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寧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燎原學校是一所對中重度智障學生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的特殊教育培智學校。幾十年來,該校從簡單的生存教育走向了如今的醫教結合、早期干預的科學教育,用星星之火照亮“折翼天使”奔向未來的道路。
(11 月8 日《工人日報》)
對于殘疾兒童而言,教育意味著什么?可能是讓他們有一技之長、長大后能夠自食其力,甚至在一些領域發光發熱;也可能是不再依賴父母陪護,能夠自己做飯出行;也可能只是會多說幾句話、畫幾筆畫、認幾個字,能夠給親人微笑、擁抱……
在健全人眼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進步,卻可以匯聚成光,照亮他們的生命,沖淡籠罩在他們家庭的陰霾。殘疾兒童通過接受教育獲得點滴進步的背后,凝結著無數“燃燈者”的耕耘付出,也彰顯了特殊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殘疾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和普通兒童相比,他們的成長更需要溫暖守護和力量支持,更期待體驗綻放的驚喜。
在為殘疾兒童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他們的發展能力、發展機會,讓他們在更平等、更優質的教育滋養下,找回生命中缺失的部分,讓生活更有尊嚴。
這需要匯聚更多力量,將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落到實處,全面提高特教質量。
近些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普及程度顯著提高。“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目標上升至97%,一些省份制定了更高的標準。這意味著更多的適齡殘疾兒童將獲得受教育的機會。與此同時,不斷完善的保障機制是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教育部數據顯示,特殊教育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提高至7000 元,是普通學生的7~10 倍,2022 年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6%。
未來,要讓特殊教育更加多元化發展。特教事業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兜底工程,既要“一個都不能少”,又要尊重差異、突出特色。這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差異化教學、資源支持,也包括精神和心理上的輔導支持。比如,從基礎性課程到發展性課程、職業性課程,從隨班就讀到送教上門、遠程教育等,都需要科學設計,不斷發展完善,更好地培養他們融入社會和終身發展的能力。
這其中,重中之重是推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普特結合的融合教育。遺憾的是,不時有一些學校、學生或家長排斥殘疾兒童。可見,融合教育的實施僅有尊重和制度是不夠的,還需要推動普通學校和學生提升對生命多樣性的理解力、接納力,進一步做好面對多元化、多樣性的教育對象的各種準備,為殘疾兒童的融合教育提供有效支持。
每一個殘疾兒童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向往著天空,渴盼能自由飛翔。期待全社會匯聚更多力量,讓更多殘疾孩子在教育的滋養下,擁有能夠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