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鴻琳
談到“靜悄悄”和“亂糟糟”的課堂,可能會被人認為有貼標簽的嫌疑,我也并不否認在一些特定人群中“一言堂”或“大撒把”也能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因此也很難進行概念界定,想用下面幾個特征幫助大家判斷。
比如:課堂中只看到教師精彩的語言和飽滿的情緒,卻很少聽到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真實反應。比如:課堂中教師提問多是由某個學生或某幾個學生進行回答,通過他們的反饋,教師才能順利推動學習進程。比如:課堂中有討論活動,但探討的問題很容易得到答案,教師給予的討論時間很短,往往一兩分鐘就會結束討論,因此很少看到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廣泛或深入的討論。比如:課堂中學生雖然發言的機會較多,但多為只言片語,很少能由學生群體主動形成完整或有邏輯的認識。比如:課堂中學生雖然有機會進行實驗,但實驗過程中學生更多地關注實驗工具,而非研究的主題。比如:課堂中確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但互動結束的標準是得到教師心中滿意的答案,而非研究問題的本身……
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問題“課堂中是否發生了真互動,出現了真生成”。其實“互動”與“生成”是具有鮮明的因果關系,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想真的與學生互動,將他們看作與我們相同水平的學習者,真心期待每個個體對問題的真實看法,不懼正誤,而非將他們的思維看作一張“白紙”,任憑我們揮灑潑墨。
那么如何才能讓教學活動真有效,互動真發生,生成真有用呢?我想從自己和其他有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抽取一些要素,希望能對有志于讓課堂發生真實變化的教師起到點滴作用。
第一要素:不懼“失敗”
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講,必須要走出一個誤區。千萬不要認為課堂一定是一帆風順的,不要認為自己的每一個預設都會產生必然的生成,不要認為自己安排的每個環節都會按部就班的出現。
以我自己為例,在2009年參加全國賽課準備階段將《打電話》一課上了78遍,遇到了天津市各種不同類型的小學,不同學習習慣的班級,可以說沒有一次是將教案設計的活動完美呈現出來的。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明明在前幾個班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在這個班卻聽不到相似的回答;明明在前幾個班動手操作環節只需要5分鐘,但在這個班用了快7分鐘還沒有相應的結論;明明在前幾個班學生很積極,但在這個班學生對活動毫無興趣,等等。
上面這些情況,是不是我們認為的失敗呢?我想這些對我來言都不是失敗,而是今天能敢于在任何班級組織真互動最寶貴的經驗。
“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這句話初聽起來很刺耳,但細想起來很有道理。我們都期望遇到一個“好班”,卻忘記了“好班”在最開始也是“普通班”,只不過遇到了“好教師”,幫助他們養成了“好習慣”而已。那我們為什么不讓每個遇到我們的班級,也變成別人眼中的“好班”呢?雖然“21天養成好習慣”并沒有科學依據,但如果我們每一天的常態課中都有目的地組織“真互動”,讓學生真動手、真動腦、真動口,是不是也會有機會變成“好班”呢?
