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班級學生勞動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出發,開發并實施了“五色”勞動課程即校園日常、家務勞動、農耕體驗、劍瓷制作、志愿服務相融合的實踐,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亮色。
[關鍵詞] “五色”課程融合;勞動亮色;學科整合;家校聯動
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能忽視“勞”的作用,要從小培養勞動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成長為黨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在“雙減”背景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如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亮色?我們班結合學科整合的項目化學習,開展“五色”勞動教育的探索和實踐。
一、調查分析,追溯勞動教育現狀的根源
筆者對四(1)班4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一)小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狀一:勞動流于形式。周末班主任布置的勞動作業,80%的學生是為了擺拍、打卡,并沒有認真完成。有的學生偶爾參加了勞動,但老師的評價不及時,布置的勞動作業也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導致勞動流于形式。
現狀二:家長替代較多。通過問卷,僅有6.8%的學生會主動掃地、洗碗、整理房間,35%的學生的書包是爸爸媽媽幫忙整理的。
(二)小學生勞動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
首先,每個學校雖然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但沒有提供實實在在的勞動支架給予學生參與體驗,也沒有相應的勞動評價機制跟進;其次,目前家長和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不足,參與勞動只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勞動作業;最后,社會上存在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仍然,使得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不斷被淡化,思想上不喜歡勞動。
二、課程融合,探索勞動教育的途徑
針對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們依托班主任工作室,開展了“五色”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研究,把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家庭和社會生活中。
(一)綠色——以校園基地為中心跨學科整合
我們開展勞動項目化學習,把勞動貫穿在校園日常學習中:每天指導學生做好教室的衛生清掃、消毒通風、垃圾分類等;社團課指導老師帶領學生開辟“金鰲開心小農場”。學生們根據季節播種、澆水、施肥、收割,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美術老師指導學生把勞動教育與手工制作相結合,創作出手工袋子、元宵燈籠等作品;科學老師把勞動教育與科學實驗相結合,創建創客教室、機器人教室等。綠色勞動課程助推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勞動資源,使學習、創造、勞動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二)藍色——以日常家務為重點學習基本技能
家庭勞動教育的目標主要聚焦于學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每個周末,班主任根據班級學生特點布置一項具體的勞動作業。當完成任務后,家長指導學生填寫勞動手冊,并給予及時評價和鼓勵。藍色勞動課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勞動基本技能,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更成為拉近親子關系、共創家庭和諧氛圍的重要舉措。
(三)青色——在傳承家鄉文化中感悟劍瓷藝術
龍泉青瓷和寶劍是家鄉的兩張名片。為了把勞動教育與傳承家鄉非遺文化融合,我們聘請青瓷和寶劍大師作為我校的校外輔導員,讓學生們學習體驗寶劍鍛打、磨光,青瓷捏泥、拉坯、刻花等傳統技藝。青色勞動課程讓學生們在學習傳承技藝的同時,更感悟到家鄉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劍瓷大師的“匠心精神”,體會到勞動的特殊魅力。
(四)橙色——在研學中體驗豐收的樂趣
為了體驗農耕文化,開辟校外農場,家長租用附近的農田,開辟成親子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教師利用暑假和周末,以中小隊活動、親子活動等方式組織校外勞動研學,認識古老的農耕工具,學習編草繩、編篾筐等傳統手藝。國慶長假期間,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農村,參加鄉下豐收節收割、打麻糍活動。橙色勞動課程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農耕文化,體驗到農民的辛苦,也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態度。
(五)紅色——在浙西南紅色研學中實現勞動價值
在重要節日中,少先隊員以志愿服務的方式開展公益勞動體驗。例如,“七一節”走進住龍紅軍街、寶溪“打響第一槍”紀念館,成為義務小導游,為游客講解浙西南革命故事;重陽節,走進敬老院,為爺爺奶奶洗腳、捶背,表演節目等。紅色勞動課程把勞動與育人相結合,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服務社會,進而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三、多維評價,激發勞動教育內驅力
為促進勞動評價多元化,德育處健全勞動素養評價標準:一是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品德表現評價體系,在釘釘上設立“成長印記”,通過家長上傳圖片、視頻、文字等,記錄學生參與勞動和創造的成果,班主任根據提交的材料進行考評;二是結合學校科創節,用圖片、金點子視頻等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體驗分享與展示的成就感;三是建立家庭勞動評價手冊,每周記錄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實踐的過程,督促學生養成勞動習慣。
綜合學生的獎章、記錄情況,班主任組織班級考評小組,每學期評比“金鰲勞動之星”,樹立榜樣,在多元化的勞動評價機制中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的內驅力。
四、打好底色,收獲勞動教育的成果
“五色”勞動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補齊“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短板
“五色”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既涵蓋了基本生活勞動課程和傳統特色課程,又把校內外勞動相結合,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勞動教育課程。
(二)促進“教學相長”的師生協同發展
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促進了學生發展。課程實施以及每月一次的“金鰲勞動之星”評比,撬動了學生勞動素養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勞動教育課程的研究促進了教師成長。教師在開發勞動教育精品課程中的專業素養得到提升,“提線木偶”“瓷鄉童韻”“趣味折紙”“木趣”等被列入省、市精品課程。
(三)促進“勞動示范”的辦學品質提升
“五色”勞動教育課程將理論應知與技能應會、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紅色育人與身心健康有機結合,以多元、開放、融合的勞動特色,發揮出獨特的育人價值。學校勞動教育案例在麗水市2021年勞動教育試點學校試點項目成果評比中獲得二等獎,學校被列入麗水市2022年勞動教育示范學校。
“雙減”背景下,“五色”勞動課程以家校聯動、學科整合的模式,在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中做了有益嘗試。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將“五色”勞動課程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使學生受教育、長智慧、履責任,讓“五色”勞動成為學生成長的亮色!
[參考文獻]
[1]張應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慶高教研究,2020(04).
[2]劉次林.勞動作為一種素養[J]. 教育發展研究,2019(10).
練芬玲? ?浙江省龍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浙江省“三育人”建功活動先進個人,龍泉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