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鳳城街道中心小學 劉 蘭
當今社會,語文素養的培養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使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作文學作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尤為關鍵。作為語文學科的兩大支柱,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密的關系,即“以讀促寫,以寫‘養’讀”。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更能激發其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擴展其知識面,還能夠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學生將深入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情節情感以及背景環境等元素。這種廣泛的閱讀體驗將有助于拓寬其思維視野,增進其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從文學作品中學生可以了解各種不同職業、性格、生活境遇的人物,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樣性。同時,閱讀不僅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作為情感的表達載體,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體驗各種情感的起伏和變化。學生將在閱讀中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共情,深入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培養自己的共情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與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經歷冒險、挑戰和成長,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情感的豐富性。閱讀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其今后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來源。
寫作則是閱讀的延伸,以及個人表達的集中展示。作為一個全面剖析文本的過程,文章寫作要求學生在撰寫時對所讀內容進行整理,深入思考每個觀點、情節甚至細節。這種分析能力不僅有助于理解文章內涵,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不斷分析和解剖文本,學生逐漸形成辨析事物本質、抓住要點的能力,思維更加敏銳。同時,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選擇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準確傳達自己的思想,這要求其具備豐富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挑選適當的詞匯,學生將更準確地傳達自身所想,使表達更加有條理和連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內涵。
寫作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寫作中需要精心構思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不僅要求其有豐富的想象力,還要能夠將這些想法有機地融入文章中,使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借由構建故事情節,學生可以積累對故事結構的理解,提高敘事能力,同時得以在有限的字數內展開完整故事的匯總,培養簡潔而又豐富的表達能力。此外,創造性寫作還將提升學生對美的敏感性。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時,學生會不斷地選擇詞語和修辭手法等,以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通過精心搭配和運用語句,學生將深化對語言美感的體驗,同時能夠從中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從而為其今后的個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更加注重傳授基礎知識,忽視了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重要性,未能在教學中貫徹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作為獨立環節,而沒有充分地將二者融為一體,造成閱讀與寫作教學板塊缺乏深度交互。還有部分教師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跟進教材進度的壓力較大,無法給予閱讀與寫作足夠的時間,常常傾向于傳授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或閱讀策略,卻不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難以鍛煉其感受文本內涵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陷入應付任務的模式,欠缺對閱讀與寫作的真正興趣,難以在學習過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此外,一些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作品時,往往過于關注形式,忽視內容的創新和深度,導致學生產生誤解,認為寫作的目的僅在于符合規范,而非表達獨特的觀點和傳達真實的情感。由此,學生不再從內心去感受和思考,而是一味地迎合教師的期望,忽略了寫作作為情感和思維輸出工具的重要價值。
一方面,當前教師所應用的閱讀訓練過于僵硬和機械,只注重題目與答案匹配,缺少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的教學引導。學生常常為了追求正確答案而匆忙地尋找關鍵詞,而沒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這種機械的解題方式會使學生養成盲目應付題目的習慣,難以培養其對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刻感知。
另一方面,部分寫作訓練極為僵化,讓學生陷入填空式、套用式的模式。一些教師強調特定的句式,給學生灌輸固定格式的優勢,并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刻意插入這些模板,導致作文缺乏個性和獨創性。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下,將習慣于套用公式進行寫作,而不敢嘗試自由表達,進一步限制了其創造力和思維發展空間。機械性的練習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熱情,學生總是被要求重復填寫練習冊或默寫范文,沒有機會參與富有挑戰性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從而逐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不僅影響其學習積極性,還將阻礙語文素養的提高。
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方式了解不足,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因材施教。由于教師更關注傳授基本的閱讀技巧或寫作規范,未能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難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導致一些學生無法適應教學內容,感到缺乏挑戰和激勵。同時,許多教師過于依賴統一的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即使一些學生在某個方面有特別的興趣或極具潛力,但由于教學內容的限制,無法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缺乏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覺教學內容與自身的實際需求不符,逐漸降低了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排斥情緒,甚至萌生厭學心理。
