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學 于澤玲 ■山東省青島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心小學 董桂青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與法治思想的重要課程,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其中,道德修養指向的是學生的道德品質與道德素養,法治觀念指向的是學生的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以“法治觀念”為例,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之于法律的權威與信仰,同時幫助學生形成對法律性質、地位、作用的正確認知,讓學生真正理解“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以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且正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意義與價值。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與心理快速發育的階段,心智與思想意識都尚未成熟,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較弱,看問題的角度不夠全面,而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合理滲透法治教育就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法律知識,讓學生自覺站在“法治”視角看問題。
人的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在社會中生活和在課堂上學習是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的主要培養路徑。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的青少年都不具備完整的法治意識與道德意識,而無知者無畏思想下過于放縱自己的后果就是誤觸法律,讓自己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結合現有數據來看,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缺失,意味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針對學生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的培養做出一定的調整,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法治思維訓練,讓學生能夠用正確的眼光看待法律,真正知法、懂法,懂得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育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專項法治教育不僅能夠滿足當下的實際教育需要,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建設提供助力,還能為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進入新時代以后,教育的根本目標逐漸回歸到“育人”的本質,這也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不能夠再停留于知識與技能層面,還應當延伸到思維與意識層面,教師需要在教給學生更多知識和教會學生更多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邏輯與思維意識,為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保駕護航。在此基礎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為學生設置的專項性法治教育活動實際上就能夠滿足當前階段的教育需要,也可以說,針對學生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展開的專項教育與專項培養實際上是順應當前時代教育要求而做出的轉變。新課標、新課改與新時代針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向的幾乎都是同一個方向,就是學生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依法治國是我國領導機構治理國家的基本戰略,法治教育自然也就應當被看作國民教育的基本任務,實際上法治教育也能夠有效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依法治國不僅是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將國家推向世界強國的強大助力和主要路徑,建設法治社會和全面法治國家可以說是現在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基本的發展方向。而在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公民作為組成國家的個體,貢獻的每一分力量匯聚在一起都能形成江河,流淌在中華大地上,為國家建設增添活力與生命力,因而建設法治社會與全面法治國家的前提是加強對國家公民的法治教育。初中是學生身體與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而初中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初中生開展的專項法治教育往往能夠取得長期性的效果,為法治化思想在我國的推廣增加更多路徑,長遠來看,能夠為法治社會和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提供更大的助力。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立德樹人就是當前教師開展教育的核心目標,對育人的追求同樣有助于學生個人的社會性發展和全面性成長,更能夠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實際上,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既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自我意識的萌芽、自我約束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的不足更是讓他們難以分辨外界事物的好壞,容易放縱自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這種情況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法治意識的針對性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一方面引導他們知法、懂法、守法,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用法,規避法律風險,從而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針對初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既存在著積極的一面,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其中積極的一面在于學生基本已經初步具備了法治意識,新課標下初中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氛圍十分濃厚,資源豐富。不足的地方在于學生對法治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方式普遍單一,教學過程中本身存在的知行脫節問題更是為法治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造成了阻礙。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相關教學活動前就需要對“法治”內涵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問題與重要性,并結合實際情況與實際需要,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探究法律,多樣化、全方位的教學活動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對法律的正確認知,從而形成自覺遵守法律、自覺維護法律的思維意識與行為意識。
培養學生法治思想與法治意識的前提是增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事實上,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也是形成法治意識的基礎。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以教材中的法律知識作為切入點,從基本法律知識對社會運行、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的意義講起,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現實需要來普及更多與社會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傳統教育模式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性教學大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學生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下,有關課內法律知識或課外法律知識的教學就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來實現。
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為例,這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領域”教學的開篇,以“法律在我們身邊”和“法律伴我們成長”為切入點,主要講解法律對社會生活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從兩個視角出發,一是法律約束下的社會生活,二是沒有法律約束的社會生活,如有的人欠錢不還,并仗著體形高大來威脅債主,在法律約束下的社會,債主可以選擇報警,而在沒有法律約束的社會,債主很多時候只能妥協,這種對比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法律的價值與重要性。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能夠為教學指引方向,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率,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在為初中生設計專項法治教育活動以前,需要以拓展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為目標來整合教材內外的資源。首先,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隱性法治教育資源的挖掘,在沒有明確指向法律或法治的教學單元中尋找法治專項教育的突破口;其次,需要注重利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對可用的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性整合,在教材和社會熱點之間建立起實質聯系;最后,需要靈活運用時政資源來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
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為例,在“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板塊,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網絡工具交友,以及如何與“沒有見過面的朋友”溝通,還要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知識,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為學生建立有關網絡安全的正確認知,既要幫助學生在網絡交友時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又要讓學生明確在網絡交友過程中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不能做,真正教會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開展社會生活。
要想取得理想的法治教育效果,教師就要明確教學目標,營造適宜的教學氛圍,在為學生建立起對法律的基礎認知后再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即以強化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為方向,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來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與法治教育相關的內容普適性更強,學生雖然能夠通過教材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很難僅通過教材完成對法律知識的深入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選擇引入與學生現實生活更貼近的法治案例進行輔助教學。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為例,教材中設置了三個課時對社會規則進行解讀,由道德約束延伸到法律約束。而在“做守法的公民”一課中,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法不可違、犯罪行為不可做”的基礎法律意識,還要教會學生運用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集中說明了初中生在遇到哪些困難時可以尋求法律的保護。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引入相關的法治案例,告訴學生遭受侵害時要如何尋求法律的保護,可以向哪些人尋求幫助。
新時代的教育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因而實踐類的教學活動站在與理論類教學活動同樣的高度為教師的法治教學提供了更多方向上的選擇。在設計實踐類法治教學活動時,教師除了要圍繞教材內容來選定實踐任務與實踐主題以外,還要綜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實際需要來確定實踐形式,并對法治知識在實踐活動中的滲透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合理設計法治知識的呈現方式,借由部分法治知識本身的特性來設置具體的實踐內容。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為例,本單元有兩個教學主題,分別是“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而權利與義務正是我國法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內容,教師圍繞這兩個教學內容可以選擇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法治演講、法治演繹和法治辯論等。在演講類的法治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法律規定公民可享受哪些權利”這一主題寫一篇簡單的演講稿,并鼓勵學生進行演講,談談自己對公民權利的理解;而在演繹類的法治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需要公民盡到自身義務的法治場景,如“征兵入伍”報名現場,然后邀請學生扮演征兵人員和報名人員,結合“公民義務”的本質和內涵來設計臺詞,以深化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感知。
教學目標空泛、教學內容與教學案例脫節、師生互動缺位等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法律知識停留于知識層面,無法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究其原因,教師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模式落后。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當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匹配,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構建教學模式時也要考慮得更全面。
結合實際來看,思辨式的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針對性培養學生法治思想的活動,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思辨議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借由學生的自發性思考實現對學生法治思想和理性思維的培養。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為例,教師可以圍繞“自由”和“平等”這兩個關鍵詞為學生設置思辨議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怎樣才能實現自由和平等”。長期的思辨教學不僅有助于內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論證與辨析能力。
總而言之,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現階段促進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穩定的實際需要,教師更需要肩負起責任,有意識地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為學生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助力。在實際教學活動設計與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本身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教”出發完善法治教育體系建設,讓學生自覺加強對法律知識的關注,進而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法治”是現代社會的根本,“遵守法律法規”則是現代人需要遵守的基本生活準則,良好的法治意識與法治思想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