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王華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國家的根本大計。江西是傳統的農業大省,曾經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視察時,對江西農業農村發展給予了“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高度評價。為了展示江西省農業、農村和農民近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在黨的二十大后,江西廣播電視臺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江西“三農”這十年》,全方位呈現新時期江西農業的面貌。系列報道分為“贛鄱糧倉”“產業融合”“品牌興農”“美麗鄉村”和“聚力改革”五個部分,勾畫出江西農業發展新圖景;報道涵蓋了基本糧食保障、產業發展、科技興農、品牌營銷和鄉村建設五個為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有助于廣大觀眾了解日新月異的新農村。這檔系列專題報道的推出,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歷史上來看,江西作為農業大省,以糧食生產而聞名,也由于傳統農業效益瓶頸制約了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效益一度停滯不前;從現實來看,近十年來江西“三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業產業升級、三產融合、鄉村建設、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轉、資本下鄉等政策變革產生了巨大的效能,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系列報道推出后,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今日頭條、今視頻等各大網絡平臺同時轉播,迅速成為社會的熱點。
主流媒體的農村題材報道,依托于主流媒體的資源優勢,在農業題材報道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西廣播電視臺的《稻花香里》是一檔關于農業問題的專欄節目,以農業的政策宣傳、生產服務、技術推廣、土地經營、農民生活等內容為主;節目深入江西農村,報道“三農”問題,起到了聯系農民、服務農業、助力農村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在江西的農業題材報道宣傳中,該專欄節目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媒體傳播環境的變化,當代電視系列專題,在制作、播出、運營等多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于人們收看節目形式的變化,網絡融媒體平臺,已經成為電視專題片推廣的主要渠道。融媒體環境,一是指利用融合傳播平臺,把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的全面整合;二是相應的運作模式,要求傳統電視專題節目在整體設計、議程安排、敘述風格、畫面解說設計等方面做出全面調整。
在融媒體時代,最為重要的變化來自于“海量”網絡內容的沖擊,即使以往被人們忽視的農業類題材節目,近年來在網絡平臺也層出不窮。從理論上來說,在網絡空間包容的環境下,以個體身份制作的視頻短片不斷涌現,被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稱為“沒有執照的電視臺”。[1]在以B站、抖音、頭條等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視頻作者,通過視頻分享的形式分享內容,讓人們從都市生活中暫時脫離出來,將目光投向廣闊的農村,在田園畫般的鄉村中找尋詩意。2019 年,網絡視頻中的“李子柒”系列忽然躥紅,影響力甚至跨越了國界,迅速成為網絡視頻中的“現象級”事件。其中,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田園詩般畫面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短視頻如此豐富的移動媒體時代,農業重大題材的報道如何確立其社會引導作用,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如何保持,成為主流媒體要直面的重要課題。
面對融媒體環境的巨大挑戰,主流媒體應該作出積極回應。一方面,主流媒體要“守正”,堅持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要順應環境,積極“創新”,要照顧到當代受眾收看習慣和審美需求,改變傳統的內容表達模式,以吸引更多受眾。系列報道《江西“三農”這十年》就是范例。
結構完整,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報道以糧食問題開篇,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續、歸結為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糧食是重要的戰略性物資,糧食問題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圍繞著糧食生產和安全問題,系列報道開篇即緊扣農業之根本,契合中央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政策,體現“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精神,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江西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地位上做出過重要貢獻。