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敏
動畫具有電影的特點,動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不斷地挖掘和塑造,通過故事劇情的編創及角色表演可以表現角色的磨礪成長,歷險探索和聰慧多智,甚至通過不斷拓展、深入刻畫的持續性表現,逐漸在獲得正面藝術形象的同時也賦予了相應的民族文化審美標準、高尚道德及能力。我國動畫電影發展史中具有題材和角色的發展延續性的造型形象當首推“孫悟空”。
塑造動畫經典人物形象,走民族化發展之路。“孫悟空”是中國文學作品《西游記》中的一號人物,這個形象在中國家喻戶曉,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它也特別符合動畫藝術創作所需虛擬性、娛樂性和想象力的要求。中國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的《鐵扇公主》(1941 年)中,將孫悟空形象設定成細胳膊細腿、大頭小身、大手大腳的夸張造型,可以看出有模仿米老鼠形象的痕跡,形象設定的方法同樣借鑒了迪斯尼動畫的單線平涂畫法。該片中“孫悟空”的形象身體比例接近正常人比例,整體而言是帶有猴子形態特征的、美國式的形象設定,只是在人物的服裝設計上加入了京劇的元素。在動作設定上因模仿學習國外動畫、自身制作技術條件落后、角色表演受戲曲表演節奏的影響等因素顯得比較緩慢和收斂,特別是造型形象在設定上美式風格較重。在中國動畫發展的早期,這是一個初步對動畫藝術學習和探索的范例,并且以動畫的藝術形式初次涉獵《西游記》的故事情節還是很吸引觀眾的。它代表著中國動畫從無到有積極的歷史意義,并以此為基點開啟中國動畫民族化發展之路。
如果說在《鐵扇公主》中孫悟空身上明顯有模仿米老鼠的痕跡,那么在經歷20 年動畫發展有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后,《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造型設定堪稱動畫藝術創作的巔峰。片中孫悟空的造型設定具備了典型的民族化特征,表現出猴的機靈、人的情感和神的法力且三者兼備。這個孫悟空的形象設定由張光宇大師設計,基本形取自《西游漫記》中的角色造型元素,同時還借鑒了中國戲曲中的臉譜造型和中國民間版畫中《西游記》人物的造型設定,將京劇臉譜中猴臉上的色塊進行簡化,倒立的紅色桃形臉,采用單純的原色賦色,使形、色、墨統一。《大鬧天宮》的導演萬賴鳴對角色的造型設計要求則是更多地從動畫藝術表現的角度出發,要求設計出符合動畫特點的造型,對形象的設定深入研究,經歷了反反復復的修改,成就了最為經典的中國美猴王的動畫造型形象。
突破經典,拓寬動畫經典人物形象設定。《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設計太過于成功,以至后來涉及到以《西游記》中的故事進行動畫改編創作時,孫悟空的造型都未能超越這部動畫片的形象設定。《人參果》(1981)、《金猴降妖》(1985)、《紅孩兒大話火焰山》(2005)等依據美術風格都對孫悟空進行了造型設定和修改,形體比例有一定的變動,頭部造型稍顯硬朗方正,有了一定的英雄氣概。但這種造型設定的方法是以《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造型為基礎進行設定的,細節上有變化,整體效果仍未能跳脫出《大鬧天宮》中“美猴王”的形象,倒立的桃形猴臉深入人心。因此只能認為是“美猴王”形象的延續,未能達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寶蓮燈》中孫悟空的戲份并不多,他以取經歸來、功成名就的身份出場,坐在蓮花底座上,一副得道成佛的模樣,但性格上依舊保留猴的特征,經不起沉香的言語刺激,情緒激動下露出的虎皮裙著裝效果,讓人們看到此片中的孫悟空造型依然全部保留了《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特點。這個造型又間接地影響了《寶蓮燈》整部動畫影片的人物造型風格,說明顛覆經典再創作的難度之高。
2015 年全新數字化三維動畫巨制《大圣歸來》被認為是“孫悟空”形象的破繭重塑,極具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是國漫風格在全球化體系下文化審美的新創造和精神性的“歸來”。本片中孫悟空作為故事主角,人物造型擯棄之前與戲劇元素有緊密聯系的造型設定,更靠近人物面部的特點,同時依據故事情節還設計了三套與之相對應的服裝。該片上映后,在故事設定、人物造型設定、民族文化的融合等諸方面引來廣泛的爭議,但這種爭議帶有積極的肯定因素,因此被認為是市場對該片的肯定。
《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形象設計保留關鍵性元素,如披風,兵器,舍棄緊箍咒,五官變得硬朗,整體有種古代身披鎧甲的戰士的效果。《大圣歸來》從故事的編寫到人物形象的設定徹底改變了《大鬧天宮》的形制和體系,其整部影片的設計風格沒有受到《西游記》故事及美猴王“孫悟空”造型的限制束縛,人物形象設定在三維技術的加持下,突出孫悟空的“人性”刻畫,增強了視覺效果的感官刺激和張力,動作的表現上也重視設計中的運動概念,極好地詮釋了動畫片在角色造型風格方面創造的規律,即必須全面適應時代發展中文化、產業、審美的新要求,運用市場規律和堅守文化傳統二者相結合。這種規律也將是中國動畫未來可持續發展且再造輝煌的可以遵循的有效途徑。
