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但是,隨著圖書館生存與發(fā)展空間的重構,在其逐漸被邊緣化的發(fā)展背景下,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應有效將圖書館資源推廣到讀者中去,使圖書館與讀者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應突破單一的宣傳模式,向讀者和學校相關部門宣傳圖書館服務理念與服務意識,更好地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育人功能。文章在梳理社團屬性的基礎上,著眼于圖書館社團活動類型的具體分類,以高校圖書館為基礎分析社團的生產機制與建設路徑,即從社團屬性延伸:從單線模式到圈層模式;社團活動類型轉換:從矩形活動到五角星活動;社團發(fā)展模式轉型:從績效賦能到活動賦能。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社團;服務推廣;生產機制;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3)05-0075-04
1 高校圖書館的社團屬性
廣義的社團是指社會團體的簡稱,它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形成的組織。就高校圖書館社團而言,顧名思義,即以圖書館為主體因興趣愛好而形成的一個團體,其作為人際交往與高校讀者互動的重要載體,為群體的去中心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高校圖書館結合實際組建的團體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圖書館內部按照學校要求設立的勤工助學學生館員隊伍;另一類則是在團委領導下因讀書等相關興趣愛好而組建的圖書館學生社團。就本文而言,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圖書館中以自己組建的學生社團。
1.1 高校圖書館社團是一種“服務”
社團是在高校建設背景下得以發(fā)展起來的。在教育理念不斷整合、擴充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利用社團組織并開展讀者活動,為學生、學校甚至社會提供服務。高校圖書館社團的基本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和團體之中,團體對個人的關系類似神對于信徒的關系,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1],即社團以群體為中心,像水中的旋渦,和成員的關系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如旋渦一般一圈圈卷進去,變得愈來愈緊密。這種向內收縮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相對平等的規(guī)則與制度;另一方面,則代表著群體的共同目標,即以群體為中心,隨著社團成員關系的日益緊密,產生許多成員的內部需求和服務的外部反饋。隨著成員對社團“旋渦式”沉浸體驗、“內收縮式”高質量參與活動的需求,驅動著高校圖書館社團向服務模式發(fā)展升級。
1.2 高校圖書館社團是一種“圈層受眾”
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社團中個性化和需求多樣化的成員越來越多,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也變得愈加明顯,這種多元化的集合體構成了所謂的“圈層受眾”,即它擺脫了單一受眾,借助圖書館社團,擁有相同愛好的團體圍繞著相應的活動展開互動與交流,通過較長時間的互動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就像一個個圓圈,隨著圓圈的擴大,成員也會不斷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圈子不會完全重合,最終,在同一群體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層受眾。從這些圈層受眾中可以看出,圖書館社團中類似以讀書分享活動、圖書館借書活動、日常例會組織管理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推廣質量。高校圖書館社團在不斷的活動中形成了一條提升流通閱覽服務的新路徑,經歷了從活動到流通,再到流通與服務的融合,圖書館社團活動的呈現(xiàn)方式也從平面的、靜態(tài)的轉向立體的、動態(tài)的。基于“圈層受眾”形成不斷擴大的社團群體,本質是對圖書館服務推廣進行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過程。
1.3 高校圖書館社團是一種“事業(yè)社群”