糧食產量連續9 年穩定在430 億斤以上,糧食主產區地位更加鞏固,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了江西力量。除了傳統的糧食生產外,系列報道還深化了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在保障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基礎上,促進農民的增收的命題。系列報道指出,江西農業在歷史上為中國糧食安全做出過巨大貢獻,將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為了增強糧食生產偉大成就的說服力,系列報道當中增加了一些的重要數據,如圖片、數據、圖表被整合在節目當中,極大地增加了系列節目的信息量,增強了節目的說服力。系列節目既會用數據,讓數據“說話”,論證了江西農業的重要成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截至2021 年,江西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622.7 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4.3%。報道用一組數據表現江西傳統糧食種植產業化的進展,提出了江西省高標準農田的改造工作重大意義,將高標準農田作為糧食種植產業升級作為代表,高標準農田建設,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用十年來高標準農田的面積變化,證明江西在大力提升糧食產業升級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改變傳統電視報道風格,滿足網絡媒體節奏快、生活化的要求。 系列報道每集的篇幅控制在9 分鐘之內,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緊湊。在融媒體環境下,人們的觀看更加趨于跳躍性,對內容的要求更快速,根據CSM 媒介研究全國網2020 年基礎研究數據顯示,網絡觀看長視頻的平均停留時間為48 秒,短視頻為18 秒。這意味著,對于電視專題類的長視頻節目來說,平均一分鐘左右必須有新的“亮點”出現,防止收看者注意力轉移。系列專題片在編輯上適應了融媒體受眾的這一特征,頻繁推出能夠抓觀眾亮點的內容,緊緊吸引觀眾的內容。
江西上饒市廣信區,云谷田園綜合體,一座投資近40 億元的現代田園綜合體,讓農業插上了科技翅膀,結出了累累智慧碩果。眼前這20 層樓的蔬菜,年產量可達到400 多噸,是傳統產量的30 倍。科技創新為特色農業賦能,標準化中草藥的種植園,標準化的采摘園。科技賦能加上資本引用,刷新了人們對農業的認知,休閑農業成為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抓手。這段關于云谷田園綜合體的報道,是當代綜合農業的縮影,處處體現了媒體報道的時效性特征,通過生動案例和震撼的畫面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科技發展助推農業產業改革,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對于系列專題片來說,處處都有這樣的“亮點”,可以調動人們收看的熱情。
鷹潭市余江區是江西省啟動宅基地制度改革唯一試點縣。余江在全國首創村民自治的宅改模式,選取村民代表成立理事會,怎么改村民說了算。余江被列為全國第二輪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縣區,這一次余江聚焦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讓宅改成果轉化為了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段表現新農村宅基地改革的報道,切中農村建設的要害,回應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長期以來,農村的宅基地改革難以推進,農民生活環境臟、亂、差,與秀美的自然風光極不協調。報道以余江區的改革為例,表現了在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的努力下,攻堅克難,徹底改變了農村面貌,真正做到了“生態宜居”的目標。節目之所以吸引觀眾,一方面是案例本身有特色,具有典型代表性,抓人眼球;另一方面,是實景拍攝畫面,整潔的街道、嶄新的樓房、完善的公共設施,融在秀美的自然環境當中,讓觀眾難以忘懷。
內容新穎性,滿足融媒體時代人們對視頻的基本需求。觀眾感覺時時有亮點,處處出新意。此外,系列報道順應融媒體表達中的輕松自然的表達形式,善于用生動平實語言敘述和概括。在系列專題片中,既有權威準確的數據解讀,也有生動的案例分析,“亦莊亦諧”,較好地把握了電視專題片的情緒節奏。如江西特色的小龍蝦產業,已經成為江西農業的一張靚麗名片,十年前,江西的小龍蝦產業還是個體小規模養殖的家庭副業,如今,在多方努力下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產業。
例如,“襟江帶湖的彭澤縣,是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一只張牙舞爪的小龍蝦,已經裂變成為大產業。”這句解說詞,生動有趣,動感十足,語言的感染力非常強,把龍蝦產業的發展描繪得具體生動。而在對江西農業產業轉型成就的表現中,系列專題片選取了典型的農業綜合體案例,從無到有,農業綜合體在江西這個農業大省產生了巨大的效能,對于改變江西農業整體面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以上報道通過類比,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表現了農業在科技技術的驅動下產生的巨大變革;[2]“智慧碩果”,表現的是農業科技產生的經濟效益,說明江西農業已經脫離了傳統勞動密集型的模式。網絡融媒體的報道,適合人們輕松愉悅的收看心理,整個系列報道,話語輕松,大量用比喻、類比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江西“三農”這十年》,以江西農業十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主線,表述親切可信,毫不做作。
