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君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23 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推進“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的關鍵之年,濰坊水利系統深入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深刻把握全市水利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持續固底板、補短板、鍛長板,奮力推進濰坊水利現代化,為加快建設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貢獻更大水利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濰坊市將緊緊抓住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推進市、縣兩級現代水網規劃成熟轉化,全面構建“一軸一帶、四縱七湖、百河千庫”的全市水網總體布局,迅速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弱項。
著力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按照“全面開發地表水、積極調引外來水、科學利用地下水、鼓勵利用非常規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思路,立足當下,考慮長遠,根據濰坊市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統籌存量和增量,充分利用濰坊在省級水網的“調水中樞”優勢,加強與國家骨干網、省級水網、縣級水網之間的銜接,推進互聯互通、聯調聯供、協同防控,打通水資源調配、防洪排澇、農田灌溉、農村水系生態的“最后一公里”。統籌當地水、外調水、非常規水,保證濰坊市水資源“引得來、用得好”,優化濰坊市、縣水網建設布局。
著力提升現代水網整體效能。加速形成“一軸一帶、四縱七湖、百河千庫”的濰坊水網一張藍圖,以推動“水網+”融合發展為抓手,實施聯網、補網、強鏈,構筑水安全保障網、水民生服務網、水生態保護網,建設水美鄉村示范帶、海河聯運示范帶、文旅融合示范帶、綠色發展示范帶,加快構筑“三網四帶”總體格局,讓現代水網建設發揮最大效益。
著力強化資金要素保障。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在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和政府專項債券的同時,更大力度運用中長期貸款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進一步深化與銀行合作,精準對接融資需求,健全完善政銀合作長效機制,拓展資金籌措渠道。并在提升資金使用效能、管好用好水利專項資金上下功夫,全面落實好資金管理和績效評價工作,確保資金使用科學規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濰坊市直面近年來臺風“北移”、極端氣象災害加劇的不利態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切實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堅持“預”字當先、“實”字托底,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目標,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主動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線。
著力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堅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的理念,依托濰坊地形格局,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北擋”的思路,合理提高工程防洪標準、優化防洪工程布局,構建堅實防洪工程網絡。常態化開展水庫水閘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鑒定,對現有病險水庫、水閘及時實施除險加固,確保病險隱患動態清零。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統化、流域化開展安丘市紅河、高密市膠河、北膠新河等河道防洪綜合治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緊盯山洪災害防治,對南部5 個山洪縣接續實施山洪溝治理和監測設施、預警設施、監測預警平臺提標升級,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傷亡損失。
著力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持續開展防洪隱患排查整治,汛前修編完成各類預案并針對性開展演練,進一步優化提升預警叫應機制,確保預警叫應更精準更高效。充實完善水旱災害防御專家隊伍,對重點工程、河段建立專家包靠制度,重點部位提前預置物資,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持續提升覆蓋市、縣、鎮、村四級的全市水利防汛預報預警平臺,進一步提升智能化分析預警功能,為流域統一管理、統一調度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實現濰坊市水旱災害防御指揮調度的數字化和科學化管理。密切監視雨水工汛情,及時組織會商研判,精準發布預警信息,精準掌握河道行洪能力和上游水庫安全泄量,以流域為單元科學實施水工程防洪減災調度,最大程度減輕極端降雨洪水影響。
著力推動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巡庫員”公益性崗位,探索多元化管理體制機制,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組建片區管理機構等社會化專業化管護模式,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圍繞“小發明、小革新、小創造、小設計、小建議”做好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五小”崗位創新,實現水利工程運行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著力強化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認真落實水利部提出的水利安全生產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六項機制”,加強對水利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堅決防范遏制水利重特大事故,確保水利行業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切實抓好質量監督,嚴格落實“查、認、改、罰”四個重點環節,“檢查—反饋”有效銜接,“檢查—整改”閉環管理,切實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缺水且水資源分布很不均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濰坊市人均水資源量262 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約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8,屬嚴重缺水地區。當前全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與資源性缺水的市情不相協調,要深入貫徹落實“四水四定”總要求,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盤活存量、嚴控增量,充分挖掘節水潛力,全面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著力強化取水監管。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節水評價,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實現取水在線計量管理,嚴格按照用水定額核定并下達自備水源取水戶年度用水計劃,實現自備水源取水戶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建立非法取用水常態化長效排查整治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專項監督檢查。
