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 洪建芳 胡遠揚 潘曉芳
基金項目:2022年度泉州市級社發和農業領域科技計劃項目(2022NS044)
作者簡介:蔡東,男,本科,助理研究員。
通信作者:胡遠揚
【摘要】 針對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集中醫學觀察酒店突發坍塌造成群體傷亡事故的緊急救援情況,探討如何因勢利導開展將人員傷亡、損失降到最低的最優緊急救援方案。通過分析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公共交通以及公共衛生部門的實際情況,結合坍塌酒店的現實情形,借鑒地震救援方案,采用復雜網絡中的“網格化負責制”以及智慧信息處理模式等方法進行科學有效的救援,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傷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救援事件過程中總結經驗,以期為以后的救援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 集中醫學觀察;群體傷亡事故;緊急救援;網格化負責制;智慧救援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R19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1-014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1.047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當前我國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各類重特大事故頻發,因安全生產事故傷亡的人數居高不下,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為了減少國家和社會的損失、減少人員傷亡的數量,高效有序的急救指揮是必不可少的。對泉州“3·7”集中醫學觀察酒店坍塌事件致群體傷亡的緊急救援過程進行了分析,探討如何利用智慧救援信息系統進行科學救援,以進一步減少事故人員傷亡,達到優化救援的目的。
1? ?事故情況及救援方案分析
2020年3月7日晚,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一酒店(醫學觀察點)發生坍塌事故[2]。市急救指揮中心120調度中心接到報警稱,南環路欣佳酒店樓房坍塌,有多人受困。中心迅速組織市區和周邊縣市的醫療急救力量趕赴現場搶救,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開展緊急救援轉運任務。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對突發事件進行科學有效的救援,需要先對整個事件進行分析。通過對“欣佳酒店樓房坍塌”事故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此事件具有以下3個特點。(1)由于這次事故發生在重大傳染病防控期間,防護工作非常重要,既要保障救援人員的安全,又要保證事故傷亡人員的安全。(2)這次事件發生在全民居家隔離期間,雖然在繁華的都市,但仍可保持交通暢通,醫院不復往日的擁擠,為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條件。(3)這是一棟6層樓的酒店突然整體坍塌的事件,當時酒店內還有幾十個人正在進行醫學隔離。從這一點來看,整個事件與地震災害事件具有很多相似點[3]。這就意味著在這場救援事件中相關人員可以借鑒地震救援的方案進行緊急救援。
2? ?救援方案制定分析
根據突發事件的特點,對癥下藥,選取最優的救援方案進行緊急救援。(1)在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進行緊急救援,不管是救援人員還是事故傷員都要做好充分的防護。(2)由于重大傳染病的特殊原因,此次的救援暫不需要考慮交通和醫院的擁擠問題,所有工作的重點都集中在如何進行緊急救援上。這次采用復雜網絡當中的“網格化責任制”進行緊急救援。(3)坍塌事件救援與地震災害事件有共同特點,存在優先原則和黃金72 h效應[3]。救援人員分析了黃金救援72 h的第1個24 h、第2個24 h、第3個24 h的救援時段傷情。根據這些分析,確定采用如下方案進行救援。
2.1 分工合作,統籌指揮 救援中指揮方法采取現場指揮與120調度中心指揮相結合的方式,中心2位領導分別坐鎮現場和120調度中心進行指揮,借助智慧急救信息系統實時監控與對講,實現信息實時互通,及時協調各種情況。
2.2 建立“網格化負責制”指揮機制 救援初期,最先到達的救護車醫務人員臨時負責緊急救援工作,并將先期救出來的傷員(多為輕傷)緊急送醫,之后中心直屬急救站趕到,按照“網格化負責制”指揮機制,根據指令執行檢傷分類的職能。隨著增援的消防官兵陸續趕來,消防救援的作業面多點開花,5個作業面先后有傷員被救出。此時,根據“網格化負責制”指揮機制,以網格化形式增加了多個指揮點,及時協調救護車等候在救援出口,傷員一出來就馬上接手,醫生進行傷情評估。通過對講機及時協調現場總指揮實現信息對接,與指揮調度中心實時溝通,通報救出傷員的姓名、哪輛救護車接診、轉送到哪家醫院,通過對講機群呼,指揮調度中心可同時獲取信息,并及時向目標醫院發出接診準備需求。
2.3 優化資源,合理調配救護車 在救援的第一時間及時調集了8輛中心城區急救網絡救護車,同時還調度了周邊縣市急救站救護車,現場共有20輛救護車值守救援,僅需考慮抽調的救護車數量夠不夠的問題。第1波傷員轉送完后,傷員被搜救出的時間逐漸放緩,及時調整了救援的力量,一方面優先保證救援現場有10輛左右的監護型救護車,同時兼顧日常院前急救正常運行及救援人員輪休(采取“人休車不休”的方式)。
3? ?救援結果分析
3.1 救援人員和車次多,過程有序 在整起事故的救援過程中,共調動救護車146車次,其中監護型救護車143車次,運送型救護車3車次;救援醫務人員(含現場保障人員)645人,其中醫生208人,護士210人,現場指揮人員21人,駕駛員197人,擔架員
