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對文章產生相對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閱讀提高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發展核心素養。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做好課前準備、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對比分析等方式開展閱讀教學的策略,以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陳培榮(1976—),女,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盆堯鎮陳老莊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味”。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充分鍛煉其閱讀能力,使其思維更具深刻性和發散性,讓語文教學更加高效[1]。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及作用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
深度學習是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思考、遷移運用所學知識的學習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自覺挖掘理論知識的深層內涵,將所學內容有效整合,然后經過批判性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同時充分發展建構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高效地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同于進行淺表學習,在進行深度學習時,學生會展現更多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更加自覺地參與課堂活動,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高效完成閱讀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閱讀內容,實現深度學習。
(二)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作用
1.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
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采用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只能機械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的教學活動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要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深入思考重難點知識,對所學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打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掌握從多個維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會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而且會在探究閱讀內容的內涵的同時搭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他們的學習品質會隨之逐漸提升。
2.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進行深度學習時,學生可以深入地閱讀文章,發現文章在行文結構、表情達意等方面的規律,教師可以更順利地指導學生掌握相關語文知識和閱讀技巧,并順勢引導學生遷移運用相關知識學習同類型的閱讀文章,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知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們擁有充足的閱讀空間和時間,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由此他們會更愿意遷移所學知識深入分析、討論文章內容。
3.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時,不能只是讓學生深入地研究理論知識,還要重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讓他們感受到深入閱讀優秀文章的愉悅感,從而逐漸形成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味。這樣做不僅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也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感受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先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以學生為課堂活動的中心設計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2]。在教學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利用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者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思維碰撞對文本形成正確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障學生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還可以使班級內部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也會得到保障。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蟋蟀的住宅》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通過重點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教師可以采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文章內容,詢問學生:“大家喜歡昆蟲嗎?捉過蟋蟀嗎?聽過蟋蟀的鳴叫嗎?”然后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營造活躍的班級氣氛,順其自然地引出文章內容。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蟋蟀與文中描述的蟋蟀有何差別。為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轉述自己閱讀后了解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和“蟋蟀是怎樣建造自己住宅的”。在完成上述學習任務時,學生需要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通過反復研讀課文和參與討論完善自己的回答,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會得到提升,他們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加靈活。
(二)做好課前準備,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
為了使學生更順利地進行深度學習,理解文章內容,領悟文章中心思想,教師應當在課前認真研讀文章,明確文章包含的生字和生詞、作者使用的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情感,并主動了解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信息,將收集到的拓展資料放入課件。為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展示課件,介紹文章包含的生字和生詞以及與文章有關的信息,還可以隨機抽取幾名學生,讓他們談一談自己了解這些信息之后產生了怎樣的期待。這樣的活動可以為學生的閱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會明確文章產生的時機、意義和目的,明確分析問題的具體方向,從而更加順利地在閱讀時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提高閱讀效率、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3]。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文《白樺》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現代詩歌,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這首詩的魅力,教師應在學生閱讀這首詩前介紹作者的生平和現代詩歌的特點。在課堂上,筆者介紹相關信息后,鼓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下問題:“讀這首詩的時候,你們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你們體會到怎樣的情感呢?”深入閱讀詩歌后,學生會明白,這首詩歌從不同角度描寫了白樺的美,“一身雪花”“雪繡的花邊”“潔白的流蘇”等都表現出白樺的高潔之美。隨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在這首詩中作者也表達了對家鄉和大自然的熱愛。
(三)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主旨。有趣的閱讀情境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學生會更愿意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交流,也更容易感受到閱讀的樂趣[4]。另外,創設有趣的閱讀情境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路徑,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鳥的天堂》的教學為例,教授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比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認識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森林和山谷的圖片,創設與文章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和作者巴金一同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隨后,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如“巴金爺爺描寫的大榕樹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呢”,鼓勵學生結合情境思考文章內容,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到這篇文章結構簡潔、內容生動、節奏明快、氣韻貫通的藝術特點。
(四)引導對比分析,了解文章特點
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歸納與總結文章內容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不同文章的風格和特點,保障學生深度閱讀的效果。此外,這種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生積累寫作知識,了解運用語言的技巧,提高寫作能力,能夠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展示多篇相同體裁的文章,引導學生比較這些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析多篇文本的結構和表達手法,使他們通過深度學習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當然,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習作中采用這些結構和表達手法,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知識。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刷子李》的教學為例,在教授本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教師可以先介紹作者的生平及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然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在學生說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之后,教師可以不急著幫助學生解開困惑,而是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重點句子,再鼓勵學生通過深入閱讀文章自行解決問題。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這段話使用的描寫技巧,讓學生明白如何生動地刻畫人物,并據此思考:為什么作者馮驥才明知道“這是傳說”還這樣寫。在學生深入分析《刷子李》這篇文章后,教師還可以展示《張大力》《泥人張》這兩篇文章,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運用合理的技巧描寫人物的作用,內化相關知識,提高閱讀的效果。
(五)打造分享課堂,給出合理教學評價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還有待提高[5]。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以文章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一些教師在提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對學生的引導太多,且沒有鼓勵學生分享思考成果,在點評環節也只是關注學生是否正確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的閱讀教學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感想,傾聽學生的閱讀感悟,讓學生逐漸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教師還要認真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給出過程性評價,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行改進與提升。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宇宙生命之謎》的教學為例,小學生往往對這類文章比較感興趣,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這篇文章后應鼓勵學生分享閱讀感悟,并通過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以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使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進行敘述,得出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謎”的結論,教師可以結合這些說明方法提問,也可以引導學生就這一結論進行深入思考。在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要對他們積極思考的行為予以充分肯定,并給出合理的評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并借助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過程,保障學生順利進行深度學習,通過深度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蒼生.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知識文庫,2022(24):67-69.
[2]褚苗.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漢字文化,2022(19):104-106.
[3]吳志成.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J].語文新讀寫,2022(17):37-39.
[4]牛雪梅.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6):6-7.
[5]莊穎旭.深度學習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華夏教師,2022(2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