳酸鈉固體,發現可樂瓶明顯癟了,從而得出結論:碳酸鈉可以與二氧化碳反應。用身邊的碳酸飲料和碳酸鈉進行實驗,學生能體會到化學知識無處不在,從而感受化學學科的魅力。
綜上所述,科學開展新課程教學對發展學生學科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科學把握素養培養需求,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系統學習新課改的理論依據,找尋創新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口,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