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寅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國家形象是以國家作為主體開展的、以國際社會為目標對象的、以信息傳播為主要內容的公關活動,是國家品牌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形象直接關系到它的國際聲譽和世界影響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國家形象的建構有著明確要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了一部展現國家形象的網絡宣傳片——《PRC》,向全世界展現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堅持改革開放、推進人類和平發展事業的決心,并記錄了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建設更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1]。該宣傳片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譯制多語種版本,于2023 年3 月10 日在海內外同步上線。
《PRC》的時長在3 分鐘以內,從其“網宣片”的定位可以看出,這種對外的形象宣傳不同于過去主流媒體的外宣,而是新媒體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短視頻時代的傳播調適產物。所謂“傳播調適”就是針對不斷變化的媒介生態,調整自身的傳播內容、形式與方法等,以適應當下的傳播環境。傳播調適也是媒體轉型、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關鍵所在。在碎片化閱讀、快節奏生活的今天,以短視頻網絡宣傳片的方式去講述“宏大敘事”更符合廣大受眾群體的信息接收習慣,在提高完播率的同時也增加了轉發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傳播效果。
作為現象級爆款產品,《PRC》有效實現了跨境和“破圈”傳播,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該網宣片發布的前12 個小時就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獲得超過1 億次的閱讀播放量;在“兩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社交媒體平臺更是傳播廣泛,霸占熱搜榜前列,新浪微博話題“最新國家形象網宣片”和“國家形象網宣片PRC”的閱讀總量也超過了4 億,人民日報微信視頻號發布該視頻后在短時間內實現點贊、轉發,熱度快速提升。可以說,《人民日報》作為“黨媒”“中國主流媒體”,近些年來所進行的媒體傳播建設與傳播調適探索有目共睹,是響應“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號召的先行者。
不僅如此,我國部分外交工作人員和駐外使領館在海外社交平臺上也將該片加以轉發傳播,并在對外活動中現場播放,獲得了海外人民的歡迎。在這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短片中,融合了豐富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大國的“前世”與“今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具有歷史深邃感和現代開放性的中國形象。
堅持客觀真實原則,有理有據地講故事是建構我國國家形象的邏輯起點。在《PRC》宣傳片中,運用了諸多中華文明載體來表現歷史悠久,利用我國重大科學貢獻來表現先進開放,有具象的事實作支撐,令人信服。例如,講述篳路藍縷的艱辛過程時,鏡頭轉向了荒涼的戈壁灘,在這里誕生“兩彈一星”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挺直了脊梁,年輕的科學家站在一望無垠的戈壁上,探尋著星辰與大海。此處對過往的回憶重現了中國人民一路走來的社會記憶,塑造了我國的獨特形象,既意味著“兩彈一星”工程讓我們挺直了脊梁,也預示著我們探索星辰大海的腳步永不停息。這種新與舊、今與昔的對立統一,塑造了更具文化自信和時代感的國家形象,也意味著我們對外講故事的方法跳出了傳統,從側面印證了國力上升帶來的自信越來越強。
在塑造國家形象時,應做到真實、立體、全面,不能局限于單獨的歷史事件,也不能按時間順序縱向介紹中國歷史,而要變“扁平化”為“立體化”,從而讓中國形象立起來[2]。《PRC》宣傳片既介紹了中國的發達,也描繪了一些地區的落后;既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也有與西方仍有距離的技術差距。這種辯證、立體的形象塑造,傳達出關于中國的整體風貌,展示了已有一定實力但依舊繼續奮進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扭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創設更多與國際社會共通的意義空間。宣傳片開頭便展現了長城、莫高窟、三星堆、兵馬俑等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除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外,宣傳片也呈現了高鐵、衛星等體現現代技術的符號,從而建構起一個內涵豐富的國家形象。
