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振
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伐不斷加快的進程中,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成為社會發展一個重要主題,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從2020 年到2023 年,河南衛視播出的“奇妙游”系列節目受到媒體和觀眾熱捧,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性發展。
符號敘事是指將符號之間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系統,組合方式包括符號敘事的視角、符號要素、符號的橫組合和縱聚合關系,從而形成意義的過程。[1]符號能通過媒介在不同個體間流動,其表意功能能夠延展指代對象的深層含義,增加指代對象的飽和度和立體感,并助推文化符號意義的交換和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符號學思想隨著國外語言學和傳播學等理論著作進入我國,其中索緒爾二元符號學模式得到廣泛認可并演變成為符號學的代名詞。新世紀以來,符號學和敘事學在文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傳播領域的符號敘事研究主要聚焦于傳統文化節目、廣告宣傳片、紀錄片和新聞節目等人文類節目內容。
皮爾斯符號學體系是一個有別于索緒爾二元符號系統論的理論系統。皮爾斯認為符號是一個由符號(sign)、解釋項(interpretant)、對象(object)組成的構成物,即符號是表意三元關系中的一個要素。皮爾斯認為任何符號都是由再現體、對象和解釋項共同構成的三元關系,其中再現體是符號載體,對象是符號所代表的事物,解釋項在三元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解釋項是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創造的相等的或更為發展的符號,可將其理解為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產生的意義或思想。[2]皮爾斯的三元分解方法強調符號意義的空間演繹和延伸能力,同時也給予符號表意展開延續的能力。[3]總之,該理論系統強調符號的表意重點是解釋者對自身符號意義的理解和闡釋。
在符號三元關系基礎上,皮爾斯認為“解釋項”會因傳受雙方的交流而進一步流動,形成“三元傳播模式”。該模式將解釋項進一步分解為意向解釋項、效力解釋項和共同解釋項。其中意向解釋項是由信息發送者所決定的,表示發送者所希望傳達的內容;效力解釋項則由信息接受者所決定;共同解釋項是發送者與解釋者為使交際得以發生而相互融合形成的合意,共同解釋項是傳受雙方進行有效溝通的核心。
目前,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面臨傳承和傳播上的困境。在傳承方面,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其意義呈現出多元性和復雜性,與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存在傳受隔閡;在傳播方面,因講述方式陳舊或創新講述方法不成熟而乏于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基于此,需要實現舊內容與新形式的統一,引發傳受雙方對傳統文化意義認同的共鳴點,該共鳴點就是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共同解釋項。
河南衛視已連續三年推出以“中國節日”為主題的系列節目,系列節目均以文化傳承為主線,以家國情懷為核心,以劇情的方式進行符號敘事,使得傳統文化故事雅俗共賞和回味無盡。節目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打破傳統文化敘事的固有方式,探索傳統文化與表達方式的銜接點,并采用“網劇+網綜”的傳播策略,最終成為現象級作品。
皮爾斯符號學三元關系對節目的敘事邏輯和傳播路徑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即從文化符號到意義闡釋,再到受眾無限衍義,民族文化內涵中的深層含義得以有效傳達和認同。河南衛視已推出三期《中秋奇妙游》節目,其中2021 年《中秋奇妙游》延續系列節目“傳統文化現代化表達”的特點,呈現了一場高水準、創新性、精致化的視聽盛宴,[4]多個系列節目實現通過Bilibili、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和《人民日報》等傳統媒體的推動,成功炸圈。據此,本文選取該期節目作為個案,以探析該節目的傳統文化敘事邏輯。