早期動畫以畫面風格化表現為主,重教育輕故事。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中國的動畫電影都比較短小,時間在5-15分鐘左右,注重視聽語言對畫面的表現,因此又被稱之為“美術片”,特點是表現寓意深刻的哲理,勸人為善,教化意味濃重。這一時期的動畫受時長所限,動畫片的故事設定大都以線性敘事為主,極少融入復雜的交叉線索和分支。動畫片中的角色設定也比較直白,一眼就可看出善惡,有一定的沖突設定但故事的層次結構較為單一,整體而言故事脈落清晰簡單,適合兒童觀賞。
以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例,故事內容主要表現的是豬八戒的貪吃和說謊并因此受到懲戒,故事基本按原著內容來表現,借以旁白的形式說明豬八戒的心理活動,表現因貪吃西瓜而找的種種借口,最終把西瓜獨吞。孫悟空為了教訓豬八戒變成一塊西瓜皮,一路捉弄豬八戒,最后豬八戒只得在師父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通過短片可以看出動畫片在劇情編寫上一方面盡量忠實于原著,改動較少;另一方面,對徒弟之間的友愛較少體現,重點是通過豬八戒的貪吃來教育兒童要講誠實,不貪心,不說謊。
中國早期的動畫作品設定的受眾群體以兒童為主,因此在故事敘事特點上有一定的教化性,人物造型設定和語言表達上也能很快分辨出角色的正反兩面,對于故事敘事脈落的曲折性較少創新及探索。中國動畫在早期創作的基調是“美術片”,從另一層意思來說畫面風格形式的探索及表現大于故事講述的“動畫化”,當發展到一定階段,較為成熟的創作模式條理規范對畫面美術形式感的高度追求特別是水墨效果的研發創作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因此從客觀上也影響了中國動畫創作思路的走向。
中國動畫短片的創作成本低,可參照的形式樣板豐富,在積累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后摸索出一套以“改編傳統文學為內容,以道德說教為思想,以參照美術樣本為設定,以民樂配器為聲效”的創作和制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全面展開的動畫創作就像工廠的生產車間一樣,整個生產的流程就會比較簡單而流暢,制作周期也會大大縮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是中國動畫早期創作的生產基地,很快形成剪紙片、木偶片、水墨片的三大風格表現形式和制作流程,時間較短的動畫片得以快速制作,“美術片”的創作從立意、立項到制作完成往往以一個月左右為創作周期即可完成。
注重人物成長過程, 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大鬧天宮》《人參果》中對于孫悟空的打斗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與表現,塑造孫悟空的神通廣大是影片重點展示的內容之一,在這些片中孫悟空有上天入地、長出三頭六臂、會七十二變化的超強能力,將小說中描寫的內容以更為直觀的畫面及聲音展示出來,也反映出那個年代人們較為簡單的文化審美要求及趨向。
《寶蓮燈》(1999 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為數不多的動畫長片之一,從故事的編創可以看出我國動畫的創作還處于借鑒神話故事來改編成動畫作品的階段,業界對此片的評價爭議較多,造型趨于傳統,不夠新穎是其中一個方面。同一時期,美國的老牌動畫公司迪士尼同樣也面臨著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動畫作品市場接受度的下滑期。這種情況說明動畫藝術在經歷一段借助于改編文學名著“借雞下蛋”的時期后,迫切需要自身行業進行原創的改革發展。而與《寶蓮燈》處于同一創作時期的《玩具總動員》系列,正以全新的創作技術手段和全新的故事原創劇本受到全球動畫市場的青睞。
《大圣歸來》則不再展示孫悟空的超強能力,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對角色造型進行了全新的設定。本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不再在原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對歸來的大圣跳脫出“美猴王”的傳統形象設定,身上的毛發色運用電腦技術渲出非常明亮的金黃色。這版歸來的大圣形象并不貌美,卻多了一種酷帥之感,更像是出征的戰士一樣。與原著中的頑猴相比多了人性,一身裝束豪俠之氣十足,情緒表達上也更貼近人類,表現出跌宕起伏、個性化的特點,少了猴子的頑劣之氣,為人設的成型和豐富的性格特征增添了十足的趣味。