在進行國家形象建構時,主流媒體要主動進行議程設置,爭取國家話語權,同時做好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主動向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攻破謠言、回應質疑之聲的有效措施。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在進行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調整傳播語態,豐富傳播內容,如2023 年3 月推出的《PRC》與2022年10 月發布的《CPC》(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便是《人民日報》主動講述中國故事的短視頻作品。《PRC》的第3 篇章,像是一篇文章文末的“升華主題的部分”,闡述了中國的一切發展屬于中國人民,而世界的人類是一個整體,中國人民愿意同世界人民一道,共迎挑戰,共享機遇。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現出了一個屹立于世界東方,又愿意與他國并肩的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
學者張志安指出,過去講好中國故事主要運用的是績效正當性和歷史正當性這兩種對外傳播話語,而未來的對外傳播要更強化文化正當性。講好中國故事應創新內容框架,尋找與國外受眾的情感價值共鳴,降低文化折扣。《PRC》中使用第一人稱進行訴說式的表達,如“這是我,這也是我”等排比句式,向受眾展現了一個古老深邃、年輕開放、富饒進取、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同時還借助團結一心、迎難而上等畫面,激發受眾產生情緒共鳴。通過生動的影像表達為受眾營造出深刻的印象,讓受眾理想中的中國和現實世界交替呈現與輝映,讓接受者在觀看中獲得愉悅感與滿足感。山火、洪災、疫情等微觀敘事讓宣傳片中的“人民”二字活了起來,關于人民和奮斗,都變得更加鮮活,更具生命力。正如霍夫蘭所提的“訴諸感性”,微觀敘事將訴諸理性轉變為訴諸感性,在消解宏大敘事的同時,為宏大敘事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使得海外受眾產生共鳴,更易接受與認可。
態度認同即在情感和態度上認同傳播內容與預期價值判斷[3]。具體來說,在受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主流媒體需要利用已經調動起來的情緒,推動受眾充分了解傳播內容,從而認可內容傳達的思想、支持預期的價值判斷。《PRC》以情感性語氣與句式為表,以客觀性事實與成就為里,對中國的種種歷史與現代、精神與實干,用情理融合的方式呈現,有助于國內外受眾對中國形成認同態度。視頻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開啟,用平靜而有力的語調敘述起自己的“前世”與“今生”,向世界傳遞出一個多樣的中國,諸如歷史的深邃與現代的開放,富饒、進取、友好、和平等。這些元素無一不符合傳統主流話語的表述,甚至也符合外媒對中國宣傳話語的認知。在宏大敘事的主線之下,刻畫了豐富而立體的人物形象,從守護敦煌壁畫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到充滿活力的大學校園,從科學家到解放軍,從重慶山火的星光長城到抗擊疫情的醫護工作者,從各族人民到世界人民。在主題上選擇了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熱點事件,在敘事上日常化和場景化,突出“人民”二字的同時,增添了人情味,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重塑了社會記憶,建構了大國形象。
“情感—態度—行動”構成共情的完整鏈條。行動作為這一鏈條的最后一部分,當然要“事在人為”。一部以世界人民為受眾的宣傳片,“人民”二字自然要落腳在全人類。在《PRC》中,“我有14 億多的人民,每個人的生活我都在意”“我深知,人民永遠是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表達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傳達了中國人民的團結與關愛;“我懂得,人類是一個整體”“我期待同世界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地球是一個家園,人類是一個整體,中國人民愿意與世界人民一道共迎挑戰,共享機遇。大熊貓、風力發電傳遞了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信息;中歐班列、學習京劇、冬奧競技、科研合作等場景更是傳遞出了在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與世界各國共迎挑戰、共享機遇的主題,表現出對于外國友人的號召與呼喚。這種改變內宣思維的方式有助于主流媒體提升使用國際話語體系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4]。
“可敬”是人們主體心理感知和主觀認知達到的最高層次與至高境界,受眾只有具備對“可信”“可愛”的國家形象認可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達到內心真正“可敬”的程度。“可敬”的中國形象,“敬”的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的貧弱沉淪走向偉大復興的艱苦斗爭與卓絕毅力,本質上是中國形象的感召力。中國走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更是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正途上,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國國家形象令國際社會感到可敬之處主要體現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的生成、型構與共享上[2]。“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譜系,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文化建構。