麥威爾·杜威的“圖書館即教育”認為,圖書館承擔著社會教育的重要職能。“圖書館即教育”最早作為闡述公共圖書館定期開設系列講座,提供藏書服務,進而發(fā)揮其社會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本研究基于杜威的教育職能,將高校圖書館社團看作新的教育服務體系,即“事業(yè)社群”。首先,高校圖書館社團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開放的學習場景與活動機會,推動教育服務的重點化發(fā)展;其次,高校圖書館社團是一種事業(yè)組織,其在團委的領導下,通過社團制度,規(guī)范社團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社團的規(guī)范體系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保障了社團的穩(wěn)定發(fā)展,并為圖書館服務推廣提供制度保障;再次,高校圖書館利用社團的“事業(yè)性”,建立起不同類型的社團活動,滿足了不同社團成員多元化的需求,其社團服務大小也依著“事業(yè)”的大小而決定,這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和各部門之間,部門與社團成員之間,這也是事業(yè)社群的主要特征。社團和圖書館密不可分,在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中,社團是活動的發(fā)布者,圖書館是信息和資源的提供者,同時接收社團的反饋信息。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社團面對的是“圈層受眾”,提供的是某種“服務”,圍繞著相應活動展開互動與交流,并逐漸形成了“事業(yè)社群”,這種服務不僅為圖書館服務推廣進行宣傳,而且也在全校范圍內宣傳了圖書館的功能和作用,使圖書館逐漸從邊緣化的地位中擺脫出來。
2 高校圖書館社團的活動類型
2.1 矩形活動
這種活動是指標準化的社團活動內容,它是經過長期運作而形成的活動,一般基于限定的活動主題,依據固定的活動場所,開展相對常規(guī)的活動,因其穩(wěn)定化的活動和運行像極了規(guī)整的矩形,故筆者將其定義為矩形活動。這種活動的優(yōu)點是比較容易開展,有利于技能的快速吸收與熟練掌握,非常適用于社團成員人數較多的情況下開展。
2.2 扇形活動
這種社團活動通常以較小的活動目的為出發(fā)點,在達成活動目的后逐漸進行服務延伸,在延伸的過程中會逐步提高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而這則是這類活動的真正目的。因其開展活動的漸進性與舒展性,和對活動的持續(xù)改進和完善,就像扇子一樣徐徐展開,故筆者將其定義為扇形活動。與矩形活動相比,扇形活動更具影響力。
2.3 五角星活動
在眾多的活動類型中,某些類型的活動是以不固定的形式出現(xiàn),這些不固定構成了五角星中凸出的各個棱角,故筆者將其定義為五角星活動。五角星活動在社團和成員中建立起這樣一種關系:穿插于各個角度、各個層面,雙方實現(xiàn)相互滲透,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社團活動實現(xiàn)五角星的各個“凸點”,帶來了成員的進步、社團的發(fā)展和圖書館的服務推廣。五角星活動主要建立在社團成員群體認同的基礎上,把社團活動和成員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打破了社團活動的單向性,打破了高校圖書館發(fā)展與社團實踐之間存在的封閉性,擁有了培育創(chuàng)新性活動的重要陣地。
3 從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看社團的生產機制
社團的表現(xiàn)形式是對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一種服務延伸,其生產機制主要包括:活動設計、活動宣傳和活動反饋等方面。
3.1 活動設計
在活動設計方面,高校圖書館主要存在兩種設計方案:一種是針對全校的讀者活動,設計活動遵循大眾化的表達方式,以矩形活動為主;另一種則是針對社團內部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遵循小眾化的表達形式,盡可能反映活動的內容與特點,吸引成員積極參與,以扇形活動和五角星活動為主。
3.2 活動宣傳
活動宣傳主要依靠社群傳播的方式進行,社群傳播又分為社群內傳播與社群外傳播。社群內傳播是指依靠固定的線上社群進行傳播,如社團活動群等。它非常注重宣傳的方式與渠道,集中在電腦PC端和手機端,對宣傳內容主要以文檔、圖片、H5的形式出現(xiàn),雖然對社團活動具有明確的定向宣傳,但是給社團成員的直觀感受比較死板,很容易造成社群內的反向情緒,從而導致活動不易開展。社群外傳播則是指擺脫線上的傳播模式,主要依靠人際傳播,成員以相對獨立的個體在群體內自覺或不自覺地宣傳,這種宣傳方式的特點是成員對活動具有濃厚的興趣,而這些宣傳的成員是社團活動中比較活躍的核心用戶,所以不易產生僵化的宣傳效果,“很容易形成言說者與傾聽者相遇的先驗場所。”[2]
3.3 活動反饋
高校圖書館社團反饋主要以激勵制度為主,激勵制度一般與社團的“績效考核”相聯(lián)系,這也是“事業(yè)社群”的表現(xiàn)方式。為鼓勵社團成員積極參與活動,這種作為強制性的服務手段被統(tǒng)籌進來,多以“加分卡”的形式為激勵社團成員的重要方式,它更加注重成員的參與度,使他們真正參與社團活動。當成員基于共同的“利益”建立起交往關系,并在其開展社團活動。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每個成員都默認普遍利益對大家的益處,但是當個體全部獲益時,則激勵制度等同于零。
綜上,設計是社團活動的必備條件,成員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與活動相連,它作為“事業(yè)社群”對成員參與者具有活動規(guī)則的約束力,參與者通過“事業(yè)社群”調整自己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而活動宣傳則是促使成員行動的催化劑,社團的生產機制反過來對圖書館產生能動作用,即活動反饋。在此邏輯下,高校圖書館社團的生產機制,在活動中服務于成員的關系,在協(xié)調行動中服務于成員的發(fā)展,在社會化中服務于圖書館和社團的協(xié)同生產,最終達到社團對圖書館推廣服務的功能屬性。
