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風 編輯:青禾

把自己的醫保卡“借”給親戚朋友看病買藥很平常?大錯特錯,你很可能正處在“違法”的邊緣……
我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國家增進民生福祉的重大福利。憑借小小一張醫保卡,我們便可快捷享受門診、住院、醫療救助等醫保待遇。不過,醫保卡的使用也并非“百無禁忌”。
近日,我國首部《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發布,對醫保部門、定點醫療機構、參保人員的權責關系做了細分,并首次明確了參保人員義務,加大了對“醫保卡外借”等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條例規定,醫保基金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參保人員以騙保為目的,將醫保憑證交由他人冒名使用,或者重復享受醫保待遇等,將暫停其醫療費用聯網結算3~12個月,并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
除了涉嫌違規受罰,出借醫保卡對商業保險的核保和理賠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目前因外借醫保卡而遭受實際法律懲罰的案例不多,但由這一問題引發的拒保和拒賠卻時有發生。
這是因為,醫保卡實行的是“一人一卡”的實名制度,只要使用醫保卡就醫或者買藥,醫保系統就會生成相應的記錄。而無論是否“外借”,系統顯示的都是持卡者本人的信息。也就是說,即便是真的外借給他人使用,醫保卡顯示的相關記錄也不能體現持卡人的“清白”,保險公司一般會將所有記錄視作持卡人本人病史。
具體而言,外借醫保卡記錄對核保產生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是常見病記錄,如感冒、發燒、咳嗽、擦傷等。如果醫保卡被借給別人產生的是這類就醫或購藥記錄,一般不會對投保核保產生大的影響。
二是某些非常見疾病記錄,如乙肝、甲狀腺結節等。在產生此類外借就醫記錄的情況下,如果投保者想要更安心地投保,可提交自己近兩年的體檢報告,或者直接進行一次體檢,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是健康體,一般也可以正常投保。
三是慢性疾病記錄,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在產生此類外借就醫或購藥記錄的情況下,投保人在核保過程中就可能面臨較大的拒保風險。這是因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般可以通過服藥有效控制,即使投保人提交的體檢報告、檢查報告顯示指標正常,保險公司也無法完全判斷投保人是否真的沒有此類慢性病,拒保的概率就會大幅上升。即使投保人愿意向保險公司詳細說明醫保卡外借的情況以及設法提供相關證明,保險公司也可能因道德風險考慮而對投保人的誠信產生一定的質疑,繼而影響最終核保結果。
綜合而言,保險公司在核保及理賠審查中一般都遵循“認卡不認人”的原則,如果出現影響核保或理賠記錄的爭議,被保險人就必須承擔舉證的責任,以澄清事實,糾正錯誤。如果被保險人無法提供有力舉證,保險公司完全可將醫保卡記錄視同被保險人行為,因此產生的后果和責任均由被保險人自行承擔,被保險人的借卡行為一般也不可能獲得法律和監管的支持。說到底,醫保卡的管理并不是一件隨便的小事。所以,為了自身利益,千萬不要外借自己的醫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