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遠
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非遺里的中國》展示蠶絲做的骨釘和硬盤,并規劃未來以蠶絲制作腦機接口,更好地和人體融合時,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蠶絲的廣泛用途和研發者的創造才智,更是中華傳統工藝的強大生命力:它源遠流長,溝通古今,前景燦爛。歷史、現實和未來就這么奇妙融匯。在節目里,蠶絲以及臺州刺繡、龍泉青瓷等“非遺”技藝流光溢彩,紛紛顯示出新時代的新作為,帶給人們由衷的自豪和自信。無疑,這種自信來自文化,它發源于歷史,活躍于當下,并充滿對于未來的憧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
近年來,全國各級電視媒體響應總書記的號召,紛紛發力,推出了眾多彰顯文化自信的節目,從歷史、現實或未來三個維度,體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形態與魅力,而這三個維度分別指向文化自信的前提、實質、目標三個方面,其間縱橫融匯,姿態繽紛,本文試圖一一解析,理清其中的邏輯脈絡,為作為重要文化載體的大眾傳媒提供一點可資借鑒的經驗。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這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包含了文化的長期積累、沉淀與演化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華文化五千年,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漫長,其淵源深久。從邏輯脈絡上看,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獲得文化自信的歷史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4]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典籍里的中國》《藝覽吾“遺”》《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饌千年》,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良渚文明》,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最美中軸線》,上海東方衛視《文明探源看東方》,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等,在這方面做了新穎的探索,總的來說是以動化靜,通過競技互動和演繹演示,多角度展現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國寶大會》《一饌千年》《中華好詩詞》等即把靜態的古典詩詞、國寶文物和古代菜肴變成一道道考題,讓選手一路比拼闖關。伴隨波瀾起伏的競技,中華傳統文化得到酣暢淋漓的傳揚。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中,激烈競技所帶來的名詩佳句甚至如槍林彈雨傾盆而下,滔滔浩浩,蔚為壯觀。選手機敏博學善戰的背后是中華詩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間,嘉賓對考題的解析、演員的歌舞演繹、場內場外的互動,更讓傳統文化變得通俗、鮮活和貼近,與觀眾產生共鳴。如《2023 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場,嘉賓、選手與神舟十四號飛船上的航天員劉洋連線,讓觀眾從太空飽覽星河俯瞰人間,從而前所未有地貼近白居易和謝枋得歌詠星空宇宙的詩境,同時感受到中華民族仰望星空的理想一步步變成現實的豪情,節目由此掀起令人振奮的高潮。
不僅如此,該節目還把這種競技方式延伸到微信公眾號,讓觀眾通過互動答題,學習中國古代兵書《武經總要》里的各種古代兵器知識,每道題目都配有相應兵器的操作動畫。
《一饌千年》更別出心裁,從中國古代典籍里搜尋美食,要求應考廚師加以復原,由烹飪專家和文史專家品評鑒定,選出其中的最佳“美饌”。于是,人們看到依據《東京夢華錄》《事林廣記》《飲膳正要》等古籍的記載,廚師真的烹制出了足以亂真的假蛤蜊肉和傳說中的盞蒸羊等。古老奇異的菜品鮮美復活,配上競技、品評等富于懸念的環節,以及對菜品來由的戲劇演繹,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得到極富動感的表現,且具有現實操作性,令人信服。
而《藝覽吾“遺”》《還有詩和遠方》《上新了.故宮》《最美中軸線》《我在故宮修文物》《文明探源看東方》則分別沿著明星嘉賓、現代工匠、記者身體力行的主線,探究中華文化——或以學生身份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習蒙古族箭藝、關東泥塑等,驚嘆古老技藝的奇妙講究和頑強生命力;或以文化采風、文創產品研發者的身份尋訪杭州城的南宋風韻,調研北京故宮的古建筑結構等,從中激發二度創作的靈感;或以修復者的身份分析文物的材質肌理,猶如醫生治愈病人,喚醒殘缺塵封的國寶;或以見證者的身份,兵分多路深入考古現場,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直擊文物的出土與修復,以無法辯駁的考古實據呈現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和早期發展的豐富形態。
這些化靜為動的創新手法讓靜態的傳統文化——詩詞、文物、美食、“非遺”技藝和當代鮮活的人——選手、嘉賓、演員、工匠、記者乃至觀眾發生密切互動,傳統文化由此不僅變得可觀可聞、可觸可感,更被賦予了當代意義。