著力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科學建立全市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體系,通過剛性約束硬指標嚴控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倒逼各地、各行業節約保護水資源。將中水、礦坑水、微咸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納入全市水資源統一配置,明確各縣(市、區)非常規水最低利用量,確保2025 年度全市非常規水源利用量不低于1.1 億m3,以加大非常規水利用。積極深化水權交易,宣傳推動《濰坊市水權交易管理實施辦法》落地落實,保障區域用水、服務企業發展。
著力推動深度節水控水。充分發揮全市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形成深度節水控水合力。工業領域重點推動企業開展節水技術及再生水回用改造,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現工業節水減排。積極推進節水教育基地、節水型高校、節水標桿單位等節水載體建設,“以點帶面”示范帶動行業用水效率全面提升。2025 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3%、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當前,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濰坊市河湖管理戰線長,河湖“四亂”問題時有發生,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河道斷流、濕地萎縮等問題仍然存在。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流域與區域,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實現人水和諧共生,加快實現“水潤鳶都、河清岸綠、秀美濰坊”的美好愿景。
著力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以美麗幸福河湖創建為抓手,深入推進河湖長制走深走實,到2023 年底高標準打贏“全域美麗幸福河湖創建三年攻堅行動”收官戰,15 個縣(市、區)的150 個鎮(街、園區)全部建成全域美麗幸福河湖鎮,再建設5 條(段)以上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總數達到63 條(段)以上,保持河湖長制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著力強化河湖日常管護。實施河湖精細化管理提升行動,進一步細化落實“一河(湖)一策”,深化全域保潔,完善“空天地人”立體監管模式,實現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在強化各級河湖長、河長辦成員單位和河湖管理單位等履職盡責的基礎上,持續推動社會各界參與河湖管護,充分利用好“濰坊最美河湖衛士公眾積分平臺”和“共建美麗幸福河湖”志愿服務項目,切實發揮人大政協特邀監督員、民間河長、文化河長、護河志愿者等模范引領作用,提升河湖管護全社會關注度、參與度、滿意度。
著力改善水生態環境。認真落實2022 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突出工程治理,堅持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等項目為載體,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采取“控采限量、節水壓減、水源置換、修復補源”等綜合措施,逐步縮小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積極實施昌邑市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爭取到2025 年基本實現平水年地下水采補平衡。科學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加強節水和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開展生態補水,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增進民生福祉,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致力于滿足廣大農村群眾“喝上水”更要“喝好水”的樸實需求、致力于增強移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致力于提供更加優質的水公共產品,切實讓人民群眾享受水利改革發展紅利。
著力提升農村供水質量。高標準推進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以“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為目標,堅持“建大、并中、減小”,優先使用地表水,積極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范圍,盡最大努力減少域內單村、聯村供水工程,持續開展實施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和村級工程提升改造,解決農村供水“最后一公里”問題。管理方面完善政府主導、縣級統管、公司運作的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工程良性運行。目標是到2025 年,全市實現規模化供水覆蓋人口比例達到96%,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
著力保障好糧食安全。持續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好年度中央財政資金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進一步完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制度。積極開展節水型灌區創建,加強大中型灌區管理工作,切實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全面提升農業用水灌溉效率。合理確定灌溉用水配水計劃,加強水情、農情、墑情、旱情監測,科學調度水工程,統籌調配現有河道來水和水庫蓄水,做到合理配水,科學供水,全力滿足農田灌溉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