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才坤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3)
退役運動員轉換是指專業運動員退役后進行職業轉換,是個體改變職業角色或工作性質的過程,轉換成功與否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1]。每年約有4 000名運動員退役[2],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國家逐年增加對退役運動員的支持和投入,主要體現在安置政策、貨幣政策、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面。根據政策文件的指導,2014年后,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技能培訓成為主要方向[3],國家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退役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支持力度,增加退役運動員的就業自主性和自由度[4]。然而,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培訓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二次就業能否成功,而培訓體系是關鍵所在[5-6]。因此,該研究以退役運動員轉換運動防護職業技能培訓為例,結合退役運動員特點和市場對運動防護師的需求,以服務體育強國戰略為導向,聚焦運動防護復合型人才培養,直面傳統職業技能培訓的問題,探索多元融合的運動防護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促進退役運動員順利轉換職業。
我國對退役運動員的就業保障政策逐步完善,這些政策從宏觀指導到具體執行,從提供物質保障到提供職業培訓,呈現出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改革趨勢[7]。自2014 年以后,轉換職業技能培訓成為退役運動員政策的重點,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牽頭下,開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退役運動員向滑雪、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經紀人、足球教練員、救生員、體育特色小鎮、中小學體育教師等職業轉換的各級職業培訓班,并鼓勵運動員獲得相關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繼續在體育行業發揮特長。雖然我國各地體育部門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退役運動員的職業教育和就業安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退役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轉換成功率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培訓時間短、分散進行導致規模效益不顯著、技能培訓內容過于單一、重理論輕實踐、職業測評欠缺等[4,8-9]。導致運動員不清楚自己的潛力和職業發展方向,難以掌握崗位所需的“關鍵能力”,培訓后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沒有與企業和市場需求相匹配,使得他們在轉換過程中面臨困惑和不確定性。因此,國家迫切需要多元融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緊密有效地結合運動員的特長、特點與社會需求,才能夠更好地提高退役運動員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前景。
2015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修訂中,體育行業新增“運動防護師”職業,并于2020 年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體育總局 關于深化體育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10]中設立了運動防護師專業類別,這為體育事業、體育產業、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運動防護師作為在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傷病預防、評估、急救、處置及康復訓練的人員,在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中都起著重要作用。隨著《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意見》[11]《體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12]《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13]等一系列關于全民健康、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文件和規劃的出臺,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強全民健身、青少年體育工作和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指導性政策紅利帶動著運動防護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14]更是將加強運動防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體育發展規劃的目標之一,這些政策為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一是競技體育的需求。運動防護師是構成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的重要資源,是科技助力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是運動隊保障的主力軍,為競技體育提升綜合競技實力保駕護航。二是群眾體育的需求。在全民健身、主動健康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體育鍛煉,但由于普遍缺乏科學健身知識和運動損傷防護知識,運動傷害發生率以驚人的趨勢增長,這給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家庭經濟、社會負擔均帶來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國家全民健身戰略,這就迫切需要懂傷病預防、善健康促進、精運動指導、會損傷救護、強運動康復的運動防護師來為全民健身保駕護航,真正做到科學運動與運動科學。社會的巨大需求,為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提供了動力支撐。
退役運動員具有豐富的運動知識和實踐經驗,且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困難的拼搏精神,而運動防護師不管是服務于競技體育,還是服務于群眾體育,都要以運動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基礎,以團結協作、不畏艱難的拼搏精神為戰斗力。因此,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不管是從國家的政策,還是社會的需求,無不為退役運動員轉型為運動防護師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結合退役運動員擅運動的特點和優勢,轉型為運動防護師是可行且前景廣闊的。
