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靜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景洪 666100)
2013 年,我國正式提出了建設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倡議,即 “一帶一路” 。該倡議的提出,不僅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溝通和聯系,也促進了世界范圍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該倡議下,我國需要培養出既有英語語言能力又有技術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以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流,促進各國的經濟融合與文化融合。職業院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之一,為國家、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職業院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培養語言能力、文化實力、技術能力兼具的人才。在 “一帶一路” 倡議下,如何更好地結合時代發展需求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是廣大職業院校應思考與探究的課題。
“一帶一路” 倡議是促進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通道,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尤其是具備國際視野的英語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傳統英語教學注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常會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為主。 “一帶一路” 則以各國的貿易和交流合作為主,因此英語教學需要突出英語的商務性特點,即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運用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注重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一帶一路” 覆蓋多個國家,各國之間文化傳統不同,人民價值觀念存在差異,這對于職業院校英語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高職院校不僅要傳授學生英語技能與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認知我國文化的魅力,并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為己任,發揮 “一帶一路” 的文化傳播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與傳統,爭當 “文化交流大使” ,促進中外和諧友好發展。職業院校應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理念,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高質量人才做出積極的探索。
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對培養優質人才、推動教育交流具有積極作用。在 “一帶一路” 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在其他國家開展商業交流,企業對英語能力和商務能力兼具的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一帶一路” 為我國提供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流機會,更提供了教育往來,對此,職業院校應積探索教學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職業院校改革的深化,國際化會成為其改革的必然趨勢,院校一方面需引進大量其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也需與其他國家的學校交換育人或聯合育人,共同培養優質人才。此外,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是為了滿足 “一帶一路” 倡議對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滲透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知識,熟悉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讓學生勝任 “一帶一路” 倡議下的各種工作,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優越的就業機會。
“一帶一路” 背景下,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將培養實用性、綜合性、文化性的人才作為主要目標。為了培養實用性人才,各大院校需要將英語教學融入不同學科專業知識中,以滿足學生未來職業中英語溝通的需要。傳統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采取學分制的方式,學生只有大一的第一學期能夠接觸到英語的相關知識,通常一周只有一到兩節課,學生在完成學分后就可以放下對英語的學習。教學過程中也只是著重提高學生的讀、寫、譯等能力,實際溝通交流涉及少,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各職業院校應當摒棄傳統的以書面表達為主的教學,轉向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滿足 “一帶一路” 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關注國際事務,利用日常事件練習口語表達,提升其口語能力。 “一帶一路” 是由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共同營造的,開展跨文化教育已成為職業院校的必然趨勢。學生需要學習各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擁有包容和尊重的心態,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時表現出友善、真誠、熱情的態度。
“一帶一路” 背景下,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方向為培養實用型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調整教學目標,使之與人才培養的目標保持一致,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需促使學生對英語的結構性、實用性和認知性有更深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以講解英語單詞為例,傳統單詞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單詞詞義和用法,能看懂單詞在文中的含義,推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在講解單詞時需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帶領學生了解單詞在實際交流過程中的運用。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詞匯教學,更多地講解商務英語用詞、日常交際用詞、英語地道詞匯語法等,力求讓學生在日常交流中能流利和地道地進行英語交流。
“一帶一路” 背景下,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應秉承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實用人才的目標,教師采用更合理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感。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教師則是以輔助者、協調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學習英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索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例如在講解閱讀材料時,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為學生分配相應的閱讀任務,如劃分文章結構、用英語復述主人公的經歷、講解主要詞匯的用法等。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互聯網資源查詢的方式提前預習,后續課堂中請學生講解,以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教師還可借助科技手段授課,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講解語法知識時,利用微課形式將語法的大致結構和重難點制作成10 分鐘以內的視頻于課前播放,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大致脈絡和邏輯結構,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激發課堂的活力,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更好地適應 “一帶一路” 倡議的發展,職業院校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指引學生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傳統的英語教學考核通常會采取期末考核或階段考核的形式。這種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只能從成績的角度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等狀況。這種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評價結果具有片面性,對教師評價的公平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教師應增加過程性評價,采用多元、靈活的評價方式,增加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形式,這樣更符合現階段人才培養和評價的需求,有助于完善學校的評價機制。
“一帶一路” 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職業院校在制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應當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形勢的發展。為了提高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用性和應用性,教師需要在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更有職業性特征等內容,例如講解商務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等內容,增強學生的職業英語技能,推動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學內容應做趣味性調整,如在課堂中設置文化課程、演講課程、辯論課程等,提高學生的英語課外擴展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還是服務于市場和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因此學校與企業接軌開展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帶一路” 背景下,我國企業紛紛 “走出去” ,國外的許多企業也 “走進來” ,這一變化意味著就業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增加,而傳統教育下 “啞巴英語” 的問題亟待解決。部分企業期待員工能在全英文環境下熟練工作,還有其他企業關注員工能否用英語進行基礎的日常溝通以及熟練的書面溝通,這就給學校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可以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企業,充分體會英語環境下的工作要求,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和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學校也可邀請知名企業中的相關專家到學校進行演講和講座,為學生提供關于學習英語的方向性指導。學校與這些專家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和相關制度,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人才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在職業院校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素養的提升也是一個重點。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設定更明確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對知識進行綜合性整合,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教師需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 “一帶一路” 沿線的經濟帶和地區為依據,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教師還需要通過繼續教育和培訓來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和專業技能,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熟練運用新教學方法,滿足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師應當樹立一體化的理念,具備全局的教育視野,與國內外其他學院的教師共同組建更為專業的教學團隊,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教育挑戰。
職業院校需要正視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政策以及市場的需求及時明確改革方向,根據國家發展和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優質人才。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改革工作時,學校需要不斷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互動式教學,合理進行教學評價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滿足 “一帶一路” 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推動我國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