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素萍
自古以來,教師被賦予“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因而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進程,以至于課堂的氣氛都由教師決定。體現為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中心,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這種模式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控制,教學只滿足于考試成績,只滿足于學生知識被動接受,只重視傳授方法的設計,而不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忽略學生的主動精神,忽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導,被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被扼殺,因而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講解者、灌輸者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協作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學習者、探究者。
首先,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其角色行為應表現為:教師按新課程的要求,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提供給學生自我展示和發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設法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
再者,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教師要把引導學生學習作為自己的職責,因為教師引導對學生發展極為重要。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循循善誘,激發思維,給學生提供恰當的思維指向,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動眼、動耳、動口、動腦、動手,并鼓勵其聯想、猜測、判斷,主動思考,進行知識類比,開拓思路,增強發現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此外,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還體現在:教師在課堂活動的位置不再是講臺,而是深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參與學生的認知、評判、探究過程,與學生一起探索。這樣不僅便于了解學生學習探究情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而且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趨向。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還利于和學生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求得新的發現。
新課程中,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學生不再是處于被動接受者的地位,而是課堂的主人?,F代教育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和發展既有認識活動,又有實踐活動。學生只有在認識與實踐的學習過程中才可能充分發揮主體性意識,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以實現和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通過這種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分組協作,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著力角色轉換,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就一定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