第二要素:不要“懶惰”
總有老師問我:如何快速提高學生成績?我特別能理解老師們愛生如子的心情,但很難給大家一個所謂的“秘訣”。
因為在我眼中教學如治病,往往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任何立竿見影的成功背后一定有我們所不知的犧牲。比如:因為學生計算錯誤率高,就盲目地加大練習量,而不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比如:考試成績下滑,就把責任推到學生不認真、不仔細,或是題目命題不科學,而不分析成績背后的得失;比如:學生不完成作業,就批評不努力,或是家長不配合,而不探求作業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有外界干擾因素,等等。
其實,這些現象背后是“懶惰”心理在作祟,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變相的“功利”心理。這種“功利”心理源于急躁,源于壓力,越是如此,越需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審視教學。不要“歸因”,但要“追因”,因為“歸因”只會找到終點,“追因”讓我們思考改變。
比如:學生回答問題總不在“點”上。如果是群體現象,我們可以分析問題本身是否過于開放,不利于學生聚焦核心,那么就需要調整問題表述方式;如果是個體現象,我們可以從問題的接收、理解、表達三個階段分析學生回答問題不在“點”上的原因,再進行對應指導,等等。而不是用一句“他們回答不在‘點上”作為評價結論。
第三要素:不要“固化”
隨著做教師時間越久,我們的思維往往越容易“固化”,喜歡用固定的模式對待每天的工作,特別是對“說服教育”的效果有著天然的認同感,每每遇到困難,首先就會想到說服教育,而當說服教育無效時,就會束手無策。
比如:學生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如果不用說服教育,能讓學生們養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嗎?答案是肯定的,有許多其他方法也能讓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方法一:團隊型。教師往往會在班級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回答問題評價,通過集中榮譽感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方法二:獎勵型。多見于小學低年級,教師會及時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貼紙”“印章”或其他可見獎勵,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方法三:游戲型。多見于公開課,教師會將問題解答包裝成簡單的游戲,從而利用學生對游戲的熱愛激發回答問題的熱情。方法四:采訪型。這也是我自己最常采用的課堂問答形式,我習慣于提出問題后觀察學生的神態,根據問題的難度與實際的需要隨機對學生進行采訪式問答。在這一過程中允許學生表達不出來,允許學生表達不準確、不完整,因為我相信當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可能需要回答問題時,才有可能真正地思考,才有可能認真傾聽別人的見解。
當然對上面幾種方法的使用,我們也不能固化,需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甚至是融合使用。唯有一個原則:讓每個人都在思考。
第四要素:不要“偏心”
這種現象多出現于班級中有明顯“優生”占位的現象,教師已經習慣于根據他們的回答判斷教學實際效果,但這樣的成功,是虛假的,更是有害的。
在講《田忌賽馬》一課時,思維快的學生可能馬上就能找到田忌轉敗為勝的策略,如果讓他們立即講解能快速完成教學任務,但作為聽眾的大多數學生,他們的思維是否達到相同的深度?答案是不確定的。所以才會有“少部分人有了策略,我的等待;大部分人有了策略,同桌同學的交流;某個人講解策略之后,所有人思考是不是唯一獲勝策略”這一過程。
教學要等,教師要學會等,等更多的人跟上來,這不是“齊步走”,而是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差異。所以才會在這節課看到不同學生獨特的思維。
第五要素:不要“貪心”
相比于“偏心”,“貪心”更多地出現于我們教學處于順境之時,總是期待學生的表現再好一點,思維再深一點,回答再精一點,也就是這一點一點,讓學生的熱情慢慢熄滅。
所以課堂上學生最怕聽到老師說“為什么”,請大家相信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并不是讓所有人喜歡的對話方式,往往會產生負效應。
這就需要我們把握一個度,這個度是什么?就是教學目標,或者說是這個互動環節的目標是否達成。以我為例,對每個互動環節一般會提前思考學生可能達到的三種效果,第一是少部分學生先行達到的效果,原則上不期待;第二是大部分學生能達到的效果,可以推進教學;第三是大部分學生沒有達到的效果,需要調整教學。
第六要素:要有“核心”
這一點對“亂糟糟”的課堂互動更為重要,課堂互動之亂一方面源于活動組織,另一方面源自問題沒有核心,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同一種水平,進行橫向擴張。在我看來,一節課應該始終圍繞一個核心進行不斷深入,才能激發不同思維水平學生對問題的嘗試和思考。
比如:《不規則圖形面積估測》一課就是圍繞如何對同一個不規則圖形面積測量,使它不斷精確的過程。以“還能更精確嗎?”作為互動交流的核心問題,讓兩次估測活動的思維產品不斷深化。
當然上面的六個要素,僅是我的經驗之談,雖然不是妙手回春的良藥,但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