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評??彭善毅??楊必可
[摘要] 理想的德育永遠是適格的智慧給予和無痕的道德努力,實現德育從“知識灌輸”向“智慧生成”的價值轉向和境界重構乃新時代德育發展的應然要求。構建以創新驅動育人實踐、以智慧砥礪德行提升的智慧德育需厘清其教育內涵,找準其時代方位,探究其現實困境,從理念、內容、路徑和規律的維度去匡正其目標,優化其建構,豐富其生活,駕馭其過程。
[關鍵詞] 智慧德育;教育方位;現實困境;實踐構建
教育乃智慧的凝結與道德的努力,理想的德育范式永遠是適格的智慧給予和無痕的道德努力。以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為發展旨歸的智慧德育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定位和實踐創新。重慶市綦江中學秉承“問道知新,明理善行”的辦學理念,以“親近真理,砥礪德行,擁有智慧的綦中人”為育人目標,以創新驅動育人實踐,以智慧砥礪德行提升,把立德樹人與“五育”并舉進行融合嘗試,希冀理性地詮釋新時代學校德育的應然生態。
一、智慧德育的教育內涵及時代方位
智慧德育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智慧、發展學生的道德素養為價值訴求,在深諳德育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德育理念、深邃的教育思想、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的育人方法等智慧因子,靈活機智地洞悉德育現象、應對德育事件、把握德育規律、駕馭德育過程,與學生一道共同實現其道德智慧生成和發展的一種德育藝術境界。就其內涵而言,首先,智慧德育是嶄新的德育理念。理念乃教育發展的靈魂,缺乏靈魂的德育必定淪落為蒼白的說教和機械的灌輸,因為任何德育形式的生成和運用都必須以學生的本真生存和全面發展為邏輯起點和價值依歸,而提升道德智慧素養是德育發展的理想境界。其次,智慧德育是機動的德育機制。機制是集結的育人智慧。智慧德育并非傳統知識德育的智能化或科技化下的德育管理升級,而是蘊含著德育理念、方法、內容和目標等在內的育人理念和運作模式。最后,智慧德育是睿智的育人實踐。德育的本質是實踐,任何德育模式只有付諸實踐才能窺見其育人效能。智慧德育注重情景化的德育建構和創造性的育人實踐,且兼顧學生道德智慧的目標預設和動態生成,是德育工作的自由表達和育人自覺。
智慧德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內心的道德律”,實現德育從“知識灌輸”向“智慧生成”的價值轉換和境界重構,此乃新時代德育發展的應然要求和育人取向。當前社會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是多元社會中的道德建設與價值融合,傳統德育權威式的“一家之言”難以有效應對學生成長的思想困惑和時代發展的道德需求。當下德育發展的歷史定位就是要順應時代的價值潮流,尊重學生的道德主體,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引導學生的價值認知,挖掘其道德稟賦、發展其道德審辨、提高其道德判斷、明確其價值抉擇、實現其道德自覺的智慧生成。
二、智慧德育的現實困境及實踐構建
(一)智慧德育的現實困境
傳統德育割裂了其智慧的本源,將學校德育淪為智育的附庸,從而導致其目標錯位、建構窄化、知行脫節和德育撕裂。具體而言,首先,德育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堅持德育優先、樹人為本,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正常順位和育人邏輯。重智輕德、育人格式的傳統固習將學校德育標簽化或功利化,以快餐式的以理服人或機械說教來馴服充滿靈氣的學生,其目的或為學校管理服務,或為教學紀律護航。其次,德育的建構需要教育環節的緊密相扣和時間磨合,急功近利或斷章取義都是傳統德育的死結。以便捷的科技手段替代漫長的道德生成,用知識傳授換取“知情意行”的醞釀過程,導致德育建設的窄化。再次,“生活即教育”,良善的德育培養永遠是鮮活的生活實踐。以抽象的道德灌輸來取代真實的道德體驗,以空洞的理論闡釋來割裂具體的個案提升,脫離生活實踐去熬煮道德雞湯,德智分離地去異化德育的本質要求都是有害的。最后,德育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個體差異。不同學段的學生主體只能施以相匹配的道德內容,“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與他的年齡不相符,就會遭遇到他這個年齡所有的痛苦”。現實德育往往不顧個體差異,以高大上的道德言論去占據德育的制高點,用“打包式”的育人套餐去淹沒或拔高道德自由的個案實現。
(二)智慧德育的實踐構建
理想的德育永遠是無痕的智慧,而德育的本質在于實踐體驗。德育只有經歷了真實的實踐體驗,其智慧的優越性和教育的效能性才能集中彰顯,而創新是德育的實踐升華和智慧凝結。重慶綦江中學以創新驅動育人實踐,以智慧砥礪德行提升,在“五育”并舉下進行了德育探索與本土融合。
1.樹牢智慧理念,匡正德育目標
