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各類課程要保有渠道、灌好責任區,各種眼睛講座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斷推進,“三全育人”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目標。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和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項目和理論體系。近年來,隨著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在新時代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它不再只是一種體育鍛煉形式,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價值功能。在課堂思政建設下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本文以民族傳統體育為切入點深入探究其在課堂思政建設下的育人路徑。
關鍵詞:思政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教育
課題項目:課程思政建設下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路徑研究,立項編號:2021SZ007。
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在課堂思政建設背景下,如何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在升級過程中加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必須改進政治理論。”是落實人的根本任務,貫徹“三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有效手段。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如何以體育項目為載體,通過體育項目本身的育人功能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并使其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探討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及路徑。
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特征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融合民族精神和思想價值觀的體育文化形式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獨特的價值功能。它不僅具備強身健體的基本功能,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重要平臺。高校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更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1]。從課程思政內涵來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民族特色鮮明;二是內涵豐富;三是文化價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一種教育理念,其本質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全員教育、全過程教育、全方位教育,使各類課程和教學內容相得益彰。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應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充分發揮各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專業課教學。開設“思政課”,可以將思政教育與學習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有機統一。
二、課堂思政建設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的困境分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重要的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資源的挖掘不充分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與傳承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還未形成體系完善的理論體系。受傳統文化觀念等因素影響,部分學校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缺乏對課程育人功能的認識,未能充分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和育人價值,進而導致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不夠充分。
(二)課程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高校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缺乏對學生文化認同感、愛國情感、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加之民族傳統體育自身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大部分學校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和平臺[2]。
三、民族傳統體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指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體的各類體育文化現象、體育精神等,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從時間上看,它發端于原始社會,形成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從空間上看,它分布于全國各地,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綜合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其獨特的形式、內容、內涵和文化價值,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同時,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思政教育還能起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3]。
四、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思政教育的路徑
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在課堂思政建設下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能夠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以此為出發點,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實踐與研究工作,旨在為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提供參考。
思想意識和課程政治是我國高校推進綜合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它是指高校教學各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思想。一種教學全過程的思維和工作理念。其核心內涵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思想主體作用,以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為載體,實現各類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的進駐。方向一致,形成協同效應。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它既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風格,又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發展的中華歷史文化。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在學生中形成“體育+思政”的育人模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
五、推進課堂思政建設,提升民族傳統體育育人效果的路徑探究
民族傳統體育在教學內容上融入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有機結合,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要緊扣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方式、手段,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中,實現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要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還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紐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容。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充分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方面發揮作用,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
六、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育人的方式
(一)以課程建設為抓手,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效果。
1.加強教材研究。
教材是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單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將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使課程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時代。
2.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3.加強學生活動。
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體驗運動的快樂,感受運動的意義,從而增強學生的體質。
(二)以課例研習為途徑,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育人質量。
1.重視課例研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民族傳統體育課上,教師要通過精心組織,認真設計,合理安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堅持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指上課前,老師對教案進行反復修改,對場地器材進行檢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立足學科,發揮學科優勢,實現德育目標
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依托各門課程,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正確的價值導向[5]。
(四)遵循規律,創新實踐模式,提升育人效果
尊重并順應人的成長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積極鼓勵他們參與各項活動,讓他們在體驗成功中不斷獲得自信,進而產生內在驅動力;要重視對學困生的輔導,及時給予肯定,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和愛;同時,還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都能得到鍛煉,有所收獲。
(五)推動體教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隨著《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出臺,以及《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關于推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的發布,我國體育產業迎來了新的機遇,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發揮好學校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探索實踐,創新體校改革思路,推動學校教育和訓練體系相互銜接,實現體教深度融合,已成為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七、研究結果與分析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征的課程,既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展現。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對大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然而當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內容挖掘不夠、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使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效果不明顯[6]。
八、結論與建議
1.通過對分析了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現狀,認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面臨的問題有:由于學校缺乏重視、教師教學能力薄弱、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傳統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
2.針對高校傳統民族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加大力度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研究;建立科學的課程思政體系;完善評價機制;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實踐平臺等措施,為進一步推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
九、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思政建設不是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簡單延伸,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并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思政建設,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高校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思政建設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功能,挖掘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健.“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體育科技,2022,43(06):162-164.
[2]周雪華,羅君波.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學理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2,43(05):130-133.
[3]吳良奇,胡亞娟.課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在獨立學院的應用[J].體育視野,2022(17):38-40.
[4]劉衛.大思政視域下高校冬季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冰雪文化融合的創新研究[J].冰雪運動,2022,44(02):88-92.
[5]谷金才.課程思政視閾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研究[J].體育風尚,2022(01):98-100.
[6]辛治國,董秀華.“立德樹人”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課堂融合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0):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