立足現代美學,重新樹立“中國學派”審美自信。中國動畫起步較早但發展曲折。萬氏兄弟作為中國動畫的先行者和領軍人物,努力探索民族化風格的動畫發展之路,形成“中國學派”的動畫美學及創作模式。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大量質優價廉的國外動畫進入中國市場,國外動畫霸屏中國各大電視臺,周邊產品上印的全是國外卡通形象,對中國動畫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沖擊,甚至一度形成“作品斷代”的后果。中國動畫受市場沖擊開始一味地模仿國外動畫,作品缺乏思考與創新,加速了國產動畫的觀眾流失。中國動畫進入了發展的低谷期,業界及觀眾對于國產動畫失望之余,開始呼吁“重興中國學派”。
《寶蓮燈》被看作是一部“中國動畫學派”回歸的重要作品之一,影片中民族化的風格體現出“中國學派”的文化及藝術審美,影片加強了人物成長的曲折性,也加強了音樂主題曲的表現,在傳統民族風格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現代美學特征。《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中國學派”動畫回歸之力作,對孫悟空進行了全新改編和塑造,在制作技術和視覺效果上都極具現代美感,融入現代美學思想和文化意識。節奏緊湊、流暢,鏡頭感強,故事情節曲折動人,風格上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延續了20 世紀“中國學派”的民族風格的動畫作品,因此《西游記之大圣歸來》被看作是新時代中國動畫審美轉向的標志性作品。
從低幼化趨向成人化轉變的復雜敘事審美。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中國動畫創作一直以來以兒童為受眾群體進行創作,故事編寫及配音有明顯的低幼化特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動畫造型設定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符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類似“孫悟空、哪吒”等動畫形象在不同的動畫短片中雖然有不同的主旨傾向,但基本都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道德屬性和文化屬性,并賦予了一定的時代特色,在英雄主義的基礎上可以看到傳統文化中的代表角色也在動畫劇本的立意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世界上動畫發展初期的受眾群體情況也是一樣的,但日本動畫和歐美動畫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后很快將受眾群體擴大到成人層面,實現全年齡覆蓋,經典“公主王子式的動畫愛情故事”模式很快就被觀眾厭煩,角色成長、獲得獨立人格的主流文化很快成為了動畫作品中主要的表現內容。
孫悟空的人物設定在《西游記》中敘事主線是闖禍、受戒到成功取得真經,心理活動表露于外表,所行之事一看就能明白,重點也不在表現孫悟空的心路成長歷程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故事改編變動較大,取經的使命感不再是第一要事,而是以個人歷練和成長為主要表現內容。孫悟空和江流兒的心路歷程不斷變化,敘事成人化和復雜化,脫離了中國動畫市場低幼化受眾群的設置,將敘事審美趣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從傳統美學整合現代美學的視覺審美發展。 動畫藝術中的民族化風格表現,其實涵蓋范圍較大,早期中國動畫以“美術片”的形式呈現,更多地是探索形式美學。水墨動畫、剪紙片等材料美學的運用,使“中國學派”創作的動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也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視覺上被廣大觀眾認可和欣賞。中國動畫的形式美學高開低走,沒有做到持續的創新。在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進一步推動下,中國動畫為發展民族的傳統美學也在不斷努力。3D 武俠動畫《秦時明月》在傳統民族美學和現代美學的融合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魚海棠》弘揚民族文化的決心很大,從角色設計到場景設計都表現出濃郁的中國風。
以“美術片”角色為民族風格的文化符號,特別是以“孫悟空”為例,表現出鮮明的階段性變化:由“關注形式語言確立風格系統——打造經典——繼承優勢作變化微調——迎合時代要求改造創新”而形成的從初創階段向完善成熟發展到磨合求變再到全面復興民族文化,這種階段性的發展規律也適用于其他具有傳承發展的中國動畫的內容和角色。從經典角色的歷史演變角度看,中國動畫的內容風格創作規律相對內斂、穩定,這是中國動畫文化根基穩定持久在藝術創作和審美感知方面的直接反映。
如今,中國動畫正朝向民族化與商業化相結合、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相融合的創作方向發展,“國漫”正引領中國文化提升于世界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