無疑,這樣的追本探源在很大程度上理清和實證了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血脈聯系,容易引發廣大觀眾的精神共鳴,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而文化認同恰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情感基礎,能夠讓每個中國人從中找到積淀在歷史長河里、烙印在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認清這種基因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感悟自身“發展的獨特優勢”,“建立起最廣泛的文化自信,這就是每個人所共同享有的民族記憶,凝結在血脈傳承之中、每個人心目之中最神圣的、與自我認同相統一的強大力量來源——民族精神”。[5]
可見,當代電視節目的這種傳統文化創新性傳播,為文化自信樹立起前提性、本源性的支柱,或者用一些學者的話說,是找到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里的“根”和“魂”,賦予中國自信以深沉而持久的歷史底蘊。[6]這就令人如觀大樹,看懂了它根脈走向,俯仰之間覺得如它一樣元氣充沛,自信充盈。
文化自信除了前提和本源的支持,更需要現實發展的實質性依靠,因為說到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與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方式互相呼應”,因而其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現實性,“沒有了現實為基礎的文化……自然會慢慢凋零”,[7]而不論過去如何根深葉茂。從這個角度看,發展與當代經濟基礎相呼應、能體現其歷史傳承和現實作為的新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現實性、實質性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殷期望:“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緊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8]
上文提到的《非遺里的中國》即體現了這一點,不僅傳統蠶絲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夠制作出與人體和諧融合的骨釘、硬盤、腦機接口,龍泉青瓷經過創新研發后用于裝點現代建筑,也令人耳目一新,而臺州刺繡經過工藝改良,越發精巧驚艷,頻獲國際國內大獎,新開發的手提包、藍牙音箱包、茶盤、口罩等貼近當代生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村里來了“鋼鐵俠”》《百年商道》則向人們呈現了中國當代農機、超大型遠洋輪船的奇觀:大馬力拖拉機、智能插秧機、水直播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農機在農田里劈波斬浪,不可思議地高效完成耕作,而莊稼人在駕駛室吹空調、聽歌,輕松至極;巨形油輪光一扇風帆葉片就有十幾個成人高大,站在底下的工人用巧智創造性地將它吊裝好……一忙一閑,一大一小,作為現代文化產物的農機、巨輪和駕馭、創造它們的人形成了強烈對比,場景張力十足,讓人深刻體會到中國當代制造業改天換地的進步。而數千年耕作技術和招商局一百五十年航運史作為背景,不斷穿插其中,體現出一種歷史傳承,由此達成的既根植于深厚傳統,又能推動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文化形態無疑獲得了堅實的現實性和實質性,魅力煥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品牌強國之路》《大國基石》《大國建造》《奇妙中國》等節目同樣以人與器物充滿張力的對比,凸顯長城汽車、格力電器、天然氣鉆探機械、5G 通訊設施、超級鋼結構屋頂等的形態與工藝,滿篇洋溢著器物之美,其中的精微、巧妙、繁復、宏大,讓人嘆為觀止。在這里,代表前沿科技的大國重器不僅適應經濟基礎,而且直接推動著當代生產力的發展,是生命力澎湃的新文化的具象表現。在這些具象表達的背后,人們感悟到的是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實踐邏輯:在近現代化的百年歷程中,人們像招商局一樣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探索,實踐證明全盤西化的“照搬照抄”行不通,唯有自我發奮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像長城汽車闖進歐洲市場、格力電器參與制定國際行業標準那樣,取得重大發展和突破,獲得更多國際話語權。
由此,這些電視節目以實證的方式,向世界呈現出根蒂深厚的中華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文化古今延續,時空延展。恰如大樹從深根厚土中茁壯生長,不僅讓人們看懂了它在地下的淵源,更讓人們欣賞到它在地上的繁榮,觸摸到它堅實的枝干和茂盛的綠葉,感受到一種屹立于陽光下的挺拔與自信。
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不在自信本身,而在鼓舞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作品要“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9]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0]要實現這些文化目標,人自身的發展進步是重要著力點,即通過對個體自我實現的恰當引導,達成全社會價值觀統一,凝聚合力,共同進步。
近年來,一系列職業技能競技節目如浙江衛視《誰是鼎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廚王爭霸》《誰是終極英雄》《中國大能手》、廣東衛視《技驚四座》等,在這方面頗有作為。這些節目以競賽闖關的形式,鼓勵個體自我成長,詮釋出文化自信的目標:在磨礪比拼中同步實現個人價值提升、行業推陳出新和社會進步理想。
