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家校社三方聯動,將成為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場景化班級活動育人為主方向,通過低、中、高三個年段一體化的設計,按照階梯狀層層遞進的主題活動模式,學校聯合家庭和社區,走進多樣化的場景中開展班級活動,借助成長性多元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班級建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場景化;班級活動;賦能;學生成長
“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生的校外培訓時間變少,學業負擔減輕,家校共育迫在眉睫。然而,當前的家庭教育中,許多父母難以提供有質量的陪伴,學生生活較為單一,繼而容易沉迷電子產品,出現與父母溝通困難、難以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融入集體等現象。在虛擬世界里得到較多的情感體驗,在現實社會中難以體會到意義感,處理現實事務的能力較弱,是當下青少年的一種普遍感受,被稱為“弱現實感”。
場景化班級活動的育人模式正視學生的現實需求,帶領他們走進特定的場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盡情觀察,學會欣賞,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班級建設的良性發展。
一、一體化設計,形成階梯狀育人模式
在設計場景化班級活動時,根據學生低、中、高三個年段的不同需求精準定位,進行層層遞進的一體化設計,強調活動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例如,低年級聚焦習慣養成、學習方法和情緒管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中年級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積極鍛煉的好習慣,幫助他們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高年級注重理想教育,用積極的方式應對青春前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打好根基,筑好道德底線。班級活動只有形成橫向系列化、縱向階梯狀,才能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涯有清晰的成長定位和明確的目標導向。
學校以“尚美教育”為核心育人理念,遵循校訓“智圓行方,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進行一體化設計,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發展主題及具體的培養任務。通過學校、家庭及社區的多方合作,學校用心組織,帶領學生走入不同的場景場館,進行跨學科整合,發揮同伴的重要作用,發揮學科教師的整體優勢,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促進班級文化建設。具體規劃如下表所示(見表1)。
二、家校社協同,構建多樣化育人場所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學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是教育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能量場,關注家庭原生環境,指導家長參與互動交流,為學生成長提供力量。社區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良好的社區場所能夠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家校社三方合力共建,既促進了家庭教育,又能很好地帶動社區教育,讓育人的途徑更寬、更廣。
(一)革命文化場所,為學生成長鑄魂
韶關市地處廣東省北部,俗稱廣東的北大門,與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曾經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城市,為抗戰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當地有著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紅色文化紀念場館布置精美,故事詳實,照片清晰,歷史的回望一目了然。
學校的研學活動便聚焦于此,班級活動以此為契機,以年級為單位,為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路線,給予不一樣的活動指導。例如,六年級的學生即將升入中學,五年級時他們的各種習慣已漸漸成形,現在對他們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樹立自己的理想,堅定內心的信仰。因此,紅色研學活動——粵北紅軍長征紀念館,在品格教育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班主任為他們設計了如下活動流程:(1)演唱革命歌曲《紅星照我去戰斗》《軍中綠花》等。學生利用音樂課進行學唱,保證人人會唱,注重情感渲染。(2)分享革命故事:組織學生提前搜集當地的革命故事,并把故事講出來,把英雄記心中。(3)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獻花—默哀—致敬—致辭,使每一個環節都成為學生心中的美好回憶。(4)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聽講解—實地逛—說感受,讓學生在走進去的每一個瞬間都能得到視覺和聽覺享受,從而樹立自己的信仰。(5)體驗武器發射活動:聽解說—真演練—秀技巧,讓學生體驗電子射擊槍,感受武器的力量,學會基本的射擊技術。