4 高校圖書館社團服務推廣的建設路徑
服務既是圖書館的宗旨,也是實現(xiàn)圖書館功能的手段與方式[3]。隨著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的擴大和服務方式的轉變,社團成為滿足讀者需求而提供服務的一種勞務。這意味著圖書館不僅僅是為讀者提供信息的學習場所,更是作為一種具有服務性的平臺對其進行宣傳與推廣,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平臺的載體形式更加多元,文獻資源、電子資源逐漸依靠社團成為圖書館進行服務與推廣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信息傳播機制發(fā)生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迭代,圖書館信息的傳播機制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從傳統(tǒng)的讀者對應信息源轉變?yōu)樯鐖F群體對應信息源,社團成員根據需求更容易獲取相應的信息資源,有利于社團在圖書館服務推廣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4.1 社團屬性延伸:從單線模式到圈層模式
高校圖書館承載著教育功能,但其處于一種相對孤立和邊緣的發(fā)展狀態(tài),大部分讀者因不了解其功能便脫離了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以往的圖書館僅僅是為讀者提供單向且標準化的服務,并沒有對讀者進行“圈層受眾”細分,這種相對單向性的服務模式已然不再適應高校圖書館服務宣傳推廣的需要。因此,高校圖書館社團應基于不同圈層進行分類,一方面,提高社團成員對圖書館的黏性;另一方面,讓社團成為強化圖書館服務推廣功能、增強圖書館認知的重要手段,通過社團打造科學有效的閱讀推廣機制,開展多樣化的社團活動推動圖書館服務,不斷激發(fā)師生的閱讀興趣,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書香校園的濃厚氛圍,是社團與高校圖書館服務職能高度契合的完美表達。
隨著社團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建設,成員也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社團服務,因此,社團應開展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滿足不同的“圈層受眾”,進一步提升社團的服務能力。首先,社團可以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具體包含個性化圖書推送、個性化圖書分享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發(fā)揮社團對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在特定的活動主題中,社團應積極主動的與圖書館建立聯(lián)系,充分了解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按照不同成員的興趣和需求,借助社團活動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滿足不同圈層成員的需求。再次,社團應完善讀者活動登記制度和宣傳推廣反饋制度。一方面,圖書館應了解并掌握社團活動的風格和特點,包含活動參與度、活動效果等,激勵成員積極參與圖書館服務、宣傳、推廣和策劃,使宣傳效果達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反饋制度是檢驗圖書館服務推廣方法是否科學、效果是否良好的重要機制,不僅要重視反饋結果的方式和內容,更要注重對反饋信息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針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措施,確保社團從單線模式到圈層模式不斷優(yōu)化升級。
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社團的“圈層受眾”屬性,基于不同圈層創(chuàng)造不同的服務,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以精準服務促進普惠均等[4]。
4.2 社團活動類型轉換:從矩形活動到五角星活動
根據高校圖書館社團的生產機制不難看出,社團活動已經有比較豐富的實踐案例,高校圖書館已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社團或者協(xié)會,但是目前圖書館社團的活動類型較為單一,成員參與度不高,更多的是高校圖書館為主導,以矩形活動居多。在圖書館服務推廣建設路徑下,社團活動類型應從矩形活動轉換到五角星活動,打造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的新模式。
從社團活動形式來看,只有不同類型的活動得到合理的設計和實施,充分發(fā)揮其活動目的,才能進一步促進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的進一步發(fā)展。一是以矩形活動為契機,設計易操作、好上手、參與度高的社團活動,奠定參與社團活動的人數基礎。二是圖書館在統(tǒng)籌建設與優(yōu)化社團活動的同時,應充分賦予社團骨干決策領導權利,加大對活動實施的靈活性,促進活動開展的可持續(xù)性,只有這樣,社團才有可能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圖書館的服務推廣中,繼而提高圖書館的教育功能。三是在圖書館活動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并參與相關的市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擴大社團活動的參與等級,破除社團成員在圖書館、高校的參與區(qū)域,借助市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擴大社團活動的參與形式,促進其從矩形活動向五角星活動轉變。
