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解決執行難問題。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突出表現在民事執行方面。執行不到位的法律文書只是一紙空文,完全體現不了法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法律的尊嚴與權威無法得到維護,這不僅僅是當事人之間的問題,更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文章針對實際生活中人民法院在司法執行工作中的困境、現狀、原因、執行程序、執行制度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探討解決法院執行難問題的解決方案及對策,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民事執行難;現狀;表現形式;對策
—、執行難問題的概述及政策背景
(一)執行難問題的概述
執行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個環節,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當事人拿著勝訴判決書卻要不到錢,“法律白條”才演變成一個熱門詞語。讓侵害者得到懲罰,受害者得到補償本是司法的原意,但一些案件在執行時卻打了折扣,有些案件還因為執行不了,引發了當事人的私力救助或暴力救濟,危害著社會治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從這個意義上看,執行問題不僅僅是個法律問題還是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執行是使生效的法律判決、裁定、調解書得以實現的關鍵保障,是訴訟活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一環。它是否有效而及時直接影響著司法的權威和公正,也直接關聯著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更是保證訴訟現實意義的最為緊要的要求。而最近這些年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在案件執行過程中暴露的“執行難”“執行亂”問題日漸凸顯,嚴重干擾著法院執行工作的進行,不但不利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還會阻礙我國司法制度的改革[1]。
(二)當下執行難問題的政策背景
黨中央近些年來不斷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2016年3月13日,時任院長周強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落實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工作綱要》,全力推進各項執行工作。在如期實現了“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下,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就“關于日后應當如何健全解決執行難工作的長效機制”確定了十個方面,共計53項主要任務,將其作為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從2019年至2023年的工作領導方向予以實施。
二、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的現狀及表現形式
(一)被執行人難找
現實中一些人為了逃避責任,惡意規避執行,他們不惜名譽掃地,株連家人,認為不執行法院也不能拿他們怎么樣的態度拒絕法院的執行與傳喚,甚至舉家搬遷或長期“人間蒸發”,抑或因為人口長期流動,被執行人長期在外工作,只有過年期間才回家一次。人民法院對于被執行人的行蹤難以確定,又不能利用一些監視追蹤等可能侵犯到他人合法權益的措施使得被執行人落案,法院執行部門由于執行措施的局限性以及公安機關配合協助查找被執行人不到位,更加使得尋找被執行人的難度加大。
(二)執行財產難尋
找到被執行人可供執行的財產是確保勝訴方能拿到錢的前提。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查找被告人的財產十分困難。被執行人通過各種方式想方設法隱匿、轉移名下的財產:一是被執行人把銀行賬戶里的錢轉移到其他人的名下或者將現金藏到不容易找到的地點;二是把其名下值錢的車子或不動產過戶到別人名下;三是被執行人惡意串通他人虛假抵押、租賃甚至與妻子虛假離婚或與親屬朋友進行虛假的經濟往來惡意逃避債務;四是如今許多財產以股權、基金證券、互聯網金融(如支付寶、微信、理財APP等)存儲的方式呈現,導致被執行人的財產難以查明[2]。申請人又難以取得被執行人隱匿財產的證據致使本來可以執行的財產不能執行。
(三)協助執行人難求
協助執行人不積極配合法院的執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執行難。協助執行人主要是指工作單位之間的協助執行、各地法院之間的協助執行和個人的協助執行,單位或個人在收到法院的協助通知時有義務協助法院實施查詢、凍結、扣押、扣留、提取被執行人的應當履行義務的工資收入或獎金。很多法院都會遇到當地相關協助單位不配合執行的問題。有些單位或個人礙于與被執行人有著人情交際或利益上的關系不愿意協助執行,或者被執行人與協助執行人私交甚好,與單位的協助執行人是同事關系或是單位的領導,這樣的話協助執行人就可能怕得罪人而拒絕協助,這些行為都會降低法院的執行效率與效果。
