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劉繼柱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19)
為加快構建濟寧市現代水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開展了濟寧市現代水網建設研究,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文章為濟寧現代水網建設提供參考。
濟寧市地處南四湖流域的最下游,境內河網密布,水庫眾多,全市有248 座水庫、526 座塘壩,50 km2以上河道109 條,城鄉供水和水土保持工程星羅棋布,為各類水系的連通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近年來,濟寧市相繼實施了南四湖治理、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淮河流域平原洼地等防洪減災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及地方續建配套工程、河道攔蓄、城鄉供水一體化、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引汶補源水系連通等水資源配置工程;泗河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水土保持、農村生活污水及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等水生態修復及生態建設工程等。經過多年持續建設,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及水生態保障體系,市級骨干水網已具雛形。
一是骨干河湖防洪能力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實施了一大批河道治理工程,大幅度提高了南四湖及周邊地區防洪排澇能力,但是南四湖防洪體系仍未形成閉環,梁濟運河上段還未治理,泗沂三角地帶未封閉管理,存在較大隱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保護區內常住人口、城市規??焖僭鲩L,河道現狀防洪能力已不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存在較多薄弱環節。濟寧市現有200~3 000 km2河道35 條,僅有新薛河、薛城大沙河、大沙河、吳河達標治理,其他31 條河道均未達到治理標準,缺乏系統化治理,上下游、干支流治理標準不協調、不統一,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三是小型水庫塘壩還存在安全隱患。小型水庫、塘壩大多位于山丘區,地勢高,河道比降大,汛期降雨集中,上游來水峰高量大、來水急、匯流快,短時間內就會導致庫滿溢洪。受資金限制,仍有部分小型水庫、塘壩未進行治理或治理不全面,對下游地區防洪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四是重點澇區排澇標準低,需提升改造。南四湖周邊區域地勢低洼,水系錯綜復雜,雖然實施了濱湖洼地治理工程,但受投資限制,仍有部分排灌站及排水干溝、橋梁未治理,區域排澇標準未達到5 年一遇,影響農業生產和鄉村振興。
一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汛期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0%~90%,部分雨洪水不僅無法充分利用,還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枯季河川徑流量很少,導致河道斷流,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二是水源調配體系不夠完善,地表水利用率低。濟寧市地表水攔蓄工程蓄水容積約4.77 億m3,河道每年排入南四湖的水量超過6 億m3,雨洪水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濟寧市外調水資源指標為5.5 億m3,但由于工程體系不配套、不完善,2017—2020 年外調水平均供水量為2.31 億m3,僅為外調水指標的42%。西部平原地區生活用水及農業用水需求量大,由于水資源調配體系不完善,造成地表水資源不能有效利用,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三是部分區域水質較差,地表水及淺層地下水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濟寧市地下水總硬度及礦化度較高,難以作為生活用水。金鄉、魚臺兩縣地表水、淺層地下水水質均較差,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采用深層承壓水。
一是山丘區、風沙區水土流失治理仍是短板。近年來,濟寧市水土流失狀況總體明顯好轉,但人為水土流失難以從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依然較重,山丘區、風沙區水土流失治理仍是短板,水源型和城郊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需加強。二是地下水超采現象突出。近年來,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工作穩步推進,但2020 年濟寧市超采深層承壓水仍達2333 萬m3,地下水生態環境問題仍較為突出。三是污水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農村生活污水基礎設施治理任務艱巨,城區污水管網老舊問題嚴重,城鎮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有待加強,河湖水質亟待提升。四是水系連通有待加強?!笆濉逼陂g,濟寧市實施了引汶補源等水系連通工程,但各縣(市、區)農村水系治理尚未集中成片,不能形成以點帶面局面。
一是感知手段相對單一,覆蓋面不足。水情感知監測覆蓋不夠,多依賴傳統感知設備、設施,監測手段相對單一,感知信息的共享與統一管理有所欠缺。二是數據整合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統一的工程數據存儲標準和目錄,尚未建立統一的水網工程數據服務,碎片化、孤島化嚴重。水利數據與地理信息、交通等其他行業基礎數據沒有形成數據融合體系。
建設現代水網,進一步提升水資源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事關社會經濟現代化建設全局,要切實加強對現代水網建設的組織領導,把現代水網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組織保障體系,全力推進水網建設。
高標準編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供水保障、水旱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為主線,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調控為手段,加強干支流水系連通,構建“一干六支、兩湖百庫、三引四調、五網融合”的市級水網總體布局。
建立部門間協作配合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水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矛盾,統籌抓好水利規劃建設、河湖及水利工程運行、深化水利改革、水資源管理和水利公共服務等各項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能分工,在行政審批、資金投入、水利用地、移民征遷、政策支持等方面制定措施,落實職責。
堅持政府主導,繼續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的重點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堅持多渠道籌措落實水利建設資金,用好政府債券資金,合理利用各類優惠貸款,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水利建設。
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加大水利工程用地保障力度。建設項目在規劃選址階段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要對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并按規定程序報批。
深入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公眾水患意識、節水意識、護水意識和水生態文明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水利、支持水利、發展水利的良好環境,推動形成治水興水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