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
臨沭縣人民醫院兒科,山東臨沂 276400
小兒呼吸內科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部分感染 性疾病診療的重要場所,由于收治對象較為特殊,對醫務人員診療技術提出更高要求[1]。臨床帶教是醫學生實現角色轉變的重要途徑,對于臨床專業學生而言,能夠從學校學生實現臨床醫生的角色轉變該環節的影響至關重要。臨床帶教質量直接關系到實習生日后工作能力、水平,由于小兒呼吸內科實踐操作較多,其教學重點應關注理論、實踐的同步進步,促進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全面提升,繼而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工作[2]。傳統教學模式單一,缺乏標準化、流程化的教學路徑,教學過程中可能導致資源浪費,教學效率有待提升[3]。臨床路徑教學法是基于教學目的、學生實際情況,構建一套完善、精簡的教學方案,按路徑教學最大化發揮教學價值,獲得理想的教學成果[4]。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臨沭縣人民醫院兒科50 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應用臨床路徑教學法,探討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小兒呼吸內科的50 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均為25名。對照組中男10 名,女15 名;年齡21~24 歲,平均(21.11±0.46)歲。觀察組中男11 名,女14 名;年齡20~24 歲,平均(21.08±0.35)歲。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為臨床專業本科生;完成基礎教學內容,在小兒呼吸內科實習;基礎成績均合格。排除標準:中途退出研究實習生;有其他研究任務實習生;實習時間不滿1 個月實習生不予納入。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教學模式,以小兒呼吸內科特點、常見病、基礎和高級診療操作等內容循序漸進展開教學。總帶教教師負責實習生的入科教育工作,完成后分配帶教教師,按照大綱內容完成學習,前期主要針對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理論知識教育,以帶教教師講授、學生記錄、學習、考核的常規方式進行,后期重點參與臨床工作,帶教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典型病例的臨床工作,指出其中要點并在課后考核。
1.3.2 觀察組 應用臨床路徑教學法,入科教育仍由總帶教教師落實,構建教學路徑并按照路徑完成臨床帶教。①帶教教師選擇。總帶教教師選擇本院小兒呼吸內科臨床經驗豐富、知識儲備充足、科研成果和表達能力較強的高職稱醫師作為各個小組的帶教教師。總帶教教師針對臨床路徑教學法的特點、落實方法、注意事項等對各個臨床帶教教師進行培訓,確保其通過路徑教學法考核才可參與研究。②大綱設計。帶教教師根據小兒呼吸內科臨床帶教大綱,結合實習生實際情況、本院實際特點重新優化大綱,通過大綱本地化保證教學內容和本院實際情況、實習生學習需求相吻合。以優化后的大綱為依據,時間為縱軸、操作為橫軸,制定教學計劃,明確每個時間、步驟的教學目標,篩選典型案例適當引入課堂教學中應用。③臨床路徑帶教。將臨床帶教過程劃分不同階段,前期為教學1 周內、中期為帶教2~8 周、后期為8 周后直至帶教結束。前期,帶教教師帶領實習生舒適小兒呼吸內科病區環境,簡單介紹各個診療室、器械、工具的職能和作用,發放教學手冊、安全防護注意事項,為后續帶教工作的順利展開打下基礎。與此同時,前期需要培養實習生的臨床思維,結合問題導向教學引導實習生主動思考、探究小兒呼吸內科診療工作中的常見問題[5]。中期引入典型案例,每節課設置不同的主題,結合多媒體等方式教會實習生掌握常見病診斷和治療技術。將各項操作錄制成視頻,便于實習生課后復習、加深影響。定期創設環境開展情景模擬式教學,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為若干小組,按照教學的主題鼓勵其分別扮演醫生、護士、患兒、家長,分小組展示操作,輪流演示,其余實習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此過程中教師總結共性、個性問題,在課后點評并糾正不合理的操作與行為。后期在征得患兒及其家屬的同意后,帶教教師帶領實習生到病房內觀察學習,可允許其進行簡單的操作,幫助實習生明確自身需要加強之處,及時給予專業的解答。最后,在帶教結束前1 周開始,回顧整個學習流程,對要點、重點、難點進行深化,為后續實際工作做準備[6]。④質量改進。總帶教教師定期檢查教學成果,發現教學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帶教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案,循環提升教學質量。
①帶教結束后對兩組實習生進行考核,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兩方面,前者以試卷形式考察,全部實習生考察題目相同,以筆試結果評價;后者抽題模擬操作,總帶教教師設計難度平衡的題目。理論、實踐分別以60、40 分為滿分,比較兩方面和總分差異。
②自制綜合能力評估量表,帶教教師根據實習生帶教結束后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幾方面情況進行評價,各方面滿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實習生對應方面能力越強。
③由總帶教教師對兩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從4 個維度評價,分別為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成果、責任感,各方面滿分設置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對應方面教學質量越理想。