(四)應執行財產難動
執行財產難尋的困境下,還有應執行財產難動的情形,可見找到可供執行的財產難上加難。應執行財產難動是因為法律規定有些財產是不能或不宜進行強制執行的財產。法院對于可供執行的財產,在執行過程中還必須考慮到為被執行人及其家屬保留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費、贍養費和子女的教育費用,對于普通家庭的債務人來說,以上必需保留的財產已然占據了收入的大部分;可以執行的房屋是被執行人的唯一居所,法院為了保障其生存權也不宜將房屋進行拍賣,或被執行人名下的宅基地是集體用地也不宜設定權利,最后導致法院實際執行到的財產少之又少。另外,被執行人的保險賬戶、住房公積金、醫療社保養老金賬戶中雖然有錢,但是法院不能強制執行,養老金只能等到可領取的時間分期執行,住房公積金和醫療賬戶里的錢因為相關部門的一些規定只能凍結不能劃扣。還有一些被執行的企業因為不是上市公司,在破產清償的時候評估公司難以對其資產進行評估影響司法拍賣,不能及時實現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債權人拿不到錢,法院花費大量精力,最后卻白忙一場,這樣的執行便沒有實質意義。
三、人民法院執行難的產生原因
(一)被執行人無履行義務的能力
被執行人無履行能力的情形更是讓法院與債權人欲哭無淚。一些被執行人可以找到,債也認但就是沒錢,生活困難無收入來源或者身患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無力償還借款,被執行人死亡經法院查實名下確實沒有可以執行的遺產而且還沒有義務承擔人;現實中,還有大量因為交通事故或案件賠償數額較大被告人履行困難,也造成執行不能;無履行義務能力的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債務累累,財務賬戶虧空只能宣告破產清償債務,還不一定能實現對所有債務人全部清償。
(二)我國執行通知制度的弊端
執行通知制度的立法原意本是保障被執行人公平的訴訟地位,與對執行項目的知情權與異議權,為其留取準備錢財的時間,方便履行后的生產生活,然而在實務中執行通知書卻成了“逃跑通知書”。其實被執行人在判決生效后就已經明確了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送達通知書相當于給被執行人通風報信,大多數情況被執行人沒有自覺履行的覺悟,收到執行通知書起就開始隱匿、轉移、變賣財產,或者為躲避執行干脆外出躲避常年尋不到蹤跡,這樣就增加了法院執行的難度,成了多此一舉的執行措施[3]。
(三)我國執行財產調查制度的弊端
我國財產調查制度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被執行人申報,法律規定被執行人有義務向法院如實交代自己的財務狀況、財產存放位置。對于不打算承擔責任的被執行人來說,本來就想方設法隱瞞、虛報自己的財產,對財產申報措施自然持排斥和抵觸的態度,雖然法律規定會處罰瞞報財產的行為,但制裁力度遠遠不會達到令被告人說出實話的程度。二是申請人提供財產線索。因為法律沒有賦予申請人調查權,故其在查找被執行人財產的過程中相當困難。三是法院依職權進行調查。實務中法院依職權調查財產的效果比較好,但需要配合調查的銀行、債務人工作單位、車管所、房管局等如遇到與其利益沖突的時候可能會不愿意協助執行。
(四)社會信用機制的缺乏
誠信是中華美德,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府信用都對社會、經濟、法治有著重要影響。單就法院關于執行難的問題來說,因為缺乏社會信用評價機制,大到銀行沒辦法預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程度,貸款出去的錢追不回來,企業經濟交易毀約、違約、合同詐騙導致對方損失巨大等現象屢見不鮮,小到個人之間的借款,因為對方信用缺失不還錢朋友、親人變敵人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我們能預先了解到對方的信用程度,就可以考慮能不能與他進行交易、借款、放貸,就會避免這種錢要不回來的麻煩。例如,支付寶的螞蟻花唄、借唄就有一套信用評價系統,根據用戶的信用等級程度決定是否借款和提升借款額度,逾期不還款的將降低信用評價或限制使用;銀行等貸款部門現已與支付寶、微信就個人征信記錄達成合作。我國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評價體系,同時加強社會信用、誠信的教育與宣傳[4]。
四、解決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的對策
(一)推進“執行”立法工作
當前我國關于執行程序的立法僅限于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規定不完善且原則性內容居多,細節規定較少,可操作性無法適應民事執行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國應該盡快通過《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同時加強完善刑事立法以保障執行程序“有法可依”。在民事層面,通過立法明確對執行程序、范圍、措施、期限、管理及妨害執行的法律后果等的規定,細化相關內容規定。在刑事層面,加強完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相關規定,強化“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對“老賴”的威懾力,把老賴不如實申報財產也納入拒執罪的歸罪范圍內,始終對老賴保持一種高壓態勢,通過刑事立法細化犯罪情形,規范刑罰適用,對情節嚴重的行為應該加重處罰力度;對于妨害執行的行為也應該納入犯罪行為的行列,立法規定“妨害執行罪”,對那些妨害執行的主體和行為也要用法律作出制約。這樣,在強大的刑法制裁措施下,對被申請人的威懾大大加強,提高了被執行人的違約成本,會提高法院的執行效率,更好地保障申請人的權益[5]。
