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韓曉冬



蜀錦,專指蜀地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后來成為織法與蜀地相似的各地生產之錦的統稱,其多采用染色的熟織線織成,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著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美譽。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一曲浪淘沙,描繪出了盛唐時期織錦女工在江中濯錦的美麗畫面。女工濯錦的江流叫錦江,居住的地方叫錦里,而成都這座因蜀錦織造聞名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一直向世人講述著蜀錦的千年文明。
蜀錦的發展歷程
蜀錦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蜀國已經可以織造出圖案生動、織紋精致、色彩艷麗的布帛,因其制作精細、別具一格,而被人們譽為“蜀錦”,此時的蜀錦多為單調的二色錦和三色錦,紋樣則以規則的幾何圖案為主,售賣于諸侯各地。
漢唐時期,蜀錦得到發展和興盛。漢代,宮廷官府對織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成都建立了專門的織錦工廠,并設錦官進行督造。唐朝時期,經濟繁榮,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蜀錦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形式絢麗壯美,紋樣情節復雜、富有詩意,色彩變換可達數十種,并且已經創造出了斜紋經錦、平紋緯錦、雙面平紋織錦等品種,流通于日本、波斯等多個國家。
到了宋元時期,蜀錦在繼承了漢唐風格的同時,有了自己的發展和創新,融入了新的特色。宋元蜀錦的紋樣以秀和美著稱,不僅繼承了唐代時期寫生花鳥圖的藝術手法,還在幾何骨架上布滿了規矩花紋,清秀典雅的裝飾圖案,色彩絢麗,制作工藝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為進一步擴大生產,官府在成都設立“成都府錦院”,后又增設“茶馬司錦院”。
明清時期,蜀錦的發展由盛轉衰。明朝末年,清軍入關,蜀錦的發展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直至清朝局勢穩定,蜀錦才緩慢恢復,但也難回其鼎盛時期。
民國年間,大量的洋貨進入了中國市場,民族工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蜀錦的發展也深受影響,曾經的輝煌已經不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府開始幫扶一些失業的蜀錦制造工人,這使得蜀錦的生產制造慢慢得以恢復。新一代的蜀錦生產者對蜀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發掘和整理,與老一輩的蜀錦生產者一起推陳出新,試制出了明代典雅古樸的八達暈錦、蝶花紋錦、福祿壽喜錦。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機器被廣泛應用,手工織錦業的發展再一次受到打擊,蜀錦的發展呈現出萎縮的趨勢,開始走下坡路。21世紀初,國家開始對蜀錦制造工藝進行有意識的保護和傳承。2006年,蜀江錦院蜀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蜀江錦院蜀錦織繡博物館正式成立;2019年11月,蜀錦織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蜀錦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向前不斷推進的,盡管在某個時期蜀錦的發展呈現出萎縮的趨勢,但其織造工藝、織造工具、色彩及圖案都在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蜀錦的品類
蜀錦的品種繁多,傳統品種有雨絲錦、方方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
雨絲錦: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
方方錦:方方錦是緞地緯浮花,在單一底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色彩不同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散花錦: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鶴、百鳥朝鳳、五谷豐登、龍爪菊、云雁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是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后,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其特點是底組織采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民族錦:一般采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于民族服飾。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團花、葵花、“卍”字、“壽”字等都是常見的圖案。
彩暈錦:其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并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
蜀錦的工藝及藝術特色
蜀錦其價如金,主要體現在制作工藝上。要完成一件作品,從程序上說,主要需要經歷初稿設計、定稿、點意匠、挑花結本、裝機、織造等幾個重要過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很多獨特的技藝。用蜀錦大花樓木質機織造蜀錦,拽花工和織手必須掌握多種技能。這些古代織造蜀錦的技能令人嘆為觀止。
打結:這是織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習手工織錦的第一道關。在一分鐘內,用極細的絲線打出12 個結,并剪掉線頭,使其看上去像從來沒斷的才能及格。
打竽兒:最注重身體協調性的技能。左手拽著線做短距離的前后運動,右手轉動紡輪,根據需要打出不同股數的竽兒以做緯線。
拉花:在萬千根稍粗于絲的線中拉花提起織機上的經線。
投梭:腳變換著踩豎腳竿將16 面綜框輪換升降,雙手左右開弓投梭,其間每投一梭要用扣壓緯。
轉下曲:織工經常必做的一項檢查。下到一米深的機坑,轉動下曲簽防止纖線斷裂和纏繞。
