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孫悅楊靜園郭宇祁秉宇
(1.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農業大學鄉土文化與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1;3.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鄉村地域類型識別是針對不同地域鄉村發展提出側重不同的發展方向,從鄉村地域功能視角指導鄉村振興路徑[1]。近年來,鄉村地域發展水平研究取得豐富成果,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地域類型及振興路徑。研究表明,鄉村自然因子限制了村落的基本格局與演變方向,從農民視角來看,自然資源是否滿足農民的生產需要和生活需求以及生計方式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發展水平與鄉村“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密切相關,受到自然條件、農業生產、人文資源等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性[2]。
隨著研究深入,許多學者以縣域[3]和村域作為研究對象,明確鄉村功能與定位,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采用熵權法[4]來計算指標權重,基于系統聚類法[5]、地理探測器模型、核密度估計法和空間集中度[6]來進行鄉村振興基礎水平綜合評價。在分析方法上,基于空間演化特征和功能視角,研究“壓力—狀態—響應”模型、SOM模型、多維度的鄉村發展指標矩陣和耦合協調度模型、歸納分析法等,對探究鄉村發展格局演化規律與發展路徑,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8]。總體來看,已有學者對鄉村振興基礎開展了較多研究,以鄉鎮為研究單元的較少,大多以貧困縣域作為研究對象來綜合評價當地的鄉村振興路徑類型識別。
綜上所述,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以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各個鄉鎮為研究單元,基于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實地調研等多源數據,從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及人居環境3個層次構建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確定各類型指標權重,結合綜合評價法測度各鄉鎮單元鄉村地域發展水平綜合分值,分析識別易縣各鄉鎮地域類型分區。
易縣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帶,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地理坐標介于E114°51′~115°37′,N39°02′~39°35′,地勢西高東低,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類型齊全。易縣總面積2534km2,鄉鎮27個,境內自然地類大多以山地為主,交通區位條件相對較差,高陌鄉是全縣唯一平原鄉。2021年底,易縣全縣常住人口50.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17萬人,城鎮化率為42.22%,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4.60億元。全縣累計脫貧3.97萬人,政府助力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確保相對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數據來源包括2021年《河北經濟年鑒》《河北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和《保定市經濟統計年鑒》等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易縣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時所用的衛生廁所改造數、村委黨員數等指標數值均來源于易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調查問卷,各個鄉鎮到縣城的距離數據來源于高德電子地圖數據庫。本文以易縣各鄉鎮為基本研究單元,共計27個評價單元,探究河北易縣鄉村地域發展水平及振興模式。
以易縣各鄉鎮為基本評價單元,基于指標數據的客觀性、科學性、代表性和可獲取性等原則,結合易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參考已有研究評價指標體系[5],從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3個功能層面構建易縣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計算各個指標權重,見表1。

表1 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利用熵值法測度易縣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權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主觀偏差,具有操作簡單、客觀性強的優點[4]。
為消除各指標的單位和數量級差異性,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標準化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
(1)
負向指標:
(2)
計算熵權。
指標標準化同度量化:
(3)
令k=1/ln(n),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4)
指標差異系數為gj=1-ej,則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
(5)
計算易縣各鄉鎮鄉村地域發展水平數值:
(6)
式中,xij為各指標數據;yij為標準化后指標數據;ej為各指標信息熵;gj為各指標差異系數;wj為各指標權重;zi為各功能評價值。
研究利用綜合評價法計算易縣各鄉鎮鄉村地域發展水平分值,并利用ArcGIS軟件將資源稟賦功能指數、產業發展功能指數、人居環境功能指數以及鄉鎮綜合發展指數進行可視化表達,并采用自然斷點法將各鄉鎮單元分為低水平區域、中水平區域、高水平區域3個層級,見圖1。
易縣鄉鎮單元資源稟賦功能指數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為0.0444和0.2454。低水平區域集中在易縣中部及西部地區,即坡倉鄉、良崗鎮、富崗鄉、安格莊鄉、大龍華鄉、西陵鎮等,其鄉鎮數量約占整個縣域的1/4;中水平區域所占比重較大,其鄉鎮個數占整個縣域的1/2,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即南城司鄉、紫荊關鎮、白馬鄉、梁各莊鎮等,以及西南部地區,即七峪鄉、狼牙山鎮、獨樂鄉、西山北鄉等;高水平區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縣城東部,即流井鄉、橋頭鄉、高陌鄉、凌云冊鄉等,也有零散分布在西部的蔡家峪鄉和北部的甘河凈鄉2個鄉鎮,這2個鄉鎮雖距縣城較遠,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森林覆蓋率等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具有優勢。