在《誰是鼎廚》《廚王爭霸》之類美食競技節目中,選手為角逐“鼎廚”“廚王”的桂冠,展開激烈競爭,這個過程既是選手個體通過磨礪、競爭、學習,不斷挖掘潛能,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中華美食文化推陳出新絢麗綻放的過程;《技驚四座》《中國大能手》同樣如此,中華雜技藝術和各行業工匠絕活驚艷亮相,個體的自我實現和行業技藝的傳承發展高度統一,而其所推崇的以精湛技藝和勞動創造獲得榮譽的價值觀,無疑是全社會普遍認同的主流價值觀,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社會進步。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 中國故事》《團結奮進新時代》《閃亮的名字2023》《奔跑的青春》,湖南衛視《在奮斗》《青春正當時》等則以故事和訪談形式,更加強調人在與社會共振中的價值變化,直接傳遞出發展目標的自信:當年背母上大學夢想走出大山的劉秀祥重回山村當老師,托起更多孩子的夢想,自己也成長為中學副校長、黨的二十大代表;因疫情而生意慘淡的深圳包子鋪店主在防疫人員的關懷和政府的幫助下走出困境,擴充新店,營業收入增加6 倍之多(《2022 中國故事》);援藏醫生梁楠郁在偏遠的藏北小城實施醫學史上首例海拔五千米以上剖腹產手術,挽救了母子生命,孩子祖父母感恩萬分,為孩子起名“黨生”,如今當地經濟社會大發展,雪域高原不斷創造出人間奇跡(《團結奮進新時代》)……
在這里,上節提到的《品牌強國之路》《大國基石》《大國建造》等的大國重器變成了人,通過人的前后對比張力十足地表現人與社會的同步發展,以及黨和政府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努力,一種心系民生的大愛蕩漾其中,而這恰恰是人民至上、時刻謀求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義,即“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11]讓人民群眾“通過親身參與或親眼目睹改革實踐所帶來的新事物、新表現”“獲取到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文化自信力量”。[12]
這種個體與社會的共同進步,既符合馬克思主張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即“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的主張,[13]也符合馬克思的提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14]以及習總書記強調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觀點。[15]而文化,無論是作為廣義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還是狹義的包含了文學、藝術、科學的精神財富,[16]歸根結蒂都是人的創造,體現著人的智慧、意志和價值觀。電視節目要在文化自信上有所作為,在追本溯源增強歷史底氣、繼承發展獲得當代實證之后,必然瞄準人本身,彰顯人在勞動創造中成長進步,以及他們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奉獻和成就,由此賦予文化自信以內在的實踐邏輯和終極目標,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前提本源,到實質發展,再到終極目標,文化自信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脈絡。近年來涌現的電視節目沿著這個邏輯脈絡,體現了文化上的擔當和作為,它讓人們看到,本民族文化因為根深葉茂而能歷經風雨,生機蓬勃;因為生機蓬勃而得以代代相傳,推陳出新,延續至今;因為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獲得全民廣泛認同,正聚集起強大的創造力量。而只有這種“更具有廣泛性意義,更容易直抵人的心靈”的文化自信確立起來了,理論自信才會更有深廣度,道路自信才會更加豪邁寬闊,制度自信才會更有民心保障,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征程上走得更加穩健順暢。
另外,電視節目摸清了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能更準確地把握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充實節目內涵,豐富節目樣態,從而更有針對性、系統性地講好中國故事,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好地傳播到神州大地和世界舞臺,為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擴大影響力,增加更多的中國元素和中國印跡,乃至為世界的文明進步提供更多中國經驗與方案,添上一把重要的推動力。這恰如2023 年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所展現的景象,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古都西安以絢麗多彩的歌舞和富麗堂皇的盛世氣象,驚艷來賓,向世界傳達出中華文化古今貫通生機盎然的魅力,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愿望。
電視節目呈現這種文化景觀,本身也體現出一種文化自信,能讓無數觀眾浸染其中,恰如觀瞻中華文化的大樹,不僅看到它深厚的根脈、壯碩的枝干和繁茂的綠葉,還預見到它未來更加絢爛的花朵和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