使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描述,組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成績、實踐成績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 值P 值理論55.08±2.11 58.16±1.05 6.534<0.001實踐30.84±2.78 35.20±3.13 5.207<0.001總分85.92±5.10 93.36±3.75 5.877<0.001
帶教結束后,觀察組實習生各項綜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 值P 值發現問題能力83.05±4.06 91.48±3.97 7.423<0.001解決問題能力90.03±4.12 95.84±2.87 5.786<0.001自主學習能力89.06±3.89 95.77±2.34 7.391<0.001醫患溝通能力85.13±4.55 92.40±3.18 6.548<0.001臨床思維能力83.19±4.27 90.25±3.39 6.475<0.001
帶教結束后,觀察組各方面教學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生教學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實習生教學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 值P 值教學內容91.92±3.65 96.45±2.05 5.411<0.001教學形式90.15±1.64 94.38±2.07 8.009<0.001教學成果90.07±3.95 95.42±1.19 6.484<0.001責任感90.36±3.28 95.45±2.76 5.937<0.001
小兒呼吸內科是臨床重要科室同時也是較為特殊的科室,承擔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部疾病、哮喘等常見病的診療工作[7]。由于兒童年齡小、機體發育不完全、認知有限,患兒心理狀態通常較差,面對各項診療操作時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和行為,且稍有不慎可能影響患兒安全性。《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兒童衛生保健需要不斷提高質量,便于滿足兒童健康衛生需求,小兒呼吸內科則是貫徹該要求的關鍵場所[8]。
既往相關研究表明,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途徑除了對已經入職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還可通過臨床帶教實現,這一步驟屬基礎環節[9]。對于醫學生而言,臨床帶教是其角色過渡、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學質量直接關乎其工作水準,若能夠通過高質量、科學的臨床教學提升其各項功能,可為后續其實際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傳統臨床教學主要通過帶教教師示范、實習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展開,難以滿足日益提升臨床教學需求和患兒實際診療服務需要,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帶教模式[10]。
臨床路徑教學將臨床路徑的理念與實際臨床教學相結合,通過分析、評估、整合形成一個周密的教學計劃,提高了教學活動的程序性、系統性,保證各項教學內容、操作有序開展[11]。臨床路徑以時間為縱向發展趨勢,根據不同時間循序漸進深化教學知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缺陷,引入多種教學形式,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教學方案新穎。古方偉[12]研究中應用臨床路徑教學法顯著提升了臨床專業實習生教學滿意度和各項成績,表明了該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本研究選拔一批具備豐富經驗、充足知識儲備的醫師落實臨床路徑教學法,應用于小兒呼吸內科臨床教學后,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考核成績、綜合能力均有所提升(P<0.05),相較于傳統教學法體現出了明顯優勢。究其原因:臨床路徑教學法將教學重點分階段制定,前期主要培養基礎能力并熟悉環境,中期重點分模塊、分主題進行深入教學,兼顧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掌握,后期則深入臨床加深理解,回顧內容強化記憶[13]。該教學模式各階段目標、計劃與實習生學習需求相符,能夠促進其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效結合,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實習生解決問題、臨床思維等各項綜合能力,繼而更好地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做好準備[14]。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帶教結束后,觀察組各方面教學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路徑教學法由總帶教教師分配教學任務并注重持續監督、考察和管理,不斷發現教學方案中的不合理之處,持續改進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教學方案能夠真正滿足實習生學習需求,繼而提升小兒呼吸內科教學質量、診療服務質量[15]。
綜上所述,小兒呼吸內科臨床帶教中應用臨床路徑教學法效果優越,該方式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有助于提升實習生綜合能力,促進理論、實踐的融合,教學認可度較高,是一種較為可行、值得參考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