通過樹典型形成行業的引領作用。系列節目中拍攝了大量典型人物,他們都是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務實高效的典型代表,“領時代之先”的代表。熊模昌,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種糧大戶,毅然放棄城市高收入工作回鄉種田,建設大面積高標準農田;蔣鵬程,江西吉內得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敏銳地意識到江西的生態資源優勢,開發江西富硒農產品的優勢,是江西農產品品牌經營的代表;贛鄱正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于剛,創立了贛鄱正品品牌認證系統,將全省1200 種地方特色農產品納入體系中,實現了江西自己的認證系統。
描繪了新時期江西省農業十年發展的完整圖景, 避免了網絡視頻碎片化的表述。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滿足受眾需求,也要彰顯主流媒體的責任,發揮其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在以個體視角制作的短視頻中,以“生活趣事”“美食”“美景”“民俗活動”為主的內容中,受眾感受到了輕松、歡快的節目氛圍,人間煙火氣,最撫百姓心。江西廣播電視臺發揮媒體的技術優勢、資源優勢,這種優勢,是在持續關注江西農業發展的歷程中積淀形成的。近年來,鄉村類型的長視頻和短視頻,在融媒體平臺上層出不窮,這些視頻節目通過個體的視角,表達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視頻節目在表達上難免碎片化,內容大量重復,著重于鄉村生活片段的表現上,對鄉村事業發展的內在機制缺乏認知,難以觸及深層次的鄉村發展問題。《江西“三農”這十年》的內容跨越了江西農業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關鍵十年,在一些關鍵的議題上起到了“正視聽”的社會效果,在“糧食生產”“科技賦能”“鄉村建設”等領域的報道,表現了江西農業轉型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于一般受眾來說,系列節目起到了很好的普及效果,為人們描繪了立體的全面的江西農業新形象。
更新了受眾對“三農”問題的固有認知。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城市觀眾對農業題材報道在內容、形式、表達上存在著“刻板化”的印象,農業題材以農村為基礎;圍繞著“農林牧漁”生產展開。新時期,在城鄉融合、三產融合的背景下,“三農”問題跨越農村范圍,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對象,農業的問題是人們“未知而又應知”的信息,系列專題報道滿足受眾對“三農”問題的知情權。系列專題報道,通過翔實的數據,典型案例證明,“三農”問題已經由一個行業性的問題,轉變為一個普遍的社會性問題。未來的鄉村是開放的,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農村吸引更多的資本,吸納更多創新科技,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發揮了農業題材典型報道的優勢。行業典型報道,是我們黨新聞報道的優良傳統,在黨的新聞報道實踐的歷史中,曾經樹立了眾多行業典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示范效應。系列專題節目給觀眾樹立了全景式的“三農”典范,其中有在農業現代化中科技興農的帶頭人、有走農業品牌經營的先行者、有鄉村治理的實干家。在融媒體時代,典型報道的范圍不斷擴大,仍然具有重大的作用。農村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農村事業的建設者、鄉村發展的參與者、鄉村改革的踐行者,只有主流媒體將鏡頭對準他們,方能深刻揭示了當代江西鄉村建設的深層動力。系列報道的五個部分,選擇相關的典型人物,他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與傳統農業報道的典型人物相比,系列專題報道選取的典型范圍更廣,立意更新,已經不再拘泥于勞動模范式的典型,而是適合于時代發展,對社會有引領作用,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典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角度對“三農”工作做了重點闡釋,在強調了糧食生產的戰略地位的同時,提出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作為主流媒體,廣播電視在鄉村振興中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全社會了解當代農村、農業、農民提供有力參考。作為重大題材的農業報道,江西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江西“三農”這十年》系列專題報道給當代主流媒體專題報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適應網絡融媒體環境過程中,主流媒體應該積極調整傳播的策略,一方面在敘述表達中適應網絡表達的特征,采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組織專題報道;另一方面要堅守其在信息權威性和輿論引導方面的主要作用,堅持服務于“三農”建設,樹立媒體良好公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