圖1 易縣各鄉鎮功能評價結果
易縣鄉鎮單元產業發展功能指數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為0.0124和0.3208。產業發展功能指數低水平區域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區,其鄉鎮個數占整個縣城的1/2,即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良崗鎮、坡倉鄉、七峪鄉、富崗鄉、牛崗鄉、狼牙山鎮、獨樂鄉等,該類地區相對偏遠,境內地形大多為山地,交通運輸沒有優勢,產業發展環境相對較差;中水平發展區域大多分布在東北部,即西陵鎮、梁格莊鎮、白馬鄉、流井鄉、紫荊關鎮等,該類地區與高水平發展區域相鄰,受到高水平區域的經濟輻射的影響,帶動產業及經濟發展;高水平區域集中在東南部,即易州鎮、高村鎮、塘湖鎮、凌云冊鄉等,該類地區主要集中在以易州鎮為中心相鄰的鄉鎮。
易縣鄉鎮單元人居環境功能指數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為0.0022和0.1855,其中,甘河凈鄉人居環境功能指數最低,高陌鄉人居環境功能指數最高。人居環境功能指數低水平區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即橋家河鄉、甘河凈鄉、坡倉鄉、七峪鄉、富崗鄉、牛崗鄉等,該類鄉鎮相對偏遠,以山區為主,鄉鎮高學歷人員相對較少,經濟發展水平較差,實現鄉村振興以及鄉村轉型工作相對較難;中水平區集中分布在易縣中東部靠近縣城的周邊鄉鎮,即流井鄉、白馬鄉、橋頭鄉、南城司鄉、紫荊關鎮、西陵鎮、裴山鎮、尉都鄉等,受縣城人文環境的影響發展較好;高水平區域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即易州鎮、梁格莊鎮、高村鎮、高陌鄉、凌云冊鄉等,以易州鎮為中心的周邊鄉鎮人居環境功能指數較高,有利于鄉村振興的發展。
基于諸多研究學者對鄉村振興路徑識別的思路和方法[3],結合易縣鄉村地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分析結果、鄉鎮各產業發展特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將河北省易縣從資源稟賦、生產功能、人居環境3個維度進行鄉村地域發展水平評價,將易縣鄉村地域類型識別為城鎮核心發展型、資源集聚深化型、現代農業提升型、旅游文化保護型、生態涵養保育型5種類型。
3.2.1 城鎮核心發展型
該類鄉鎮主要分布于易縣的東南地區,以易州鎮為中心及其周邊的鄉鎮村莊,如橋頭鄉、高陌鄉、凌云冊鄉等,該類鄉鎮區位條件優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較低,資源稟賦良好,屬于區域城鎮化和工業產業發展的中心,距離縣城較近,受到縣城的經濟發展推動,鄉鎮勞動力主要由青壯年組成,產業和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政府可以從此類村莊入手,振興產業發展,帶動周圍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更快提升鄉村發展的步伐。
3.2.2 資源集聚深化型
該類鄉鎮主要分布于易縣縣城周邊的東部地區,如易州鎮、高陌鄉、梁格莊鎮、高村鎮、流井鄉、白馬鄉等,實現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的潛力較大,資源條件和人居環境比較優越。此類村莊需要提升鄉鎮要素集聚能力,制定相關政策引進人才,鼓勵鄉村建設創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轉型發展。
3.2.3 現代農業提升型
該類鄉鎮主要分布于易縣的東北部地區,如蔡家峪鄉、南城司鄉、紫荊關鎮、梁格莊鎮、西陵鎮等,鄉鎮資源條件較好,森林覆蓋率和耕地面積資源稟賦值較高,但區位條件較差,距離縣城地區較遠,境內地形大多為山區,交通運輸能力受限,鄉鎮勞動力外流導致現代化產業發展較慢,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未來應當改善當地基本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經濟。
3.2.4 旅游文化保護型
該類鄉鎮分布在易縣中部區域,如西陵鎮、狼牙山鎮、紫荊關鎮、安各莊鎮等,人文資源豐富,生態資源條件比較優越,生態宜居性較好,適合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旅游服務業,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政府可以通過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條件,促進特色地域鄉村振興發展。
3.2.5 生態涵養保育型
該類型鄉鎮主要分布于易縣的西南部,如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良崗鎮、坡倉鄉、七峪鄉、牛崗鄉等,距離縣城較遠,道路通達度較低,產業發展能力相對薄弱。應提高地域生態保育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積極主動性,推動鄉村振興轉型發展。
基于熵權法和綜合評價法,以易縣各鄉鎮為基本研究單元,分析鄉村地域發展水平和振興路徑,得出以下3點結論。
易縣各鄉鎮鄉村地域綜合發展指數整體偏低,受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經濟和產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貧困階段。易縣各鄉鎮大部分區域為低水平區域,主要分布在易縣的西南部位;中等發展水平的區域鄉鎮數量占縣域鄉鎮總數的1/3,主要分布在易縣北部區域;高水平發展區域鄉鎮個數不到縣域鄉鎮總數的1/5,東南地區相對發展水平較好。
易縣各鄉鎮鄉村地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易縣西南地區的坡倉鄉鄉村地域發展綜合指數最低,該鄉鎮地形多為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村空心化、老齡化以及人口流失嚴重;易縣東南地區的凌云冊鄉鄉村地域發展綜合指數最高,距離易縣縣城較近,地理區位優越,大部分地區為平原,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小,農業糧食產量較高。
劃分易縣鄉村地域為5種類型,城鎮核心發展型鄉鎮要緊跟時代發展方向,盡快實現城鄉一體化;資源集聚深化型鄉鎮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拓寬農民生產生活的發展空間;現代農業提升型鄉鎮要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旅游文化保護型鄉鎮要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完善文化旅游設施建設;生態涵養保育型鄉鎮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環境脆弱區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