9人。雖然整個救援過程中參與的救援人員和出動的車次都很多,事故現場的場地相對而言不大,但是由于采用了適當的救援方案,整個救援現場雜而不亂,整個過程井然有序。
3.2 事故傷亡人員得到了有效救治 在整起事故中,共緊急醫學救援轉運傷員50人(部分受困人員自行前往醫院)。所有傷員一經救出都被及時、有針對性地送醫,整個救援過程也再次驗證了類似地震災害的黃金救援72 h效應。
從救援時間而言,1~12 h,救援轉運傷員 41人,其中重傷6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14.63%),輕傷21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51.22%);12~24 h,救援轉運傷員6人,其中重傷4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66.67%),輕傷2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33.33 %);24~48 h,救援轉運傷員2人,其中重傷2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100%),輕傷0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0%);48~72 h,救援轉運傷員1 人,其中重傷1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100%),輕傷0人(占此時間段轉運傷員的0%)。
根據受傷及就醫情況來看,坍塌傷員按照受傷部位分為頭部6人、下肢20人、上肢8人、腹部6人、面部3人、脊柱7人;傷情分類中,輕傷23人,中傷14人,重傷13人,危重傷0人;傷員集中收治醫院中,市第一醫院18人,福建醫大附屬二院12人,聯勤保障部隊第910醫院6人,市中醫院14人。
3.3 救援人員及被困人員無一感染 由于這次事故發生在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此次突發事件實際上是重大傳染病與重大事故的災情疊加事件。第1波救援人員如何能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快速投入搶救,考驗的是參與救援者的應急反應能力。此次救援在接到指令后,有的急救站醫務人員防護用品帶到車上穿戴,有的到達現場再穿戴,也有醫務人員救人心切來不及加強防護就投入到轉診搶救中,這樣風險是很大的。幸運的是此次救援出來的所有傷員最后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參與救援的人員均未感染相關病癥。
4? ?救援方案應用反饋分析
4.1 探索事故現場指揮機制,縮短事故“無序
期”? ? 嚴重災害常會造成災區現場混亂、人群恐懼、傷員眾多、醫療機構癱瘓,急需物資及救援[4-6]。此次救援通過“網格化負責制”的指揮機制,現場指揮官根據展開的作業面以“網格化形式”指定若干個指揮員負責各區域的傷員救援指揮協調,包括協助醫生做好傷員傷情判定、傷員數量統計、信息報送等,盡快控制現場傷員接診轉送的局面,有效縮短事故救援前期的“無序期”。
4.2? ? 借助智慧急救信息系統優化救援資源? ? 一套完善的災害現場救援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可有效提高救援效率,使救治工作更加合理、有序,在有限的黃金救援期挽救更多的生命,對高效應對突發性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次救援借助智慧急救信息系統,實現現場救援指揮與指揮調度中心的實時有效對接,做好信息互通,優化急救資源管理,合理調動救護車。在救援過程中,通過搭建現場救援與120指揮調度的平臺,實現現場信息(包括現場救護車數量、消防官兵實施救援情況、救出的傷員情況、擬轉送的定點醫院、現場緊急醫學救援人員的需求情況等)的實時傳輸。現場信息通過現場指揮官匯總,及時上報給上級領導、指揮調度中心,以便指揮中心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及時調整救援方案。
針對事故救援中“車等病人”的情況,通過優化檢傷分類,及時甄別出危重或潛在的危重傷員,整合力量實施救援。LONDON J A等[7]提出,傷后1h是挽救生命、降低致殘率的黃金時間。嚴重創傷傷員傷后
30 min內給予急救,可多挽救18%~25%的生命[8],這是災害現場進行檢傷分類的價值所在。
此次坍塌事故救援中,第一時間調集20輛救護車,現場救護車數量、救援人員足夠,做到了“車等病人”。現場消防官兵在5個作業面開展了救援任務,每個作業面的出口均安排有醫護人員進行檢傷分類,以便及時甄別出重傷員,優化檢傷分類環節,采取以穩定生命體征為基礎的措施。
4.3? ?針對救援特點分時段優化救援力量? ?此次事故救援早期(1~24 h),傷員以輕傷為主(46%),大多可以走動,1輛救護車可以轉運1~2人,有的傷員動用警車等非急救車輛轉送,這與李云波等[9]報道昆明“3·1”暴恐事件早期院前救援情況相似。黃金救援的中后期(24~72 h),更多的是危重傷員,應提前整合現場醫療專家團隊力量,盡可能深入救援現場進行傷員傷情評估和開展前期干預。比如開放靜脈通路、頸托準備、止血包扎、為四肢擠壓傷的傷員先準備止血帶等;預先制定救治方案,一旦傷員被救出,馬上能采取救援措施;提前選擇優良監護型救護車輛,選擇好轉運路線,協調好警車引路,提前通知目標醫院傷員預計到達的時間以便做好接診準備等,進而有效縮短院前救援反應時間,為院內救治贏得寶貴時間,提高救援效率。
5? ? 建議和對策
在這次救援過程中,相關人員充分分析事故發生的特點和特定時期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采用“網格化負責制”的指揮機制,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傷亡,實現了最優救援。為了以后的救援活動能夠更為順利地進行,應更大程度優化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通過對此次救援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特提出了以下的建議和對策。
