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立了“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明確提出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還要學習閱讀方法,做到會讀書。
新課標從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按照學段遞進,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書,達到基本的閱讀量的要求,落實“多讀書”和“讀好書”。例如第一學段,多讀淺易的圖畫書,多朗讀優秀的兒歌,自由閱讀童話書;第二學段,多讀英雄模范事跡的圖書、兒童文學名著、中國古今寓言和神話傳說等;第三學段,鼓勵閱讀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還要注重文學、科普、科幻等優秀作品的閱讀;第四學段,閱讀革命文學作品,獨立閱讀古今中外詩歌集、中長篇小說、散文集等文學名著。
所謂“會讀書”,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瀏覽、略讀、精讀等閱讀的基本方法。在學業質量部分,新課標也對不同學段應掌握哪些方法、要達到什么水平、在閱讀能力上需達成什么樣的層級等,做了細致的刻畫。
由于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有了具體而明晰的指導,隨即出現了大量的整本書閱讀專項課,涌現出大量的如何教學生讀書、引導學生愛上閱讀的成果匯報。
而在實際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奇怪的現狀——愛讀書的學生依舊愛讀書,不愛讀書的學生沒有太大變化。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整本書閱讀課上過之后,學生基本上沒有因為上了課而真正去閱讀。例如某教師執教《寶葫蘆的秘密(節選)》之后,班上真正去讀這本書的,在一次調研中顯示僅有3人……大多數時候是課歸課,讀歸讀。
課上了,學生反而不讀了,究竟是為什么呢?
首先強調,整本書閱讀課必須上。這是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新課標中關于整本書閱讀的任務群,有如下表述:
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同時,在任務群的“教學提示”第一條,就明確提出“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閱讀整本書”。可見,上好整本書閱讀課是課標要求,是規定動作。但為什么上了課之后,學生反倒不去讀了呢?筆者結合實地走訪調研,分析原因有三條。
原因一:
教學設計上的越俎代庖
整本書閱讀課的教學設計不夠精致,教師事無巨細,該講的都講了,不需在學生這個年紀講的,也講了。凡是和這本書有關的,恨不得一節課講完。講完了,自然不需要讀。對學生而言,關于這本書所有的好奇心,都在這節課上得到了滿足。
例如講第二學段必讀書《海底兩萬里》時,教師就從三個方面提供了詳盡的信息:從閱讀角度看,這本書好在哪里;從寫作角度看,這本書需要學些什么;從文學角度看,這本書有哪些文史背景知識需要掌握……教師通過大量梳理后提供的知識條目,讓學生上完一節課后,再也提不起興趣去讀原作。
更有甚者,為了應付考試,讓整本書閱讀異化成了“知識點提煉”“考點提煉”,為的是使學生在考試中能輕松應對,答題時能像“真的讀過這本書”一樣,填寫標準答案。這樣的整理還作為“教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實際上阻礙了對“如何促進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教學法、教學設計的研究,也讓整本書閱讀的學習效果被淡化、異化。
解決方案:教學設計上的重構
對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的整本書閱讀課來說,上課的最大意義是激活興趣,而不是取代學生閱讀。因此,教師要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特別是持續閱讀整本書的興趣為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重新設計教學板塊;在不同環節嵌入評價,促進目標達成。科學的設計才有可能讓教學走出困局。
原因二:
課程意識缺失帶來的教學行為的簡陋
教師試圖用一節課來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這是天方夜譚,也是教學效果不佳的根源所在。這如同習作教學,教師喜歡“講一講作文要求,布置作文題”,隨即瀟灑地發出指令——“開始寫吧”,將剩下的工作直接丟給學生,這樣是不會獲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的。
上完一節課之后,就讓學生讀一本書,難度系數有多大,教師自己都不知道。對愛讀書的學生而言,上不上課不重要,閱讀是習慣,是順理成章的事;對討厭讀書、不會讀書的學生來說,上一節課就讓自己讀一本書,就是天方夜譚,或者說是一紙空談。
新課標在這一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提供了許多方法,如“應統籌安排課內與課外、個人與集體的閱讀活動”“兼顧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閱讀”“根據開展讀書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推薦和利用適宜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體驗,拓寬閱讀視野”等,就是提醒教師:整本書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不能簡單布置任務后,就做“甩手掌柜”。
解決方案:理解“課程等式”,實施課程化教學
有效的整本書閱讀課,可以表述為以下等式:
(課+活動)×N=課程
其中的“課程”,即整本書閱讀課程。其中的“課”,即整本書閱讀課。其中的“活動”,即新課標所指出的各種活動,諸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等。其中的“×N”,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經歷多次反復,特別是要“注意考察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讓評價促進整本書閱讀的學習效果產出。
所以,教師如果試圖上完一節課就甩給學生“剩下的,就由大家去讀吧”,只能說,這是過于天真了。就像寫作教學一樣,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教師要全程陪伴。教師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教練員”,需要時刻在場,實時監控,及時評價,不斷促進閱讀和寫作的持續發生。離開教師的“課”,是不完整的;缺乏設計的“課程”,是缺損的。教學效果不能單憑上一節課來保障。
誠如新課標所指出的,整本書閱讀是小學初中四個學段一以貫之的任務群,不是集中一次性發力就能產生效果的短期行為。整本書閱讀是對語文課程的全新組織與呈現。讓學生閱讀,也要分階段,圍繞不同的閱讀主題,確定各項活動的內在邏輯關聯,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原因三:
教學邏輯與閱讀規律的背離
整齊劃一的課,即便標注為不同的“課型”,依然不符合學生在參與整本書閱讀時的基本規律。教學與閱讀行為的內隱原則相背離,效果自然無法確保。
也許是部分教師發現了閱讀應分階段進行,否則學生無法整齊劃一,所以才將整本書閱讀設置成導讀課、過程推進課、讀后總結課等。不同課型對應服務整本書閱讀的不同階段。但實際上,這樣的設計依然無法匹配整本書閱讀的學情。
閱讀,終究是個體的行為。讀的水平的參差不齊、閱讀進度的無法統一、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理解、“哈姆雷特”們的層出不窮,都讓閱讀本身充滿變數。沒有一節課能包打天下,很難有標準化的閱讀指導方案能完全通行,教師更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讀得節奏統一,猶如行軍。即便是讀后的總結,最佳狀態也是圍繞著閱讀而生發的更多的質疑與研討、辯駁與爭議……
然而我們的教學實踐,急于從最初的“活動”,火速上升為“行動”,還要升級為“運動”——步調一致的“運動”。那樣標準地上課,布置任務、作業,也許只是自娛自樂。
解決方案:整本書閱讀實現“四化”
整本書閱讀只有一個目的:讓學生真正走上閱讀之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執行整本書閱讀課程的“四化”,即生活化、活動化、長期化、個性化。
以課為引導,讓整本書閱讀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并長期堅持。教師注重在閱讀中開展階段性的活動,在活動中接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成果,讓課程真正面向全體,關注閱讀中的個體差異。當閱讀成為習慣、成為意識的時候,“課”的概念就淡化,“課”的形式也更為自由多樣,讀的成果才能深入人心。
整本書閱讀,是古老的學習活動,也是本次新課標正式確定的嶄新概念。面對新事物,教師要有熱情、有擔當,還要有更為嚴謹的態度。要去除“占山為王”的著急心態,先實踐,緩出成果,不要急于推出各種各樣的主張。特別是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要慢慢來。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