理念是觀念踐行的理性法則,而智慧是其嬗變的精神內核。實現傳統德育的智慧升級需樹牢智慧理念,而最明智的育人理念乃是立足國家教育目標、滲透本土地域人文、融合時代文化精神、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兼容范式,因為智慧理念的實踐性決定了其育人目標的現實建構和內涵創新,只有根植于學校具體的德育實踐和育人理念,才能有效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整體實現。比如,“問道知新,明理善行”乃重慶綦江中學的辦學理念。“問道”在于樹思想、勇探究、立大德、行大道;“知新”貴在重行動、啟創新、促發展、求多元;“明理”乃明事理、學做人;“善行”即善修德、求大成。其理念的智慧在于“問道”以求真,“知新”以逐善。求真是為“明理”,逐善當需“善行”。為此,我校以“智慧育人”為基,以“問道知新”為核,把“親近真理、砥礪德行、擁有智慧的綦中人”的育人目標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踐行理念和育人理想,進而構筑起我校有梯度、有層級、有重點的智慧德育目標體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因此,智慧德育體系的構架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匡正德育目標,其關鍵詞是“自我”。學校圍繞“自我”,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而確立階段育人重點(分級子目標),從初一到高三依次為“識我、律我、塑我、納我、超我和善我”,繼而培養學生“求真(價值觀教育和思維品格教育)、逐善(文明勞動教育)、創新(求真務實、開拓致知教育)”的德育品質(具體目標),呈現出“有數量重點、有質量累積、有層次梯度、有品質提升”的多元目標體系的智慧樣態(見圖1)。
2.整合智慧內容,優化德育建構
智慧德育的使命在于塑造學生的德性,即知情意行“四位一體”的育人生態,據此我校將德育內容整合為相應的八大模板,即知法明理、文化浸潤、傳統濡染、青春教育、儀式洗禮、修身養性、見賢思齊和實踐體驗,并建構起智慧德育的目標體系、操作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力求其體系生態化、目標梯度化、內容課程化、形式活動化、途徑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管理立體化、評價全面化和保障機制化(智慧九化),使我校的德育踐行能“有的放矢(目標)、有章可循(操作)、有標可依(評價)和有制兜底(保障)”(見圖2 )。
3.創新智慧路徑,豐富德育生活
創新路徑是智慧實踐的生成捷徑,智慧德育范式的創新需將德育路徑輻射化和德育生活豐富化,實現“三全”育人的智慧范式。為此,我校將德育課程教學、智能管理、評價激勵和輔助保障進行立體化融合,再將國家統籌課程、德育知性課程、校本學科課程和班級活動課程進行發散,借助德育課程學分認證、榮譽評選和素養評估(學生自評、班級互評、家長參評、教師合評、學校綜評)等建構起融“社校家班生”一體化的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并設置社區社聯會、學校德工會、年級促管會、班級共管會和學生自管會,如期開展寒暑假大走訪活動以深化家校合作;分級設置家委會以加強育人溝通;家校互邀開放進課堂(家庭)以增進教育互信,形成“學生自管、班級互管、年級促管、學校引管、家長愛管和社區愿管”的路徑機制,再輔以校管制度、校班文化、師干培訓、學科滲透、志愿服務和精準幫扶機制加以保障(如處分細則、每日常規、德育“周培”、心理團輔和學科導師制等),從而讓我校德育“教學有內容、工作有路徑、師生有激情、育人有保障”(見圖3)。
4.遵循智慧量規,駕馭德育過程
最好的教育必定是豐富多彩的適格教育,因為每個學生成長路徑、培育范式和發展方向都具側重點和或然性,不可能千篇一律,這就決定了智慧德育必須遵循育人量規,把握好智慧的度。德育的實踐性決定了德育過程的開放性和繁雜性,駕馭德育過程需運用智慧藝術,注重過程育人。為此,我校將德育活動課程化、主題化、系統化和閉合化,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需要,設置必修和選修課程,發揮師生特長,集結校園智慧,開展“三智大講堂”(即名師大講堂、雛鷹大講堂和省德大講堂)和“三長有約”活動(即校長有約、家長有約和學長有約),并充分調動家校資源去積極參與德育活動主題化設計和系列化驅動,以多維的智慧碰撞去藝術地開啟學校的適格教育,從而形成“設計啟動—組織實施—管理評價—總結成長”的育人閉環,并以德育“活動掠影”《致青春》、主題文集《走遠方》、成長評價《足跡》和“共育天地”《云翥風》等智慧媒介去拓展德育時空,形成“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善格局。
綜上,智慧德育是新時代德育發展的應然范式和自由生態,以教育智慧為驅動,科學把握育人規律,靈活應對德育個案,藝術駕馭德育過程乃智慧德育優化構建和實踐創新的必然路徑。
[參考文獻]
[1] [德]亞瑟·叔本華.人生的智慧[M].余荃,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2] [德]伊曼努爾·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16.
[3]盛建評,劉戈,劉燕.大概念教學的理性表達及本土構建——以重慶市綦江中學“問題式大課堂”教學為例[J].今日教育,2023(02).
[4]王晶梅,高丹.從知識到智慧:道德教育的“破”與“立”[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03).
[5]薛軍.從智慧德育中培育德育智慧[J].教育視界,2020(10).
盛建評 彭善毅 楊必可? ?重慶市綦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