4.3 社團發(fā)展模式轉型:從“績效賦能”到“活動賦能”
社團管理機制為長期有序開展社團活動與規(guī)范社團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5],社團多以“績效賦能”的形式為參與社團活動留痕,如社團活動參與人數、活動次數等,這種“績效賦能”的方式方便管理者了解并掌握社團的開展情況,因此,“績效賦能”是對結果的一種考量。隨著高校圖書館社團的不斷發(fā)展,應從“績效賦能”轉向“活動賦能”,“活動賦能”不僅能夠反映社團開展的情況,還能加強圖書館對社團活動的管理,及時調整活動設計、活動宣傳,得到更好的活動反饋。
首先,轉變高校圖書館社團的評價方式。在社團活動中重視活動過程,弱化高校、團委對社團活動的量化考量標準,將社團活動納入社團的綜合評價體系,以參與活動過程為主,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社團活動的地位,破除“加分卡”與活動間的限制,緩解“績效賦能”對活動的壓力,為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的有序發(fā)展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加大對高校圖書館社團活動的創(chuàng)新力度。進一步完善社團活動的頂層設計,促進成員的個性化發(fā)展。大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是指為每一個大學生提供適合發(fā)展的教育模式[6]因此,以圖書館作為創(chuàng)新型社團活動特色,可以加強圖書館服務推廣與社團活動的關聯(lián)性,讓社團活動更具體驗感、沉浸感,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推廣的可行性路徑。
再次,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社團活動的先鋒作用。學校社團的非正式群體性質以及社團學習具有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社團具有社會實踐共同體的屬性[7]。通過這一屬性,應突破單一學校時空限制,在整個教育區(qū)域內形成一種合作發(fā)展態(tài)勢[8],因此,高校圖書館社團應推動區(qū)域內活動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圖書館資源建設推廣部門的組織牽頭作用,關注并整合全國高校精品活動資源,提升社團活動參與力度,建立“活動賦能”的新機制,實現(xiàn)社團活動資源的共享,進一步優(yōu)化圖書館服務推廣。
服務讀者是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建設的重要主題,社團拓展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發(fā)展路徑,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和社團成為兩個協(xié)同發(fā)展的共同體,實現(xiàn)了高校圖書館高質量發(fā)展與服務推廣發(fā)展螺旋式上升。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鄉(xiāng)土重建[M].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
[2](德)斯蒂芬·穆勒-多姆.于爾根·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王惠君,荀昌榮.圖書館文化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4]郭亞軍,李帥,馬慧芳,等.圖書館即教育:元宇宙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J].2022,42(5):4251.
[5]湯威.學生社團: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平臺:汕頭市第一中學學生社團建設與發(fā)展的思考[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6(1):2730.
[6]楊剛,鄭丹,曾群芳,等.“雙減”背景下學校社團活動跨學科融合創(chuàng)新:邏輯、挑戰(zhàn)與路徑[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35(1):8592.
[7]譚維智,趙瑞情.學生社團生活:一種學習的新視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8](日)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23-05-24
[作者簡介]劉佳依(1992—),女,研究生學歷,助理館員,天津商務職業(yè)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