時刻關注現場情況,調整緊急救援裝備。此次重大事故是發生在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在緊急救援的同時要保護好受困人員和救援人員的防護安全。但由于事情緊急,有些醫務人員救人心切來不及加強防護就投入到轉診搶救中,這對救援人員以及受困人員都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建議緊急救援部門以及醫院急救部分要時刻關注現場情況,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急救救援裝備,比如這次重大傳染病傳播期間所有的院前急救值班車輛均要備有防護用品,一旦需要能第一時間取用。
通信暢通是確保重大事故救援順利進行的基礎。此次救援第一時間抽調的急救站救護車輛很多,包括網絡與非網絡的車輛,現場車輛調度工具單一,以電話和人工調度為主,存在現場信息溝通不暢、反應速度慢現象,大大影響了急救搶救反應能力。之后調用的電信天翼公網集群對講機具有4G全國對講、超大音量、GPS定位、可兼顧群呼與單呼等功能特點,能實現現場指揮與救援人員、指揮調度中心之間的實時信息對接。建議急救中心應立足長遠,在儲備應急物資時能優先選擇功能優良、足夠數量的對講機,克服移動電話和普通步話機的不足,在突發群體事件現場實現每個急救單元信息溝通順暢、及時傳遞。
完善傷員信息匯總。信息報告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及善后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直接決定著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影響,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10]。此次救援中,現場醫療指揮官到達后,指定救援出口專人負責傷員信息登記,包括第幾位傷員、姓名、性別、傷情、哪個急救站轉送、目標醫院等,并通過對講機即時向指揮調度中心報告,同時通過相關人員建立的微信群發送相關信息,以確保信息無誤。
要確保救援的傷員信息準確,應做到以下幾點。(1)建立并借助智慧急救信息系統,每接診1位傷員及時上傳信息,指揮調度中心也可通過監控判斷傷員信息。(2)如果有一進一出的通道,讓專門人員引導傷員進入車輛,同時讓專門人員統計救出的傷員。(3)此次救援中作業面多點開挖、救援,每個作業面均有人員把守、統計,及時報告,確保不遺漏;(4)盡快搭建事故救援總指揮平臺,做到信息即時共享,及時整理現場動態數據。
綜上所述,通過對這次重大事故群體傷亡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發現,要想優化救援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受困人員的傷亡,就必須對整個重大事故情況和周邊的環境有清楚的認識。在救援之前,要分析事故情況,及時制定理想的救援方案;在救援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現場和指揮中心匯聚的情況,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救援措施;救援結束之后,要及時總結經驗,為將來的緊急救援提供經驗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時訓先,蔣仲安,鄧云峰,等.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法律法規體系建設[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14(12):45-48.
[2] 國家衛健委應急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支持福建開展泉州市酒店坍塌事故衛生應急處置工作[EB/OL].(2020-03- 08)[2022-11-30].http://new.qq.com/rain/a/ 20200308A05CJJ00.
[3] 牟笛,陳安.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優先原則與安全管理[J].中國應急救援,2018(3):15-19.
[4] 谷運麒.“汶川大地震”緊急醫療救援的組織管理[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8,3(6):334-335,343.
[5] 王才宏,劉紀寧.重大災害早期現場醫療救援探討[J].職業衛生與病傷,2013,28(3):181-182.
[6] 張揮武,熊小明,沈海,等.四川某院在宜賓“6·17”地震醫學救援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9,7(10):578-580.
[7] LONDON J A, BATTISTELLA F D.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J].J Trauma,2003,54(1):16-24.
[8] 馮庚.交通事故現場救援時傷情檢查及檢傷分類[J/CD].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6,2(4):251-254.
[9] 李云波,車穎華,孫卉,等.昆明“3·1”暴恐事件中院前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5,3(3):160-162.
[10] 青島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樹立“準、快、嚴、實”理念 全面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水平[J].中國應急管理,2011(12):28-29.
(收稿日期: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