2021 年《中秋奇妙游》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含有10 個節目,共計38 分鐘。首先,為分析節目的建構敘事符號邏輯,筆者將節目內出現的相關符號劃分為語言文化符號和非語言文化符號兩類,這兩類符號形成統一的符號系統,促進符號突破時空限制獲得傳播。語言文化符號是闡釋傳統文化故事的重要媒介,《中秋奇妙游》的語言文化符號分類為解說旁白、人物對話和歷史文字三類,在節目中發揮著解釋和交流作用;非語言文化符號包括圖景符號和聲音符號。接著,從皮爾斯符號學的無限衍義理論出發,探索節目是如何表達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的。
《中秋奇妙游》內容本身可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即“再現體”是熒屏上呈現的節目內容,“解釋項”是充滿想象的傳統文化和節日內涵,“對象”為特色鮮明的地域傳統文化和中秋節日內容。該系統圍繞傳統文化和中國節日兩個主題,融合大量富有表現力的文化符號,為傳受雙方搭建傳遞和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共通空間。根據皮爾斯符號三元關系,《中秋奇妙游》節目的符號敘事構建關系為:以中秋節日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內容本身作為再現體進行敘事,繼而展現特色鮮明的地方傳統文化和節日內容,最終提取和解釋充滿想象力的中國節日和傳統文化內涵。
語言文化符號。一、解說旁白。解說旁白便于直接解釋傳統文化內涵和畫面構成,包含人物說辭和畫外音解說兩類。鑒于我國歷史文化和故事資源豐富且悠久,受眾對于傳統文化故事中的內容和意義并非全部耳熟能詳,就需要語言文化符號扮演解釋者角色,以通曉傳統文化敘事的內涵或寓意。在《秋月稷》中,隨舞龍、煙花等畫面出現的旁白為“鼓舞避疫,愿天下豐谷,四海民安”,使敘事內容反映節目主題;《和》中伴隨笙和嗩吶的伴奏樂曲,演員“打斗”畫面出現“心與意合,意與氣合”的文字,解釋了人物動作符號中關于太極文化的內涵。可見,解說旁白向觀眾交代了敘事主題和畫面含義,對于講述傳統文化特質和傳達深層意義必不可缺。
二、人物對話。視聽節目需繪聲繪色地表達敘事內容,有聲語言符號在節目中突出表現在人物對話上,可對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形象生動的古今傳譯。當今社會受眾具有異于傳統社會的文化語境、文化框架和文化認知,需借敘事符號聯通兩者的文化語境,進而結合當今情景領會傳統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賦予其當代主流理念價值。在《功夫·少林》中,幼僧詢問:“師傅,怎么才能練出功夫?”師傅答:“首先,你得練功夫……少林寺七十二絕技,苦練皆可入門,只有戰勝自我,守護初心,才是功夫之本。”這段對話表現了古代武僧的習武行徑,符合當下觀眾對少林僧人艱苦自覺修身形象的認知,節目敘述者則能動地將其演繹至宣揚艱苦奮斗的主流價值觀念。
三、歷史文字。傳統文化中有瀚如煙海的文字內容流傳至今,它們以詩歌文本、器物鐫刻等形式存在,是展現傳統社會風貌和精神文化的有力證據。《東都行者》中的敘事文字符號出于《玄奘傳說》和其他民間傳統文學,刻畫了玄奘西行路上“大漠孤征”的毅力和回鄉報國之壯志的圖景。《若思念便思念》中詩句文字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分合歷史,陳述了中原客家與東南客家同根同源的關系,以此表現同根情感。
非語言文化符號。一、聲音符號。非語言文化符號中的聲音符號有別于上述的人物對話,它是節目中除人物說辭外和畫外音解說的畫面音樂符號等內容。從傳播學來看,視覺符號體現于縱向的時間維度,旨在久遠,聽覺符號的展示于橫向的空間媒介,旨在廣遠。[5]結合語言文化符號的解釋說明作用,非語言符號能夠強化傳統文化敘事的畫面真實感,使觀眾更易理解文化故事。《戲韻》中的出場者均為現實中的戲曲大拿,他們作為各派戲曲傳承人,以第一人稱視角進入戲曲后臺,展示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豫見》中取材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阮、嗩吶、古箏、箜篌等傳統器樂,將聲音符號鮮明地指向了河南地域特色和傳統中原文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中秋奇妙游》將敘事焦點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上,10 個節目均分別呈現銅梁火龍舞、太極拳、漢字書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和瑰寶和載體,能夠滋潤社會民族文化和培養個人的民族品格,節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結合現代舞美、音樂藝術和創新技術融合,為觀眾淋漓盡致地呈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三、傳統節日符號。傳統節日是聯系古今、聯結不同地域民眾感情的紐帶,蘊含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為現代人提供回到歷史時空重溫和體會傳統文化的渠道,并從中獲取傳統文化的力量。[6]該節目擇取了諸多中秋節日的符號及其寓意,如將皓月符號巧妙融入多個節目的場景中,分別引出關于“團圓”“祭月”“高雅”的含義,使得節目敘事符號緊扣節日主題,并潛移默化地向受眾傳遞濃厚的文化意義。