接頭:織造蜀錦時,絲線會根據天氣的變化熱脹冷縮,或織造時成千上萬次自然摩擦產生絲線疲勞斷裂。在遇到經線斷裂的情況時,織工就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上萬根線中找出斷掉的絲線,并運用所學到的打結技能將其接上。
蜀錦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并給彩條添花,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
蜀錦質地堅韌而豐滿,紋樣風格秀麗,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錦的圖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對禽、對獸等,圖案十分豐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樂、長安竹、方勝、宜男、獅團、八達暈等圖案。在宋元時期,發展了緯起花的緯錦,其紋樣圖案有慶豐年錦、燈花錦、盤球、翠池獅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鶴、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到了清代又恢復了生產,此時的紋樣圖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千年蜀錦閃耀成都大運會
發源于四川的蜀錦距今有上千年歷史,與云錦、宋錦、壯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如今,這種傳統織造技藝牽手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向世界展示中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也重現著千年絲綢之路上溝通東西、聯通世界的榮光。
成都大運會是中國西部城市第一次舉辦世界綜合性體育賽事,獎牌設計師周穎和團隊以此為出發點,聚焦中華文化、成都地域文化和大運會賽事文化,采用國際現代設計主義表現手法進行創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的特色名片之一——蜀錦成了首選,這也是首次將蜀錦工藝運用到獎牌綬帶制作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活化運用。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制作主創、絲綢工程師、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胡光俊坦言:“這次大運會獎牌綬帶從設計到制作歷時兩年完成,是蜀錦的一次時尚化呈現,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大運會講好蜀錦的故事、成都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讓更多的人關注到蜀錦,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疋精美的蜀錦錦緞,需要經線與緯線恰到好處地交織,這背后暗含對設計師功底和匠人手藝的考驗。在寬度2厘米、長度105厘米的綬帶上,深藏著美學與匠心。
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設計師、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馬麗娃在蜀錦創新方面深耕7年,她說:“中國設計師都在不斷地努力改良,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跟世界接軌,使用蜀錦工藝制作獎牌綬帶就是其中一步。”
據馬麗娃介紹,這次綬帶設計將傳統文化進行時尚化處理,將成都市市花芙蓉花和代表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的太陽神鳥紋樣進行抽象化設計,同時采用了奧運會常用的棋盤格紋等現代紋樣。而背面則以傳統的祥云紋為主,整體呈現出一種古樸典雅的美感。綬帶的兩邊紋樣拼起來可以組成一朵完整的芙蓉花,這也是契合中國人“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
胡光俊解釋:“傳統織造工序煩瑣精細,設計圖不能直接使用,制作團隊拿到設計稿后需對圖案進行二次轉譯,從紋樣設計到上機生產用時5個月,48 千克的桑蠶絲經過70多道工序織造成我們如今看到的綬帶。其間,設計和制作團隊根據工藝上的制作難點進行溝通交流,對綬帶的設計進行了40多次的修改。
“有時,電腦繪圖的精細感轉化到織造過程中時往往難以實現。比如,四色漸變的大運會標識要在僅有2厘米寬的綬帶上呈現就絕非易事,這好比用絲線織成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彩色圖案,很難做到顏色分明。”馬麗娃說道。
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想到通過印刷技術“錦上添花”,他們在全國范圍內找了近30家企業,嘗試把綬帶上的會徽和文字以更加精美的方式呈現。據胡光俊回憶,第一次印刷出來后效果很好,但印刷出來的紋樣與蜀錦呈現的珠光感不匹配,制作團隊只能慢慢調色,細化到連文字也呈現出微微的珠光感。
胡光俊在蜀錦織造領域沉潛了50多年的時間,他帶領制作團隊潛心織造綬帶上的一經一緯。最終,綬帶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流光溢彩之感,摸起來也有一種凹凸的觸感。看似尋常的綬帶接口都經過傳統手藝人一針一線的縫制。胡光俊坦言:“為了保證每一根綬帶的精致,我們找到30多個手工師傅手工縫制了2500余條綬帶接口。”
現代美學與傳統技藝的巧妙融合,織就了這份獨一無二的“成都禮物”。胡光俊說:“這樣一條傳統織法綬帶古樸高雅,質地柔軟堅固、耐磨,加上使用了納米工藝,可以防水、防蛀、防污、防火,無論是設計,還是質感都將經久不衰。”
以同款蜀錦綬帶元素設計的成都大運會主題郵品“蜀色錦夢”也吸引著蜀錦愛好者關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集郵拓展負責人劉凱介紹,禮盒由三部分組合而成:第一部分是大運會主題的立體模切的畫面;第二部分是縮小版的蜀錦綬帶;第三部分則是以郵票文化為主的蜀錦郵冊。
“蜀錦是成都獨有的名片,設計之初就想既能體現這一特色,又能體現大運會,獎牌綬帶元素很好地融合了這兩方面。”劉凱說。
走入成都大運會特許商品店,一款唐裝系列的吉祥物“蓉寶”穿上了有蜀錦特色紋樣的衣服。
“蜀錦織造技藝是老祖宗留給后人的財富,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馬德坤介紹,為了讓蜀錦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他們保留了原有的禮品、裝飾品等產品設計方向外,還結合當下現代生活方式和時尚流行趨勢,從室內軟裝飾品、文具、小家電、科技產品等領域進行產品設計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