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海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 海東 810700)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過程中占據關鍵的基礎性地位,會為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直觀影響,是農村地區社會穩定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必經之路。
當前,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地方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需要保持高度的關注與重視,以實現農村地區現代化建設為導向,以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業經濟實現嶄新發展與改革,以幫助農村地區居民提升生活水平為抓手,拉動農村地區內需以及提升消費水平[1]。
進入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以來,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相同的背景與需求,需要相應地予以體現,以便借力于區域經濟發展,為農村地區在整體層面取得嶄新發展的過程賦能。
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原因有4 點。
一是國內整體呈現出不平衡的區域發展狀況,階梯式發展趨勢較為突出。二是城市地區虹吸效應為農村地區帶來較為嚴重的“空心化”問題。三是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普遍較為傳統,并未形成完整性表現良好的農業產業鏈,以至于農業生產相關的先進科學技術難以得到深入普及,相對偏低的產業附加值難以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過程提供支持。四是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差異十分顯著。基于此,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于堅持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地區,為農村地區發展健全相關機制,優化政策制度環境,以便早日實現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2]。
進入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以來,“三農”工作仍屬于我黨重點工作內容之一,是進一步鞏固鄉村振興戰略既有落實成果的必經之路。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應持續深入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的嶄新發展,以便實現農業生產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完善,進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當前,農村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地方政府需要重視和跟進。要圍繞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和諧為基本原則,區域經濟發展應與生態宜居農村社會環境塑造相統一。農村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應始終以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為前提[3]。
進入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以來,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備了不同以往的現實性價值,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和持續跟進,以便在后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實現。
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可以借助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進而促進城鄉地區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為農業生產效果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提供基礎信息條件,進而推動農業生產的運營模式與管理模式創新發展,取得嶄新的優化成果。不僅如此,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可以引入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為農村地區的對外聯系發展創造諸多便利,進而為農村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諸多機遇。
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為農村地區發展引入更加充足的資金,帶動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升級換代,最終盤活農村地區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此外,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優質人才,助力農村地區發展,形成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的良好局面[4]。
進入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之后,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經濟呈現出更加高效、協調的發展趨勢,進而助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在此過程中,國內很多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以及農村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進步發展差距處于持續縮小的狀態。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根本問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各種幫扶政策的實際落實提供了諸多便利,帶動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的資源配置得到進一步優化,進而為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5]。
除去平衡城鄉地區之間實際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助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之外,在當前的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嶄新發展還可以為農村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和升級換代創造有利條件。具體而言,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為各種新型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落實于農村地區創造機會,進而為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創造技術性的有利條件。農村地區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契機,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為各種落后產能的更新換代鋪平道路[6]。
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剖析與確認,以便基于當地情況采取可行的調整和優化措施,有的放矢地采取針對性策略。
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具體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始終圍繞農業產業化這一關鍵發展目標,確保農業產業化可以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支撐性作用。地方政府應針對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采取一定的優化措施,完善產業結構的體系建設,助推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實現現代化與規?;F陂g還應調動各種生產要素,使其高效有序流動,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7]。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重點支持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將其作為產業鏈的發展核心,借助信息化轉型建設為其賦能,探索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村地區產業化模式,全流程管理、控制其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內眾多企業同步取得嶄新發展,實現以點帶面的積極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探索農產品深加工,以便針對既有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確保農產品具備較為理想的附加值,提升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助推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關注多方面內容,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的實踐鋪平道路。地方政府可以對各種科學技術成果保持跟進,借助引入與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改變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從資金供給著手,確??茖W技術成果可以順暢引入與應用,避免資金支持不足帶來的不良影響。持續投入科學技術資源,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取得嶄新的發展,具體可以圍繞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借助科學技術革新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農業生產效率[8]。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新型特色農業,通過完善相關利益鏈的形式為新型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引入與應用需要與之匹配的高質量人力資源,地方政府應提高當地的人力資源待遇,吸引應屆生返鄉就業創業,為高新技術成果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為立足于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地方政府應從當前生產要素的流動狀況出發,深入透徹地分析與確認,以便結合當地實際狀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生產要素流動的必要機制,提供機制性的有力支持,借助農村地區生產要素流動改善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始終圍繞農業發展,確保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基本符合預期。
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較差的地區,地方政府可以發揮城市地區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獲得嶄新的經濟發展成果,加大投入力度,發揮農業在資源供給方面的顯著優勢,為提升農業生產的規?;c機械化水平創造條件。同時,地方政府應確保城鄉地區之間的生產要素流動方式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以鼓勵生產要素流動為主要手段[9]。
在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需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這一根本內容,以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深入分析既有的相關政策體系,結合當地狀況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予以完善和健全,針對強農惠農的政策框架進行優化和適配。持續加大對當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針對既有的專項資金管理進行完善,為財政資金發揮積極作用提供管理性的支持與幫助。分析既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以便為后續的優化實踐提供理論性指導。健全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產業經營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10]。
在互聯網時代,電商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得到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因而需要基于農村地區電商發展需求,推動農產品形成相應的品牌,借助農產品品牌的建設運維過程助推電商發展[11-12]。在此過程中,農村地區電商發展需要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物流基礎設施以提供充足的支撐。地方政府應切實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制定并出臺相關的地方性政策,加大對相關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形成更加優質的物流服務體系。幫助農業生產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品牌意識,鼓勵從業人員以農產品質量為抓手建設運維新型農產品品牌[13]。
進入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后,助推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地方政府需要重視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鼓勵農業生產從業人員增強自我發展意識,定期為農業生產從業人員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化新型農業知識能力培訓,為其提升提供機會。另一方面,應從就業待遇出發,改善農村地區的就業環境,積極引入更多的優質人才,擴充農村地區的人才隊伍[14]。
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于“三農”及其發展高度重視。在此情況下,助推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備了嶄新的價值和意義,地方政府需要保持跟進,以便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予以實現。具體而言,地方政府需深入認識和把握區域經濟發展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產生的諸多變化。一方面,要認識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的背景,另一方面,要把握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地方政府應了解推動區域經濟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價值,例如可以進一步平衡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確保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地方政府應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帶動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引入與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改變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確保農村地區的生產要素流動可以得到機制性支持,進一步探索農村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基于農村地區電商發展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建設運維,立足于專業性人才隊伍建設,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科學合理地助推區域經濟在新時期農村發展階段實現不同于以往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