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曹金鳳

摘要:大學教育應該把文化教學融入知識教學,讓教師在文化育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實現學生成才先成人的培養目標。文章借助討論式教學,探討文化育人目標在專業課教學中的實施,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評定考核、效果評價五個方面。
關鍵詞:文化育人;討論式教學;安全人機工程
一、在傳統專業課教學模式中實現文化育人目標的難點
文化育人就是要用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所有學科專業課程提出推進思政建設的要求,同時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要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進行文化育人。
課堂育人的重要目標在于塑造學生的精神思想,而文化是影響個體精神思想的重要因素,所以課堂知識應具有文化屬性。然而,專業課教學常常以單向知識傳授為主,考查的是知識目標,要想實現文化育人目標,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
二、討論式教學在專業課實現文化育人目標方面的優勢
研究表明,合作學習可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夠學會與人溝通,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國外的研討式教學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演講、談判技巧。
我國學者大多將討論式教學定義為“學生組成研討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某些專題展開探討,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可見,討論式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模式,堅持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強調傳授指導與自主學習、調研討論的結合。教師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可以將文化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隱性地進行浸潤、感染、熏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價值引領。
三、討論式教學在安全人機工程教學實踐中實現文化育人目標
(一)教學目標
文化育人的教學目標堅持“成才先成人”的原則,圍繞理想信念、個人修養、民族精神、社會責任、現代公民五個方面確定。下面,筆者簡述安全工程專業的安全人機工程討論式教學的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安全人機工程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式建筑、中式家具、民族服飾、傳統交通工具等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安全人機工程學思想。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產生活中與安全人機工程學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生活,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
2.能力目標
在學生學習人機系統安全分析和評價、設計與實驗的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生產生活中遇到的人機匹配問題進行分析、評價、優化或設計,讓學生樹立專業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做到平凡之中有偉大的追求,平靜之中有強烈的責任感,牢記安全管理人員的社會擔當和職業要求,增強學生的職業使命感。
3.素質目標
教師通過設置研討任務,讓學生懂得遵規守矩、憶苦思甜,學會承擔責任、團結友愛,做到求真向善,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公民。
(二)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道德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例如,在講授“作業環境安全設計”一章時,教師可以以光環境設計為例,帶領學生到青島海底隧道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激發他們對隧道照明方案的好奇心,從而討論膠州灣隧道的照明方案設計,感受交通發展帶給人們生活上的便利。安全人機工程討論課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三)教學組織
安全人機工程討論課需要讓學生形成合作意識,遵守合作規范,掌握合作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討論課順利進行。在教學組織方面,教師要遵循“下發資料與選題、任務分解與分配、調研分析與總結、組內討論與歸納、現場報告與討論、評定成績與點評”六個環節設計教學,并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形成合作意識。有效的合作學習離不開團結協作,所以學生需要有較強的合作意識。討論課的教室可以設置專門的柔和燈光、環形的座椅,讓學生可以更方便地討論和交流。
第二,遵守合作規范。合作學習需要每個學生都為團體貢獻力量,同時營造良好的協作環境。因此,學生需要遵守一定的合作規范,在尊重和配合他人的前提下與他人協作。
第三,掌握合作技巧。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按照怎樣的流程合作比較有效,合作環節需要如何設計才能契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合作者如何相互協作才能各盡其能,這都需要學習小組統籌考慮并進行相應的約束。
第四,注重教師點評。在點評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例如,點評斗拱結構時,教師可以以當今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物——山西應縣木塔為例。山西應縣木塔處于大同盆地地震帶上,近千年中,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驗和兩百余發炮彈的轟擊,竟安然無恙,原因就是我國的木結構建筑源遠流長,技術精湛。榫卯結構是山西應縣木塔斗拱結構的核心,不僅有精美的建筑造型,還體現“以柔克剛”的人生哲理,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木匠師傅不僅將結構學、力學應用到木質建筑中,還對材料的抗震性能頗有研究,甚至將建筑美學也考慮在內。學生了解山西應縣木塔后,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評定考核
討論課的成績應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按照師評、互評、自評的原則進行。
第一,師評。100分制,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表現給分。
第二,互評。100分制,其他小組成員根據小組的匯報表現給分,平均分作為匯報小組的互評分。師評和互評的平均分作為匯報小組的基礎分,依此分進行小組排名,依據排名得到小組附加分,即排名第一的小組的附加分是10分,排名第二的小組的附加分是9分……排名第十及以后的小組的附加分都是1分。
第三,自評。自評體現公平的原則,個人得分由小組基礎分乘以系數0.9后,再加上個人附加分,而個人附加分是依據小組附加分乘以貢獻系數。每個學生根據工作量獲得貢獻系數,組長的貢獻系數為1,匯報人的貢獻系數為0.5,組員的貢獻系數由組長按照實際情況給定。
(五)效果評價
教師采用直接和間接兩種方法進行課程效果的評價。直接法是計算課程目標達成度,間接法是調查問卷法。對多屆學生的教學評價結果表明,學生在自主探討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均得到鍛煉,與人溝通、表達等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有較大的獲得感。
綜上所述,教育的本質是做人的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教師應把人文素質教育確定為教育的主旋律,不斷增強文化育人的意識,深入挖掘專業知識的德育內涵,找準德育切入點,設計巧妙的教學活動,不斷探索適合文化育人的教學方法,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安琪,隗雪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20(7).
[2]吳心瑜.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淮陰師范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20(36).
[3]馬賽.從知識教學到以文化人:課堂教學育人目標的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8).
[4]高茜.從合作學習到學習合作:當下課堂合作的實踐完善[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
[5]孟娟,撒占友,王玉華,等.融合Seminar教學的翻轉課堂模式建構[J].教育探索,2016(7).
[6]王麗,遲恩忠,張強.Seminar教學模式在“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中的應用[J].農產品加工,2020(8).
基金項目:教育部2022年第二批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XT22080507408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