要提升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職業技能培訓的質量,必須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趪覍β殬I技能培訓的導向,結合退役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和市場對運動防護師的需求,立足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以服務體育強國戰略為導向,聚焦運動防護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多元融合的運動防護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以促進退役運動員順利職業轉換,提高轉型后的職業發展前景和職業競爭力。
《“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了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目標,要加大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培訓資源整合力度,提高培訓供給能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15]。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換技能培訓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高校、企業等多方合作,充分優化整合政府、運動防護協會、高校、企業等現有的培訓環境和教育資源[16],充分發揮新時代體育強國政策優勢、運動防護協會的行業優勢、高校運動防護專業的人才優勢以及企業項目的實訓優勢,共同優化資源配置,搭建開放共享、立體多樣的資源平臺,為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提供全面的支持。在這個資源平臺中,以政府為主導,通過牽頭協調和資金支持,推動學校、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政策支持和監管;運動防護協會參與,參與培訓課程體系制定和實施過程,將社會需求和行業標準納入培訓內容,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高校與企業深度產教融合,高校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專業知識技能,對于培訓課程的設計和教材的開發具有重要影響力,與此同時,企業作為實踐場所,提供實訓環境和實際操作機會,為培訓學員提供切實可行的職場經驗。通過多方資源優化整合,使退役運動員轉型培訓與社會所需的崗位優化對接,聯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運動防護專業人才,扎實有效地提高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的就業競爭力,為退役運動員順利轉型提供保障。
課程體系設計針對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對“懂傷病預防、善健康促進、精運動指導、會損傷救護、強運動康復”的運動防護人才需求,依據運動防護師的職業標準與崗位任務能力,以“結構多模、組合多選,模塊聯動、融會貫通”的思路設計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體系“6+X”,從基礎到專業、核心到拓展、單一到綜合,這個課程體系為不同需要、不同基礎、不同培訓學習時間長度的退役運動員提供適合其自身發展的培訓課程?!?”指該課程體系按照運動防護師職業標準及崗位任務能力分為運動防護基礎模塊、運動急救模塊、體能訓練模塊、常見運動傷病與防護模塊、運動防護與體育醫務管理模塊、運動防護綜合應用模塊,模塊之間可橫向聯動融合;“X”指六大課程模塊依據各模塊主題下設的模塊內容(見表1),培訓內容突出實用性、適用性、操作性,突出運動防護職業素養,可對接多個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或技術技能等級證書。通過以上的多元化培訓課程體系設計,可以滿足退役運動員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運動防護人才,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和學員反饋不斷地調整和優化,保持課程體系的活力和適應性。
表1 “6+X”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體系
為了更好地支持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轉型,需要采取多元化和靈活的培訓方式。靈活的培訓方式包括線上、線下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線下培訓采取“教學做”一體化方式進行,重點培養學員的運動防護技能,突出運動防護師以實操為主的職業特點,同時培養學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線上學習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課程和虛擬實踐環境等形式,退役運動員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線互動和討論也可以促進與其他學員和老師的交流,加強學習的互動性和合作性。混合式培訓方式結合了在線學習和線下實踐的優勢,給學員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便利性,更加全面地滿足學員的學習需求。因此,多元化職業技能培訓方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組合和靈活調整,以滿足退役運動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職業技能培訓效果評價,既是政府有效配置資源的參考,是不斷優化退役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依據,也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效途徑。效果評價指標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重點評價退役運動員在接受運動防護師職業技能培訓后對培訓的情感體驗、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產生的效益等三方面,具體包括三個維度,即培訓滿意度、職業素養養成度、培訓成效外溢度。其中,培訓滿意度包含培訓組織、培訓設施與服務、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師資與跟蹤、參訓表現。職業素養提升度包含運動防護理念的更新、運動防護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職業認同感、職業行為的轉變等;培訓成效外溢度包含個人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17]。建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培訓過程及培訓效果及時監督和評價,評定結果備案并定期向主管部門匯報結果。
退役運動員轉型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時代體育強國背景下,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退役運動員順利轉型運動防護師需要政、行、校、企等多方資源融合,多元化的培訓課程體系,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以及多維的效果評價體系,結合退役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和市場對運動防護師的需求,形成退役運動員轉型運動防護師職業技能培訓多元供給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運動防護專業人才,以促進退役運動員順利轉換職業,提升轉型后的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