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劉虹霓
“區域”與“區域特征”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地理知識的關鍵因素。教師在教學實踐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而且對幫助學生筑牢人地協調觀,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學為例,首先簡要說明了“區域認知”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意義,最后從多個方面對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方法進行了積極討論。
地理學科有著極強的區域性、空間性、人文性和人地相關性,其中,區域性是最為基礎的學科特征。初中是學生系統接觸地理知識的最初階段,也是學生打好地理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這一階段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對夯實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性,“區域認知”是學好地理知識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能夠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等分析、理解和預測相應的理知識,促使學生從“片面化”的區域視角轉變為“整體化”的認知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逐漸具備從多個角度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穩步提升。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空間能力”的培養要求作出了明確解釋,即學生需要掌握地理空間概念以及地理空間基本要素,并能夠運用基本工具進行簡單的地理空間觀測,運用空間思維判斷有效的地理信息。而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地理要義,實現對學生地理空間思維的有效培養。
與其他學科知識不同,地理知識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關系網絡”,任何一個“微小”分支知識都與其他任何一部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般來說,在進行區域地理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會引導學生針對某一部分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讓學生感知到各個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明確每一個要素都是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教師會引導學生分析地理要素在區域環境中的“影響因子”,使其發現這一要素在區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最終讓學生自主總結本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教師在實踐中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眾所周知,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和生活軌跡都是在一定的區域中展開的,而人們的生產生活難免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在這些影響當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則是消極的。通過對“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情況”的分析可知,其對地理環境的消極影響越來越顯著,人地關系也向著越來越緊張的局面發展,這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而教師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熱愛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充分明確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地理知識所研究的知識、事物和現象相對復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利用一些具象化的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深化學生的直觀感知,如地圖、地球儀等工具就是初中地理教師常用的教學工具。而在實踐中,教師如果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工具為學生講解知識,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地掌握地理知識,而且極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讓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直觀”認知,實現區域認知能力的切實培養。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部分知識教學時,本章包括“亞洲的位置和范圍”以及“自然環境”兩個內容,是學生從七年級上冊“整體學習地理知識”向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轉折,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對剛剛接觸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生來說,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幫助其抓住區域地理的學習思路,因此,此部分知識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地理知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是學生未來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課程。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該部分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地球儀和地圖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和地球儀,通過觀察和分析初步了解亞洲的位置,并回答以下問題:亞洲的經緯度分別是多少?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海域有哪些?其次,學生在分析總結之后,教師要引導其運用“地理語言”進行回答,從而順勢引出教學重點。這一過程不僅是推動學生形成學習期待的過程,也是深化學生對亞洲地理位置認知和了解亞洲區域分布特點的過程。
學習地理知識的必備技能之一就是學會畫圖。一方面,通過畫圖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實現對區域位置的精準判斷。另一方面,初中階段的學生對繪畫十分熱衷,教師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過程中融合學生喜歡的繪畫活動,也能夠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繪畫過程中實現對地理知識的再學習、再梳理和再認知。
仍然以《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當教師結合地圖和地球儀講解完此部分知識后,就可以在隨堂練習環節為學生布置一項“繪畫任務”——將“亞洲”繪制在紙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在自己繪制的內容中詳細地標明亞洲的經度和緯度,同時要結合第二節“自然環境特征”知識,利用不同的繪畫技巧體現出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以及不同的地理環境要素,標明亞洲周邊的海域名稱和陸地名稱,有精力的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擴大繪畫范圍”,完善自己的繪畫作品。當學生完成繪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并讓所有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和點評,找到其中的“問題”和“優點”,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而且在繪畫過程中完成了對“亞洲”地理知識的再學習、再梳理和再認知,既強化了地理區域認知能力,又促進了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
地理知識博大精深,不同的區域更是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過程中,可以以“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特點”為切入點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對比聯想其他區域的特征,從而更好地分析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形成原因,在提升學生對比分析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西半球的國家》這部分知識教學時,本章包括“美國”和“巴西”兩個國家的知識,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美國和巴西兩個國家的領土組成、人種構成、位置、發展特點、城市類型以及自然條件等內容。在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實現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高階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兩個國家的異同,并制成表格。如根據“位置”分析,美國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橫跨寒、溫、熱三帶,但部分位于北溫帶,瀕臨三大洋;巴西地跨南北半球,跨熱帶和溫帶,大部分位于熱帶,東部瀕臨大西洋。根據“地形”分析,美國為南北縱裂的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低矮山地;巴西則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是亞馬遜平原和巴西高原。從“氣候”分析,美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復雜多樣,受地形的影響較大;巴西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從“資源”分析,美國自然資源種類眾多,儲備豐富;巴西的森林、水能和鐵礦資源等十分豐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認識到兩國在各個方面的差異特征,對提升其地理區域認知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圖文結合是學生學好地理知識的“法寶”,而最為有效的“圖文結合”學習方式之一就是思維導圖,不僅能夠直觀地展示重難點內容,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直觀認識,讓學生在形象的導圖中了解各個知識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條理性和層次性。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基于思維導圖的優勢特點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結構”認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極地地區》教學時,本章包括“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兩部分內容,這兩個地區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地理位置”入手進行課程導入,讓學生在初步學習時就對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產生一定感知。同時,由于兩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理景觀也與其他地區的地理景觀有明顯不同,教師可以利用兩地的不同景觀進行知識點串聯,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區域認知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極地地區自然風景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視頻的情境中產生學習期待。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圖片,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標注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對比分析兩個地區的差異。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閱讀和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方面繪制思維導圖,并展開討論。這一過程不僅是學生認識極地地區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探究、深化認知、提升自身區域認知能力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從一眾教學手段中脫穎而出,其所擁有的“凸顯學生主體特征”“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特點,讓其成為當前各學科和各階段教師十分青睞的教學手段。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展開教學實踐,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實現能力的發展。
仍然以七年級下冊《極地地區》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后,教師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探險小組”,即“南極探險隊”和“北極探險隊”,在兩個“探險隊”中再分支出“一隊”和“二隊”,并分別布置不同的探險任務。
南極探險隊:
①南極地區自然環境有哪些特殊性?
②繪制“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
③我國在南極地區的考察隊的名稱和位置。
北極探險隊:
①北極地區自然環境有哪些特殊性?
②繪制“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
③我國在北極地區的考察隊的名稱和位置。
共同探究:
①保護極地地區環境的重要性。
②人類對極地地區考察的意義。
③分享交流,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兩地的異同點,繪制表格/思維導圖。
在這一過程中,每個“探險隊”的組長可以結合本小組學生的特點為其布置針對性的探究任務,并在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務后進行“成果分享”,展開交流,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務,得出相應結論。為學生布置小組合作探究任務的方式不僅有效強化了學生在區域認知方面的主動性,而且在進一步活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了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鍛煉,這對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為新時期的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為此,在當前強調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全面學習能力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研究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結合地理新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為目標,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策略,在全面契合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特征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