無限衍義:創造當代認同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皮爾斯三元傳播模式的關注核心為傳播符號意義生產的動態性、多樣性和復雜性,而傳播本質就是要傳播雙方共享意義,協商意義,乃至創造符號意義,并由此建立意義社群。[7]《中秋奇妙游》對傳統文化符號構建和意義傳達處于動態性延展過程之中,以新媒體技術和媒介為表達通道,實現節目和觀眾的對話,進而讓雅俗共賞的內容打通節目和觀眾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認同之間的壁壘,并通過生動有趣的節目敘事和互動性的傳播方式建立了節目、受眾和社會之間的意義社群,讓節目中主流價值思想達到相互同意和自覺流傳的成效。
皮爾斯基于符號與代指對象間不同的解釋項條件的關系,提出了符號的無限衍義理論,認為符號的解釋項本身也是一種符號,且會喚起另一個更進一步的解釋,該解釋又會成為另一個符號,再次形成一個再進一步的解釋,此符號過程永無止境。[8]以《東都行者》為例,《中秋奇妙游》符號敘事是一個無限衍義的過程,即從玄奘西行故事(再現體1)—玄奘此歷史人物(對象1)—玄奘堅持追夢的品質(解釋項1),到個體積極樂觀的態度(再現體2)—有樂觀主義品質的人(對象2)—長途跋涉取得長征勝利的紅軍(解釋項2,注2021 年為紅軍長征勝利85 周年),再到新時代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斗爭精神(再現體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進程(對象3)—黨帶領人民提升生活幸福品質(解釋項3)。在此過程中,傳者和受者隨節目互動而不斷轉換角色以解釋、共享和延展節目符號文化意義,使得受者在該文化節目中得到積極啟發。
可見,節目在完成符號三元關系敘事之后,并不局限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的直接意義表達和闡釋,而是進一步延伸至對當代家國情懷的弘揚及社會議題的關注。《秋月稷》“擊鼓避疫,愿天下豐谷”中的“疫”是對舉國上下抗疫行動的行動關注,“愿天下豐谷”是對河南遭遇洪災之后仍保秋糧豐收的深切希望。《功夫·少林》中的僧人言辭文本和習武畫面,則能體現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和上下傳承的接力精神,這種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道路中尤為可貴。《東都行者》中玄奘風雨兼程行萬里路,彰顯中國人自古以來不畏艱險和探索未知的卓越品質,借此對紅軍長征勝利85 周年致以敬意和精神弘揚。歌曲《若思念便思念》中傳達著“客從河洛來”的民族情深,歌詞在傳遞東方含蓄之美的同時,亦在傳達鄉愁思念之情,“豫州夜漸遠,人在丹霞山南,在北邊只等一只客家船”,則在祖國統一歷史洪流激烈涌蕩的當下寄托了強烈的家國情懷。
由此,《中秋奇妙游》將傳統文化的意義在原有符號基礎之上無限衍義,原有符號被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賦予新的文化內涵,通過受眾的共鳴情感再次演繹文化符號豐富和長遠的意義,形成對民族節日和傳統文化內涵言之不盡的意義闡釋,最終傳達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總的來看,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被塑造成為皮爾斯所述的具有三元關系的符號,最終歷經符號敘事被受眾所接受和認同,在此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解釋項”,則能夠促進傳受者之間有效的符號意義溝通,實現傳統文化在當今新媒體語境下的有效傳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繁榮文藝創作生產,為人們群眾提供更為豐富、更為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河南衛視推出的“奇妙游”系列節目正是一場以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的精神盛宴。對于傳統文化節目而言,從廣闊和悠久的歷史中尋找仍具時代價值的文化符號,經媒體創新敘事來表達符號背后隱晦和深層的含義,創造受人民喜歡、受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可的精神產品內容則有章可循。一方面需要媒體扮演好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角色,以創新意識挖掘適宜在新時代和新媒體語境下表達的文化內容,串聯新舊歷史空間的共同銜接點,以民族文化根基創造文化精品;另一方面媒體要做好傳統文化故事的傳播者角色,在發掘優質內容基礎之上,將新技術、新媒介和新形式等融入敘事符號之中,通過融合全媒體傳播手段打造文化回音室效應,由此引發受眾共鳴,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