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東

中小學體育代表隊的訓練與競賽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工作的必要內容,對于引領中小學體育發展、增強青少年體質、形成校園體育文化及擴大學校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明確提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這讓學校體育具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提供了一定機遇。與此同時,結合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練員發展情況,“雙減”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此,本文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促進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一、“雙減”政策為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的發展提供機遇
我國體育教練員包括競技體育教練員和學校體育教練員,其中,中小學體育教練員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中小學生體育專項技能、體能訓練和體育后備人才選育等重要職責。一方面,“雙減”政策要求“學校的課后服務要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另一方面,要求“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不得組織學科類培訓”。這為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練員提供了更多的校內外表現機會。如2021年10月,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調研發現:“雙減”政策實施后,江蘇省的中小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練員比過去更忙了,甚至有些“不夠用了”。2022年1月,廣東省“雙減”政策成效評估結果顯示:40.67%的學校為學生提供了戶外體育類課程,58.35%的學生當學期體育運動時間明顯增加。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于廣大中小學體育教練員而言,在完成校內體育教學、課后體育服務和運動隊訓練任務外,大都參與了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訓練指導任務。可見,在“雙減”政策驅動下,我國中小學體育教練員在校內和校外的體育工作時間已明顯增加,可以充分展示其個人才能,實現其體育專項訓練和培養選拔優秀體育人才的理想。
二、“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的挑戰
2022年7月,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一級巡視員郝風林指出: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按照體育學科占總課程比例11%和體育教師每周課時15節計算,體育教師缺編約12萬人左右,嚴重影響課內外體育教學和訓練質量。近年來,校園足球成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業內人士指出,缺乏專業的足球教師和優秀的基層足球教練員,一直都是阻礙校園足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由于我國中小學校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的教練員不足,部分學校取消了體育代表隊建制,這嚴重影響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整體工作質量。文獻整理和實際調研發現:我國中小學體育教練員主要是來自體育類或師范類高校體育教育或運動訓練專業的畢業生,普遍不具有專業隊訓練和成長經歷,因此,他們在訓練指導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相較于競技體育教練員具有明顯差距。這也成為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研究發現:我國80.38%的中小學課余體育訓練教練員是由體育教師兼任,僅有2.38%是專職教練員。因此,加快補充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專任體育教練員,并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練員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成為提升中小學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質量的必要舉措。
運動安全一直是阻礙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發生校園體育安全事故將給學校和體育教師(體育教練員)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負面影響。因此,近年來,廣大中小學普遍采取取消體育教學內容、降低運動難度或減少體育活動的方式來規避運動安全風險。“跳山羊”“跳馬”和單雙杠等傳統體育項目更是退出中小學體育課堂。在廣大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練員中甚至廣泛流傳著“不出事故就是最好的成績”的說法。隨著“雙減”政策對于中小學體育工作的全面推動,如何破解“不敢教”“不敢練”的難題,消除學校和體育教師的安全顧慮,成為中小學體育教學和訓練工作的首要問題。絕不能為了中小學生眼前所謂的“健康(安全)”,而放棄一切應有的體育教學和訓練活動。正如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所言:連課間10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何談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
三、“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的策略
(一)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健全中小學體育教練員隊伍
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練員隊伍建設是當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雙減”政策為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提供保障,要求各地要統籌核定編制,配足配齊教師。《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體發〔2020〕1號)(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通過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兼任、擔任體育教師等渠道,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關于在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的實施意見》(體人規字〔2023〕3號)強調:學校可根據工作實際,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力量,提升青少年體育鍛煉質量和水平。因此,各中小學校應根據學生規模、編制標準和體育師資隊伍情況,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全方位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逐步配齊配強體育教練員,組建各類體育代表隊,積極開展訓練和競賽工作。
(二)加強學校體育教練員教育,提升中小學課余訓練水平
“沒有金牌教練員就沒有金牌運動員。”體育教練員的能力、素質和執教水平直接決定運動隊的競技成績和運動員的發展水平。為提升學校體育教練員的理論水平、指導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我國高度重視教練員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對于絕大多數缺乏專業運動經歷的中小學體育教練員,必須加強實施非學歷教育,即培訓、輔導、進修和研修等崗位培訓活動,重點提升其專項技能和訓練指導能力。對于具有專業運動經歷的中小學體育教練員,必須加強學歷教育,強化其思想政治、職業道德、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和體育教學基本規律培訓,主要提高其文化素質、學歷層次和體育教育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實現以上兩類學校體育教練員之間的良性互補,在“專業”運動經歷與“業余”訓練指導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實現互促互補,不斷提升中小學課余體育訓練水平。
(三)完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消除中小學體育教練員顧慮
體育運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中小學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在體育運動中極易出現磕碰等安全事故。尤其在中小學運動隊的訓練和競賽過程中,運動損傷難以避免。對此,我們必須正確看待,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讓運動安全事故成為不按規定開展運動訓練的借口。為了保護學校、體育教師(體育教練員)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中小學校要認真落實《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教政法〔2019〕11號)精神,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建全涵蓋體育意外傷害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和多元化損害賠償機制,給廣大體育教練員營造一個放心去教、大膽去練的教學環境。對于體育教練員而言,要有極強的安全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要認真履行教學和訓練程序,全面關心受訓學生,科學合理組織運動員的訓練和競賽活動。
四、結語
“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在帶給全國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凸顯近年來我國學校體育教練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了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提升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可通過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快健全中小學體育教練員隊伍;加強學校體育教練員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學體育教練員水平;完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構建安心的課余體育訓練環境等舉措,著力破解中小學體育教練員發展難題,有效提升義務教育階段課余體育訓練水平,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培養選拔優秀體育人才,確保“雙減”政策與我國中小學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互利共贏。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