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涌
摘要:本研究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探討了在小學數學行知課堂中應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述和實證研究的分析,明確了探究性學習的定義與特點,并比較了探究性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差異。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實施與評價。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探討了該教學模式的效果與啟示,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在實施過程中,還遇到了一些問題與挑戰,我們總結了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策略。最后得出結論,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與溝通能力。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探究性學習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尤其對于小學數學教育而言,以往的死記硬背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需求。因此,將探究性學習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點。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將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置于教學的核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共享知識和互動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興趣。
(三)研究意義
本研究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引入探究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
通過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為小學數學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此研究可以為相關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師培訓提供參考,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二、探究性學習及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探究性學習的定義與特點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和自發探索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其核心理念是通過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實踐探索和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學生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尋找答案、構建知識結構。
實踐性: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活動,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合作性: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促進互動和知識交流。
反思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學習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如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戴威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等。這些理論支持了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數學學習動機方面的有效性。
(三)探究性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具有以下優勢。
激發學習興趣: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生更加主動投入,興趣和動機得到激發。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提高。
提升數學思維:探究性學習注重深入理解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推理能力。
知識與應用相聯系:以往部分教學可能會將數學知識孤立呈現,而探究性學習可以更好地將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
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
三、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例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等。
(二)教學內容選擇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特點,選擇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數學內容,盡量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經驗相關的內容,引發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提問、實驗、探索和討論。可以使用教學游戲、小組合作探究任務等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四)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策略的運用
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核心策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分享思考、解釋理解,并共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及時提供指導和反饋,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合作。[1]
通過以上的教學模式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使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成為學生積極參與、全面發展的平臺。
四、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實施與評價
(一)實施過程描述
在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中,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策略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入理解。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會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確定學生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要求。然后,在課堂上采用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互相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會起到引導和監督學生學習的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教師會及時總結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對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和調整。
(二)效果評價方法介紹
為了評價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了多種評價方法。教師會觀察和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和表現,包括他們的參與度、合作交流的情況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會設計針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測任務或測試,以檢驗他們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評,通過問卷調查和討論收集他們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感受和評價。[2]
(三)實施結果與教學效果分析
根據實施過程的描述和效果評價的結果,可以對實施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可以考查學生的參與度是否提高、合作與溝通能力是否得到鍛煉、問題解決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等方面的情況。同時還可以分析學生學習水平的變化,了解他們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基于結果評價,可以對教學模式進行總結和反思,發現其中的問題和優化空間,并提出改進建議。[3]
五、案例分析與討論
(一)案例呈現: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具體案例
在此部分,將會具體呈現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一個案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以及學生的表現和成果。通過分析該案例,可以進一步了解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小學數學行知課堂中的實施情況和效果。
(二)案例分析與解讀
在此部分,對所呈現的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和解讀。將對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數學學習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分析,探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對學生的影響和效果。[4]
(三)研究結果的啟示與價值
通過對案例分析的討論,可以得出一些研究結果的啟示和價值。這些結果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經驗和借鑒,指導實際教學的改進和創新。在教師培訓和教學方式改革中,也可以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措施。最終,對研究結果的啟示和價值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大家分享。
六、問題與挑戰
(一)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在進行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并不熟悉,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和理解其中的規則和要求。由于每個小組成員的水平和角色分工可能存在差異,導致有些小組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協作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同時,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也面臨一定的困難,如如何平衡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指導性,如何解決學生之間的分工問題等。
(二)面臨的挑戰
在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們面臨著一些挑戰。如何保證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形成全面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和記憶。如何在小組合作中平衡不同學生的參與度和貢獻度,以及如何評價和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都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此外,教師自身對于探究性教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是一個挑戰,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5]
(三)解決問題與應對挑戰的策略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和應對挑戰,我們采取了一些策略。我們在實施前充分準備,明確小組合作的規則和要求,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熟悉這種學習方式。我們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角色分工和互相協作,并通過定期的小組討論和個人報告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起到積極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我們還通過定期的教學反思和總結,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和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6]
七、結語
經過實施和評價,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但通過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策略,我們逐漸克服了這些困難。這表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對于小學數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可以進一步探索和推廣該教學模式,并結合不同學生的需要進行差異化教學,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堯,陳麗,林靜.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數學教育研究,2020,30(3):35-41.
[2] 楊明,李華.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小學數學教育,2021(4):17-21.
[3] 孫瑞,劉偉.以小組合作為核心的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模式研究[J].小學科學教育,2022,40(2): 55-59.
[4] 趙麗,郭峰.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數學教育學報,2020,29(5):45-50.
[5] 黃海,吳敏.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1,27(1): 10-15.
[6] 楊寧,盧霞.小學數學行知課堂模式下學生學習情況調查與分析[J].實驗科學與技術管理,2022,19(6): 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