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需要學校和家庭緊密配合,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家校之間的協同不足。家長因為工作繁忙、缺乏教育知識或其他原因,無法充分了解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未曾掌握二者融合的方式,無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導致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不夠理想,影響了其語文素養的提升。同時,許多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不夠充分。學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導致家長不清楚學校的教學目標和具體要求,很難在家庭中配合學校教學,無法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同時,一些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之甚少,難以在閱讀與寫作方面提供恰當的幫助,導致學生缺乏在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探究其精妙之處,以便學生將這些精彩詞句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從而既能提升文章表達水平,又能豐富詞匯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學會選詞用詞,還將感受到語言的美妙之處,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同時,閱讀不僅是理解文字表面意思,更要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細節,如描寫人物的情感狀態、獨特的比喻等,并鼓勵學生將類似的情感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類型文章的結構,幫助其熟悉文章不同結構的特點,理解其使用場景。寫作時,學生可以根據預設的結構展開,使文章更加條理清晰。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時,首先,根據“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的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應用的比喻修辭,分析其如何形象地傳達出潮聲的沉悶有力,理解詞句背后的意義和表達方式。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將類似的修辭手法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豐富自己的表達方式。同時,在《觀潮》中,作者以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進行寫作,有序地呈現出觀潮的全過程。特別是在“潮來時”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遠-稍近-再近-更近的結構,使讀者逐漸深入感受潮水逐漸來臨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這種結構的作用,并鼓勵其在寫作中結合敘事的空間關系展開描寫,使文章更具有層次和條理。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和引人深思的文本,然后提出相應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汲取靈感,進行創作,推動學生深入整理閱讀內容。寫作之前,學生需要全面分析所讀內容,提取出關鍵信息,重點掌握文章要點,使學生進行思維的深度加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寫作時,學生要將思想進行邏輯組織,構建起清晰的脈絡。這種思維鍛煉也能夠應用到閱讀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捕捉文章的主旨,學習文本結構,進而培養閱讀的敏感性,鍛煉其快速理解能力,實現合理高效的閱讀過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時,首先,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相關段落,并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仿寫一個類似的場景,要求學生以親身經歷為基礎,寫一個類似的觀察景象的文章,如“山間日出”“城市靜謐的夜晚”等。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修辭手法,嘗試在自己的文章中豐富情感表達方式。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規劃文章的邏輯結構,確保思路清晰,各段之間有明確的銜接,讓整篇文章脈絡清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懂得作者為何會使用某種修辭手法,以及如何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傳達情感,同時建立對文本結構和寫作技巧的敏感性,促進其在日后的閱讀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要旨,拆解文章結構。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或興趣相關的話題,設計一些具體的情境,如模擬角色、現實場景等。通過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情境相結合,可以引發其情感共鳴,使學習過程更有趣,學習挑戰更具體。情境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促使其更主動地投入閱讀和寫作訓練。其次,組織閱讀分享會和寫作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成果。通過同學的分享,學生得以互相學習和交流,從而產生學習動力。再次,利用多媒體、實物等多樣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幫助其豐富學習體驗。借助圖書館、互聯網等資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以培養其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習慣。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展示實例等方式,將學習內容融入生活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時,教師首先介紹中秋節的背景和傳統,讓學生了解桂花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帶領學生逐段閱讀文章內容,引導其注意文章中的細節描寫、情感表達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特別關注桂花的香氣、搖花的情景等。再次,創設一個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模擬“搖花”的體驗,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情景。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人造花瓣,讓學生模擬搖花的動作,體驗桂花雨的美妙,以深化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增強其情感共鳴。最后,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仿照《桂花雨》的風格,以親身經歷或想象中的場景,寫一篇描寫花開花落的文章。如以“春天里的櫻花飄落”為題,展示自己在春日賞花時的情感體驗。提醒學生運用類似的描寫手法,如擬人、比喻等,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然后制定適合的個性化目標,旨在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重點,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家長要主動與教師交流,積極了解學校的教學計劃和要求,為學生制定合適的讀寫目標,包括每周閱讀一定篇數的書籍、完成一定數量的寫作練習等。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讓學生明確目標,有針對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家長要幫助學生完成讀寫計劃,監督其完成作業,確保學習連續有序。緊密的配合能夠充分發揮家校的教育優勢,讓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兩種環境中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從而穩步提升讀寫能力。
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素養的有效途徑。在以讀促寫、以寫“養”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不同的階段獲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體驗。這種結合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其批判性思維,還能夠培養其文學素養,充分激發其創造力,為學生的長遠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加緊創新應用的步伐,為學生創造富有啟發和激勵的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其在閱讀與寫作的交互學習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