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冰
【摘 要】本文聚焦、深挖、利用、融合地方鄉土資源,實現主題研學活動的教育性、合理性、有效性。
【關鍵詞】研學活動 資源供給 主題設定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這也是落實德育目標、提高德育實效的創新路徑。緣此,我們以家鄉福鼎為場域,挖掘鄉土資源,開展“紅色鄉土、本土文化、特色產業”三大研學主題行動研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主題設定的起點——活動目標明晰化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要求,在實施課程育人過程中“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為此,開展研學主題行動研究,我們首先就學生對鄉土資源、地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認識、主題活動開展情況等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發現:學生對地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知曉率不高,對本土文化資源知之甚少,缺少親近本土資源的機會。因此,開展研學主題行動研究既有必要性,又要有針對性。我們也認識到,應該明確研學行動目標,關注鄉土資源在研學行動中的核心作用,關注學生親近本土資源的需要,遵循德育活動的基本規律,有效地聚焦、深挖、利用、融合地方鄉土資源,創新地方主題研學行動;在研學行動中將說理教育、啟發引導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實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二、主題設定的基礎——活動板塊科學化
福鼎擁有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開發區,包含280多個村(居),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豐厚的革命歷史、戰爭遺跡和紅色印記。其深厚的地方文化涵蓋了歷史、民族、地理、飲食、地方藝術等文化內容和要素,構成豐富多彩的研學資源。在新時代里,家鄉正邁開新興建設的步伐,打造特色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展現了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活力樣態。家鄉的遺址、愛國教育基地、文化場館、新興村莊、產業基地就像是一部活動的教科書。
根據地方資源分布情況,我們科學劃分活動區域板塊,合理規劃研學路線及活動內容,讓主題研學的路線更科學、更合理、更豐滿,為學生“感受地域特色文化和家鄉的變化,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們規劃了“店下巽城,點頭鎮、白琳鎮、磻溪鎮,太姥山鎮、硤門鄉”三個區域板塊的研學路線。這三個區域板塊,都包含“紅色鄉土、本土文化、特色產業”三大研學主題內容。因此,我們研學的線路設計、內容安排、場域選擇都精心規劃,力求體現活動板塊的科學化。
三、主題設定的策略——活動體驗增值化
“‘身入才能更加‘深入,‘面對面才能更加‘心貼心”,因此學校、教師要科學利用豐厚的研學資源,進行整體優化設計。活動中,我們引領學生聚焦“紅色鄉土、本土文化、特色產業”三大研學主題來開展研學活動,保證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驗、真心感知、動手操作,親歷知識、技能的獲取過程。這樣增值了學生活動體驗,提高了德育實效。
1.走近紅色鄉土,感受紅色基因。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青少年開展“感黨恩、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主題教育是重要的思政課。黨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搬進紅色教育基地,可以讓學生受到生動而深刻的教育。福鼎有10多個涉及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我們以紅色教育基地為活動場,以地方的紅色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跡為學習內容,以當地鄉村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軍人為訪問對象,組織開展“紅色研學+黨史知識”的研學實踐,開展沉浸式主題研學行動。如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時,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福鼎市革命烈士陵園,站在宏偉的紀念碑前,舉行莊嚴肅穆的“清明陵園行,紅領巾祭英烈”主題教育活動。在莊重的少先隊儀式后,我們邀請市關工委“紅色基因代代傳”宣講團的爺爺宣講革命故事,牢記英雄事跡;讓少先隊員在隊旗下誦讀《緬懷先烈 強國有我》、學說英雄故事,表達少年兒童向英雄致敬之意;以挖地雷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進行“革命史知識知多少”知識競賽;組織紅領巾合唱團演唱《紅領巾之歌》,唱響美好未來;最后開展種植花樹、環境保潔等用實際行動,落實“文明少年學英雄”。之后,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關愛退伍老兵志愿服務活動。
在這樣的研學活動中,我們抓住“紅色”主線,采用“紅色歷史我知曉、紅色故事我傳誦、紅色爭章我參與、紅色精神我傳承”等活動方式,搭建學生與認知、情感、價值觀相結合的活動課堂,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的道德素養,豐富新時代主人翁的實踐內涵。
2.貼近本土文化,感知優秀傳統。
福鼎有深厚的閩越文化、畬族文化、山海文化等,有越劇、木偶戲、布袋戲、餅花、地方建筑、雕刻藝術等地方藝術形式,還有豐富的植被資源、美麗的山海大觀等。此外,每一個鄉鎮、村莊都有優秀的地方藝術,都是豐厚的審美與德育的相融點。比如“三月三,對山歌”“五月五,賽龍舟”“正月十五,游鐵枝”,還有前岐的馬燈、民間的彭彭鼓……活動中,我們積極挖掘民俗文化、本土藝術等資源,融入研學活動,規劃和創新研學實踐內容與方式,如組織參觀欣賞、團隊游戲、自主創作等形式,通過模仿、競技、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度體驗,拓展學生對本土文化資源的認知。
如在閩浙邊界的貫嶺鎮文化站內,木偶戲傳承人生動的介紹與演繹,讓學生陶醉其中。他們也進行了嘗試,在小組合作下完成剪紙作品拼圖,學說方言、學演地方戲,在模仿與吸納的基礎上自主創作童謠、繪畫、攝影、微視頻作品等。
鄉土文化有著祖輩人的印記,展現地方獨特的民族藝術與生活情趣。在研學行動中,學生參與就是一種學習與傳承,在與鄉土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它別具一格的美,了解地方藝術的寶貴價值,同時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也油然而生,達成德美相融的教育實效,讓優秀的地方文化在少年一代中延續。
3.親近特色產業,感悟科創精神。
家鄉正邁開新興建設的步伐,家鄉人全情投入描畫著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新集鎮、新農村建設的新時代樣態就是學生發現、感受、培養愛國愛家情感,樹立理想信念的德育素材
例如,我們組織學生走進核電科普教育基地“福建寧德核電站”。少先隊員在教育基地志愿者的帶領下,參觀核電站科普展覽館,游覽核電站的產區,站在觀景臺上領略核電站的恢弘。在觀景臺上,我們開展一節主題少先隊活動課“紅領巾心向黨 說發展筑夢想——福建寧德核電站主題研學行”。首先,一起宣講:核電站的志愿者和少先隊員代表講述核電站的故事,使其他人了解核電站的建設與發展;其次,一起拼圖:讓學生進行分組拼圖游戲,拼出核電景、核電人、家鄉山、家鄉海,感受家鄉的美好河山和時代建設的榜樣力量;再次,一起表達:在參觀、聆聽的基礎上,少先隊員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家鄉建設、祖國發展的自信與情感;最后,一起展望:學生展望家鄉、祖國的未來,從而在心靈里立下宏偉的志愿。
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從祖輩、父輩們的成就中欣然地感悟建設者的擔當精神,傳承科創精神,從小立大志,既大膽展望未來,又腳踏實地踐行。
主題研學不是單一的本土素材羅列、不是表面的精神灌輸、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而是關聯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深度關系到時代新人的思想引領與合格接班人培養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在走進紅色文化、貼近本土文化、親近特色產業,以鄉土資源為載體的主題研學行動研究中把握資源的挖掘與創新,有效利用與融合,實現主題研學活動的教育性、科學性,體驗增值性。
編后記
巧妙引入鄉土資源內容,可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讓教學與鄉土生活對接。如此不僅能豐富教育教學活動形式,還有利于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而提升學生水平。本專輯的幾篇文章立足于鄉土資源的選擇與應用,并將其融入課堂,優化了教學路徑,增強了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