(二)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失信懲戒系統
隨著社會網絡信息技術、大數據的發展,法院也加強利用信息化,推進執行模式改革創新。法院可通過互聯網對案件進行整合管理、網絡查控、失信懲戒、公開案件信息,監督執行、網絡司法拍賣。法院通過“總對總”與銀行或其他部門信息交換就被執行人的個人信息和財產狀況進行精確了解,一旦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只需通知協助部門電腦操作凍結扣押控住財產,反應快速、高效,減輕了法院的工作量;強大的網絡查控系統使得失信人員無處可逃,財產無處可藏,對于限制失信人員高消費、出入境行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絡公開失信被執行人的信息,排擠失信執行人的生存空間,倒逼老賴履行義務;網絡辦案可節省當事人必須奔波于法院的時間;在案件信息公開方面可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公布案件的信息、進展、動態,幫助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服務,有效促進了司法公正與監督。
(三)構建完善個人破產制度
個人破產制度是針對自然人的類似于企業破產制度,在自然人個人資產不夠支付債權人債務的時候,本人或債權人可申請破產,通過對現有資產的讓步對債權人進行比例清償,或與債權人進行協商明確還款方案分期還款。2019年我國出現第一例個人破產案件:浙江溫州一家破產企業的一位股東蔡某,在破產案件中需要承擔214萬的連帶責任,法院查實蔡某的家庭收入每月8000余元,妻子患病,子女在讀大學,對此巨額債務確實沒有履行能力。經法院調解蔡某按1.5%的比例即3.2萬余元進行清償,同時約定,在六年內,如果蔡某的家庭年收入達到12萬元及以上,蔡某需將超過部分用于清償未清償的債務。很多人看到判決書后覺得,這樣的話是不是房貸、信用卡、貸款、花唄、白條都不用還了。實際上并非如此,法院對于個人破產程序的審核是很嚴格的:個人破產期間,債務人的所有財產都需要報備,債務人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標準;一旦發現有可變賣的資產會馬上查控用以還債;一旦發現有隱匿轉移財產的行為將恢復執行全部債務。這在表面上與對老賴的限制有些相似,但又有不同,破產人可就部分債務獲得豁免,個人信用也不會受損,但老賴就必須一份不少地還錢。
個人破產制度將會對法院執行難的問題產生有利影響,降低“壞賬”率,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個人破產制度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重大作用,可倒逼個人征信制度和財產登記制度的完善。
(四)建設社會信用機制
市場經濟體制下,以信用交易為基礎,信用評價對個人、企業、政府都極其重要,因此社會需要文明進步,促進信用體系建設。目前的短板就在于對于信用信息存在“信息孤島”的態勢,沒有公開不良信用行為記錄的共建平臺,以各大銀行的征信系統為主要模式,沒有形成互通互享、綜合客觀評價信用的體制機制,信用信息較為分散,無法整合客觀評價企業或個人綜合信用評價。
結束語
應著力加強失信企業、人員的公開化,構建共建共享的信用查詢平臺,促進銀行征信部門與市場信用服務機構合作;激勵守信行為,依法懲治失信行為,將失信人員列入黑名單,公開失信人信息,在社會的監督之下進行管理;加強制裁措施,筆者認為如今對老賴限制高消費、出入境等措施打擊力度還不夠,還應當繼續加強制裁;促進信用建設,政府還需引導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加強誠信教育,引導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
參考文獻
[1]左衛民.中國“執行難”應對模式的實證研究基于區域經驗的分析[J].中外法學,2022,34(06):1445-1463.
[2]鄭天銘.“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法理思考——以兩種不同的評估思路為分析對象[J].新西部,2019(24):87-88.
[3]李秀霞,趙晨笑.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機制的困境與破解[J].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9,35(06):79-89.
[4]李宏偉.我國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法治對策[J].中州學刊,2019(11):60-64.
[5]王建.關于執行通知制度的幾點思考[J].山東審判,2015,31(02):54-58.
作者簡介:申瑞雪(1997—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