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2019年,我還在做教研員的時候,在《江西教育》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給青年教師的“六字箴言”》,文中我將對青年教師的勸誡濃縮為六個字:不怕苦,不顧臉。“不怕苦”是希望他們銘記一條準則:越吃苦、越折騰就越成長,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青年教師若能做到不怕苦,就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但光吃苦還不夠,還必須有一點“厚顏無恥”的向上精神,我稱之為“不顧臉”。“不顧臉”是期待青年教師不怕丟臉,將“丟臉”作為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歷練,從而錘煉一種心性,養成一種精神,去掉身上的嬌氣,在生命里注入一種韌性,讓他們的性情更加豁達、堅韌。這“六字箴言”本質上是直指成長的,表達了我對青年教師成長的重視。
2019年之后,我又先后被調到縣教師進修學校任副校長、方志敏中學任校長,接觸到了更多的青年教師。隨著對他們的關切越來越深,我對成長的認知也越來越深。我認為包括青年教師在內的所有的生命體,基于對成長的正確認知,都需要有一種對待生命和生活的根本態度,那就是: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永不停歇地成長。生命不息,成長不止!
一
為什么是成長 ——成長是美德背后的美德
如果有人問:對于人生,哪種品德最為重要?我認為只有成長!因為成長不僅是所有美德的集合體,還能促進人美德的進步和發展。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人會具備什么美德,因為美德只有與成長結合在一起,才能充滿發展和進步的不竭生命力!
從生理角度而言,人的身體發育成長基本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停止,到了中年就進入了衰退期。但是如果從精神或者說心靈的層面上來看,人的精神和心靈的內在成長,可以貫穿其一生,并不會隨著生理成長的停止而停滯,而依然可以隨著其領悟和努力的程度而繼續成長、發展。
富蘭克林說,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我想他所說的“死”,是指這個人精神層面的“死”。而這種精神層面的“死”,我覺得可以理解為生命內在力量的停止,或者說生命體的內在不再成長。成長不僅給了生命體以活力和能量,更使其具備意義和價值。如果抽離了成長,生命就變得毫無價值。因此,生命體的內在價值和靈魂的豐盈與成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成長,其實就是生命的一種呈現方式!
二
什么樣的人才會成長
杜威在他的名篇《教育即生長》中提出,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未成熟狀態是一種生長的可能性,不僅是指現在缺乏一種力量,但將來也許會擁有,而且還指它現在就是一種確實存在的力量,即發展力量。杜威所說的“生長”,我想可以理解為“成長”。怎樣的人才會成長?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也就是說,只有擁有“未成熟狀態”的人才會成長!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狀態”?我們先來定性“成熟”。在現實生活里,我們渴望成熟,甚至孜孜以求地追求成熟,因為成熟表示我們可以駕輕就熟地應對和處理任何問題。被普遍認可的所謂“成熟者”,可能就是老于世故、老氣橫秋、老謀深算的“老江湖”。他們通常精于算計,長于掌控,凡事懂得圓滑變通,流露出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的虛妄與自得。但透過所謂的成熟外表,他們骨子里卻是暮氣沉沉、行將就木的不堪入目。成熟就意味著即將凋落和枯萎!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人到碼頭心到岸”“混吃等死”的狀態。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鄙視“成熟”。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呢?“未成熟”是一種狀態,一種成長型的狀態。如果說“成熟狀態”的人給人一種表面光鮮美好而實際暮氣沉沉的感覺,那么“未成熟狀態”的人就會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眼中有光、分外年輕的感覺,甚至與之接觸就能感受到其內在的光芒。在他們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種蓬勃向上、進取發展的生命力,一種時常空杯歸零、虛懷若谷的胸懷,一種正確認識自己、客觀看待他人的定力,一種著眼長遠、仰望星空的洞見,一種永遠不會自以為是、唯唯諾諾的態度。“未成熟狀態”不僅是一種邁向“成熟”的可能,更是一種確實存在的發展的力量!
三
我們需要怎樣的成長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根本不存在什么商業道德,只有道德。這是一句讓我振聾發聵的話。為什么會如此?因為商業道德只是道德的一個部分,商業道德只有遵循道德的準則才能成立,它們從來就不是兩個概念。用商業道德來代替道德,是偷換概念,是對道德的綁架與褻瀆!由此延伸到成長,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根本不存在什么專業成長,只有成長!