育人要立德,把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播下信仰的種子,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生活區域場所,為學生成長助力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雙減”之后,學校和家庭要合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不再陷入題海困局和各項補習活動中,擁有更多自主活動的時間。并且,父母還要讓孩子的假期生活過得有意義,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社區環境出份力。我們把學生可以活動的場所轉移到社區每一個角落里。小區里都設有保潔員,但由于管理工作的疏忽,部分居民仍然存在亂丟亂扔的行為,導致生活中的垃圾隨處可見,影響了社區容貌。此外,我校屬于城鄉接合部,學生們的生活區域涵蓋了城區、農村,范圍非常廣,衛生死角更是隨處可見。為此,班級成立了勞動服務小分隊,深入居委和村委中,摸排出衛生死角,利用周末時間,學生們在家長志愿者的帶領下,逐一攻破。在具體的活動場所中,學生們根據居民或村民出行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說服和宣傳教育,讓更多的居民懂得環境衛生的重要性,一起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周邊常常出現的衛生死角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居民們也被我們的服務態度所打動,亂丟亂扔的現象少了許多。
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社區里有一批老人獨自生活,周末幾乎都是待在家里。為了讓這些老人也能過上有人陪伴的周末,我們聯系當地社區組織,組建5—8人的愛心小分隊,在社區工作者的帶領下入戶慰問。學生們幫忙收拾整理,或者陪老人聊天,或者給老人捶背。學生們能從老人們的講述中了解時代的發展,感知他們經歷的歲月。
為幼小兒童送能量。大部分家長忙于工作,沒有雙休日,他們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如何讓學生們的周末過得更有意義呢?為了更深入地解決這一問題,我走訪了社區和村委,建議社區或家庭提供一個公共場地,把住得近的學生們召集起來,開展周末讀書活動,讓高年級的大朋友帶領低年級的小朋友一起讀書、識字、玩游戲。人數控制在3—5人,并邀請一部分周末有空閑時間的家長輪流陪伴。這個舉措得到了大部分家長的支持,他們樂于為孩子提供活動場所,有的家庭甚至把客廳都主動讓出來,支持這項互幫互助的學習活動。學生們也非常喜歡這種輕松愉快的讀書氛圍。
為社區生活添光彩。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非常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其實,很多學生都多才多藝,但在學校的舞臺上,能夠出彩的機會不多。因此,我們聯系社區為學生搭建一些小舞臺,用以展示學生的才藝。每個小區都有綠化公園,那里常常聚集著居民,要么談天說地,要么遛狗帶娃,或是三五成群地在下棋。為了豐富居民們的娛樂生活,我們的笛子小分隊每周學一首新歌,周末就到小區公園里表演,常常吸引一群居民圍觀欣賞,學生的內心也得到極大的滿足。
(三)地區特色場所,為學生成長助跑
我校處于石硤文化發源地——馬壩人遺址公園附近。遺址公園根據馬壩人的頭蓋骨進行人體復原,在寬敞的巖洞里進行了生活區域的復原。如此一來,馬壩人的生活狀態就很直觀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此外,當地還建立了馬壩人遺址博物館、非物質文化柴燒陶藝館、馬壩人群居部落等。
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設計場景化班級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石硤文化。例如,低年級的學生走進馬壩人群居部落,參觀欣賞,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繪制部落人群,設計有趣的生活場景。中年級的學生則走進陶藝館,向師傅請教,學習基礎的制陶技術,制作精美的陶瓷。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則鼓勵他們搜集更多的資料,獨立創作馬壩人群居生活圖景,深入了解石硤文化。學生們從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到人類的進化歷程,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異,體會到不一樣的鄉土文化。
三、成長性評價,多元激勵促成長
評價是促進場景化班級活動的重要舉措。為實現場景化班級活動的教育價值,提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意識,也為更好地做好每一場活動,多元化的成長性評價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為了促進學生成長,要杜絕教師一言堂的評價方式,實現多元化評價,包括自評、互評、集體評、家長評等評價對象的多元化,網絡、現場等評價場域的多元化等。
基于這個原則,我們在設計場景化班級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做好問卷調查、現場跟進等多項摸排工作,找到適合學生、調動多方參與的良性互動活動。例如,在設計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活動時,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閱讀呈現方式一一分享出來,共同商討分享過程中的成果評價,把閱讀活動細分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學校、班主任、家長、學生及時在任務卡上注明評價等級,以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價;每個評價標準后面有具體的要求,以此保證評價客觀且科學、簡便且有促動性。
場景化班級活動是一項值得推廣且具有實踐意義和教育意義的育人方式。我們借助本地區的特定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活動規劃能力,進行了一場又一場實踐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良性互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項目執行辦公室規劃課題“小學場景化班級活動一體化的設計與運用研究”(課題編號:BQW20021MBX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默.當下青少年“弱現實感”的十大成因[J].教育家,2021(11).
[2]蔣敏華.論兒童成長性評價體系構建[J].吉林教育,2020(27).
黃麗云?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