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琰,趙群群,汲建業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近年來,濟寧市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四水四定”原則,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7.27 億m3以內;萬元GDP 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控制在47.41 m3、15.98 m3。濟寧市成為全省第一批“水資源管理規范化建設示范市”,并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山東省分配給濟寧的年引黃河水量4.0 億m3,因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占據了濟寧市引黃通道梁濟運河,引黃西線工程還在施工中,目前黃河水利用僅局限于梁山縣引黃灌區,利用量約1.8 億m3,沿梁濟運河和南四湖周邊地區用不上黃河水;南水北調一期用水指標4 500 萬m3,目前利用2 483 萬m3;引汶入濟補源工程年分配指標1.1 億m3,目前利用4 200 萬m3??偟膩砜?,濟寧市實際引水量不足分配指標的50%,客水利用率不高,工程性缺水問題依然突出。
濟寧市屬于傳統的資源型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煤炭資源和能源基地,產業結構偏重,長期以來以煤炭產業、重化工業為主。境內有大型上市公司9 家,均屬于高耗水、高污染企業,局部企業水資源分配數量缺乏,產生水量分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此外大量污水外排對水環境、水生態的破壞力很大,后期修復治理成本很高,代價較大。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新型高新技術產業得到有效發展,但是新動能動力不足,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
截至2020 年底,濟寧市采煤塌陷區規模65 418.86 hm2,采煤塌陷地52 311.25 hm2,其中歷史遺留采煤塌陷地8 375.8 hm2,主要分布在鄒城、任城、微山、兗州、高新區和太白湖新區。累計治理穩沉采煤塌陷地26 224.36 hm2,約占80%。據統計,煤礦塌陷地的水資源約有12 億m3,傳統采煤塌陷區治理主要以恢復耕地、涵養水源為主,規劃建設了多處人工湖濕地公園,未充分考慮采煤塌陷區雨洪資源的直接利用。此外,由于河、湖、庫連通工程和河道調度工程欠缺,水源調蓄控制能力不足,南四湖平均每年外排水量約17 億m3,上級湖多年平均棄水量9.88 億m3,大量雨洪水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從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節水激勵性機制,節水設施的投入產出不匹配,水價杠桿作用未能完全發揮。工業節水方面,用水成本在企業的總成本中占比不高,對中小企業來說,節水技術改造成本較高,節水成本難以得到有效彌補。
據2021 年濟寧市用水數據顯示,農業用水約占全年用水總量的70%。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灌溉配套設施不完善,灌區節水改造率和農業用水監測計量率整體不高,加之基本農田不能占用,存在高效節水工程占地難、實施難的問題。目前,濟寧市高效節水農田占比約為50%,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的規定,當地人民政府是組織領導地方節水工作的責任主體,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節約用水的專職機構來實施管理。在開展節約用水的職能劃分上,我國實際上是以行政單元為核心來構建節約用水制度體系的。集約用水理念應該體現在跨流域調水、跨行政區的水量分配和水量調度等方面。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不同行政主體在工作開展中缺少法律法規支撐,對節水工作開展不力、節水成效不明顯的取用水戶,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濟寧市實際情況,由于受涉農資金整合影響,原來制定的水資源費(稅)征收獎勵、水保補償費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取消,影響了相關工作開展。
我國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以境內南四湖水資源管理為例,南四湖水資源管理實行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南四湖屬淮河流域,目前由淮河水利委員會成立的流域管理機構和山東省、江蘇省地方有關部門共同管理。除水行政主管部門以外,又涉及環保、自然資管、交通運輸、漁業、航道管理、船舶管理、公安等多個部門。由于缺乏流域、區域以及部門間的協同管理機制,管理呈“條塊分割、地區分割、部門分割”特性,職權交叉不清,各自為政,利益關系很難有效均衡,水資源管理困難重重。
建議加強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的領導,構建黨委政府主導,跨流域、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機制。就濟寧市而言,逐步完善與現代水務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城市排供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用水與節水、城市防洪、水務執法、監督等方面的地方性水管理法規和規章,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解決區域內水資源相關的重大問題。
1)加快河湖互通工程建設。構建新時期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得當、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調控自如的河湖水系連通體系,促進水資源協調均衡和合理配置。依托南水北調東線干線和治淮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和省級水網,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地方配套、河道攔蓄、引汶補源、引黃西線和湖水東調等工程,延伸打造縣級現代水網,用足用好引水指標。
2)推進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對于濟寧市大面積的采煤塌陷地,應該結合采煤塌陷區域劃分和功能特點,因地制宜修建平原水庫、水源工程、調蓄水工程和生態濕地,綜合發揮塌陷地蓄水、生態等多種功能,加大對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南四湖雨洪資源的大量浪費,實施擴容和加固工程,抬高興利水位,增加蓄水能力,減輕跨流域調水的被動依賴作用,緩解南四湖流域周邊區域用水需求,實現雨洪資源由汛期棄水的零價值向多領域使用的高價值轉變。
3)加強水旱災害防御工程。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和“蓄泄兼籌”的思路,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構建以水庫、河道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實施高標準堤防加固工程,推進南四湖未封閉堤段和湖東蓄滯洪區建設,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水閘塘壩除險加固工程,進一步提升防洪能力。大力實施后備水源、地下水壓采和回灌補源工程建設,抗旱應急供水能力明顯增強,滿足特大干旱年份、連續枯水年份城鄉生活、重點企業和高效農業基本用水需求。
4)建設現代農業灌區工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有機統一。加快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噴灌、滴灌農田所占比例。同時,加快實施灌區續建配套工程,積極推進田間工程節水改造,引導各縣(區)根據水資源稟賦條件和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末級田間節水灌溉工程,逐步恢復提高灌區輸水配水能力和運行管理能力,提高用水效率,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1)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快實施水利信息采集站網建設,構建覆蓋大中小型河流、水庫的雨水情監測站網,覆蓋糧食主產區、高效經濟區和經常受旱區墑情監測站網,覆蓋所有市(縣)監測斷面、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大中型水庫和主要湖泊、主要水功能區、規模以上取水戶和大型灌區的水資源監測站網。
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務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掘數據價值和邏輯關系,構建智慧水資源管理與調配云平臺。
2)強化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科技支撐。培育和扶持一批基層水利創新工作室,厚植科技創新文化理念,激發水務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熱情活力。實施科技強水戰略,增加科技研發力度,著力突破生態用水平衡、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工業節水減排方面科技難題,將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和先進裝備武裝水利行業,引導和促進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為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1)提高全社會水資源集約節約意識。在現有宣傳教育形式的基礎上,積極鼓勵企業單位、學校教育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廣泛參與。開展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常態化主題實踐活動,鼓勵社會各類社團、志愿者機構參與水環境保護和水文化建設,使節水、愛水深入生活中的每一角落,成為一種文化,形成全民節水、愛水的良好氛圍。
2)深入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強化河湖管護,提升管護成效。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切實強化河湖長履職履責,組織各級河湖長開展巡河巡湖,實施清單管理,一線解決河湖突出問題。同步推進“河、湖、庫、塘、濕地”一體化管理,不斷提升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努力打造岸綠、水清、景美的美麗河湖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