道路自信是我國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是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PRC》通過傳播“中國智慧”,彰顯中國道路自信。團結和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組長鏡頭展示了一段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航母升降,冬奧奪冠,探尋宇宙,跨海大橋……這是偉大祖國繁榮的象征,這是中華兒女奮斗的足跡。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不斷用實力提升國際地位,向全世界展現大國形象。
理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的自信。《PRC》通過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了中國的理論自信。新冠感染疫情暴發后,整個世界的傳播生態與格局發生了改變,《PRC》深刻契合時代背景,通過對愛國等情緒的傳遞喚起個體與群體的共通情緒,建立情感共同體,實現情感動員。該宣傳片通過簡單但是真實的中華傳統文化、現代開放的多種元素,聯系國內外友人,喚起國內外受眾對中國的熱愛,引起情感攻占,實現相通共融的情感共同體。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PRC》通過宣介“中國方案”,彰顯中國制度自信,在介紹完篳路藍縷的經歷后,畫面中出現了長江與黃河,對應了“疆域遼闊”的解說詞。這組鏡頭融合了航拍、延時、特寫的手法,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與節奏,展現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之后出現了分別在雪山和海島上執勤的解放軍戰士,旁白敘事語氣也變得堅定,展示出中國堅定捍衛領土完整的決心,從西南邊疆到東南海島,祖國必須統一。“我有14 億多的人民,每個人的生活我都在意。”與壯麗山河相呼應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14 億多人民,不同民族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民族團結是幸福生活的保證。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PRC》通過提煉“中國標識”,彰顯中國文化自信。片中將曾經的一窮二白、篳路藍縷娓娓道來的平和語氣,恰恰是國家繁盛、文化自信的體現。這樣艱辛的過往是為了襯托接下來“心懷夢想,從沒停止過努力”的奮斗精神。通過展示我國創造的新高度、新奇跡及卓越成就,彰顯我國在道路上、理論上、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優越性,從而激發受眾對國家形象的尊崇感,進一步實現“可敬”這一目標。
總的來看,《PRC》雖然只有兩分鐘多的時間,但整部片子的細節都在展現我國的主張,寓意深刻、誠意十足,不失大國厚重氣息的同時,不斷釋放“合作共贏”的信號,涵蓋了科技創新、基礎建設、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該片以奮斗為主線精神,以發展為主線任務,以共贏為主線倡議,將人民置于主體地位,以國家統一為絕對底線,不僅向世界人民展現出一個古老而有活力、謙遜而又自信的中國形象,也彰顯了我國的政治立場以及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
在宏大敘事的主線之下,該片呈現了豐富而立體的人物形象,從守護敦煌壁畫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到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從科學家到解放軍,從各族人民到世界人民。這部片子在主題上選擇了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熱點事件,在敘事上日常化和場景化,突出“人民”二字的同時增添了人情味,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重塑了社會記憶,建構了大國形象。
在新時代,主流媒體加強對國家形象的建構是我國在對外傳播領域研究中需要持續關注的重要且現實的一個課題。立足國際傳播現狀,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要遵循國際傳播的一系列新規則和新形態,主動參與到全球輿論的醞釀過程中,積極設置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國際議題,成為議題的創設者而不是被動的回應者。同時,面對國際上刻意詆毀和抹黑的言論,黨媒的對外新聞報道應該注意把握時效度,超越“我說”和“他聽”的階段,向“他信”的目標努力。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共識意義,優化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果,不斷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進而掌握國際輿論的話語權,自主講述中國故事,將新時代中國故事內核從中國如何融入西方話語體系并從全球化中獲益,轉為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共生共榮、共享共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