人的成長一定是一個全面整體的成長,不存在脫離整體的單項成長,如果有,那也是畸形的成長。這就解答了為什么許多教師在專業上非常努力,但收效甚微的情況。因為他們只在專業這一個領域里著力,而其他的方面沒有保持整體跟進。因此,只做單向的功很難見效,如同“減肥”,沒有聽說哪個減肥者,只運動某一個部位,就能減那一個部位,而一定是進行全身上下的整體的減脂,最后才完成某一部位的減脂。
專業成長只是成長的一個部分,首先,我們必須是一個成長者,然后才是一個以專業成長為突破口的成長者。一個專業的成長者,一定是一個朝著專業方向努力,又關注綜合發展,最終水到渠成的成長者。
成長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將成長融入生命體之中,貫穿于生命的每一天,才是成長正確的方式。
四
怎樣成長
阿克頓勛爵在他的《近代史講稿》中有一段話,他認為這段話是屬于所有學派共同財產的閃耀的箴言,我覺得這段話為成長指明了道路。他說:“既要從閱讀中學習,也要從寫作中學習;不要滿足于最佳書籍;借鑒他人;不要有偏好;做到人與事分離;要敢于質疑大人物的權威;要注意自己做判斷,不要畏懼不同意見;未經證實,不要輕信;相較于行動,對待思想要更嚴苛;不可低估壞思想的優點和好思想的弱點;永遠不要對偶像的崩塌或丑聞的曝光感到驚訝;以最大的善意評判一個人的天賦,以最壞的惡意評價他的性格;要多質疑權力而非惡行,優先研究問題而不是時代;永遠不要讓道德貶值或是降低正直的標準。”
如果讓我具體闡述,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自我,鑄就獨立思考的品格。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三個哲學上的終極問題。人的一輩子其實都是一個尋找“我”、實現“我”的過程。人活著歸根結底不是為了活給別人看的,而是要活出自我,而活出自我首要的是有獨立思考的品格。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馮驥才說,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羅素說,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意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過。思考意味著反思,反思意味著痛苦,因為反思往往指向自我否定!但人不能因為害怕痛苦而不思考,生命的全部意義都在于從思考中找到“我”,最終通過行動成為真正的“我”。成長的道路上沒有獨立思考,通常就意味著沒有成長!思考是成長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二是依托經驗,培養知行合一的習慣。有兩股決定人生的關鍵力量,但由于伴隨在我們的一生之中,滲透到生命之中,因此不顯山不露水,常被人忽略。這兩股力量,一個是經驗,一個是習慣。
先談經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經驗, 生活、工作、娛樂、學習等,從本質上就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人通常都是依據固有的“經驗”在生活。“經驗”的優點在于,因為經驗的作用,人的活動納入了經驗操作的自動化流程,人們能夠輕松自如甚至不需要深入思考。“經驗”的缺點是通常為高度個性化的產物,且不具備完整性和普適性。經驗產生的環境往往都不是固化的,總在不停地變化,僅憑“經驗”行事,會出現問題。打個比方,張三老師的“經驗”,很多情況下,只有張三老師能用,李四老師就用不上。所以,很多教研活動,資深老師語重心長說了一大堆,而年輕老師就是用不上,年輕老師覺得很愧疚,資深老師感到很無奈。這其實就是資深老師的評價和建議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不具備很好的遷移性和復制推廣價值。因此,“經驗”不能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如果硬要這樣操作,就是犯“經驗主義”的錯誤。讓“經驗”起作用,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建立“經”和“驗”之間的緊密“聯結”。把主動的因素“經”和被動的因素“驗”結合起來,產生追問,思考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并用以指導“經驗”。2.讓“經驗”上一個臺階。解決一個層次問題的鑰匙,通常在更高一個層次。“經驗”再上一個臺階是什么呢?是讓“經驗”產生“思維”。“思維”就是把我們經驗中的智慧要素明顯地表現出來,并把“思維”鍛造成“知識”。
再談習慣。杜威認為習慣是生長的表現,習慣的重要性并不限于執行和動作方面,除了動作的輕松之外,它還指培養理智和情感的傾向。每一種習慣,同時也是一種對習慣運行環境的選擇和偏愛。習慣所作用的情境,也要通過清晰的、特定的方法去理解。思維、觀察和反思的方法與模式作為各種技能和愿望,一同進入特定人的習慣,這種習慣就會使他們成為工程師、建筑師、醫生、商人……由此可見,習慣具有決定人生的巨大力量。每個人都是特定習慣的產物,特定的習慣包含思維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而這些習慣每時每刻都在每個人的生命中自動化運行,決定人生的走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一個人的后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我們通常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也可以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要想改變命運,必須改變性格;要想改變性格,必須改變習慣;要想改變習慣,必須改變行為;而要想改變行為,則必須改變思想。習慣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串聯作用,但要讓習慣起作用,必須建立起個體對習慣的有意識的覺察,通過覺察對好習慣進行鞏固,對壞習慣進行清除,或者有意識地建立新的習慣。我認為和成長相關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是學習和行動。生命體要想成長,必須先有學習的習慣,而學習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讀書,二是寫作。讀書是個體對學習的一種輸入,而寫作是個體對學習的一種輸出;輸入是增添學識,而輸出則是錘煉能力。培根說,讀書補天然之不足,而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經驗形成的載體是行動,是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知識只有和行動緊密結合,才能化作成長的能量,讓生命體充沛而恣意地成長。
青年教師朋友們,生命就像一條大河,而成長就是向著大海無盡地奔騰。如果沒有了對大海的渴望,這條河流就毫無意義。讓我們揚起信念的風帆,在這成長的一江春水中時而平靜,時而澎湃,最終以波瀾壯闊的姿態匯入生命的汪洋大海!
青年教師朋友們,請記住,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永不停歇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西省弋陽縣方志敏中學)
(插圖:珈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