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師附中江寧分校

基于課程改革興起的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優化課堂教學的各種要素,建構和諧的小學語文課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義務教育“雙減”政策給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建構新形勢下的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應該更加注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加注重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語文學習關鍵能力。
基于“雙減”政策新要求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要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回歸語文學習的本真,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基礎性、實踐性。小學語文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小學生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會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語文學習的習慣會影響學生一生的學習。“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重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幫助小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
語文教師“雙減”背景下建構生態課堂,是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提質增效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需要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就是最重要的學習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主張教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師要高度重視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學校教育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增長,而是在增長知識的過程中養成終身需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深刻理解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內涵,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是一種適合學生個體且學習效果比較好的學習行為傾向;良好的小學語文學習習慣是指小學生個體或者小學生集體形成的符合語文學科特點、能夠提升小學語文學習效率的一系列穩定的學習行為,具有明顯的個體或者集體傾向性。習慣性行為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養成過程具有重復性、持續性等特征。習慣的表征主要有形成時間比較長,形成過程需要反復訓練,形成以后具有相對穩定性,行為上有相對穩定的序列性。良好的小學語文學習習慣有利于小學生提高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能力,能夠提升小學語文學習質量與效率,也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等的提高。
建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需要踐行“綠色、環保、健康、共享”的高質量發展理念,無論是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都要關注教與學的和諧,無論是生態課堂建設中的教師教學設計、學生學案設計都要圍繞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做到既要服務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需求,又要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欲望,更要與小學生一起承受語文學習遇到的挫折,共享語文學習的喜悅,關注小學生語文方面的個性化發展。要建設生態優良的語文課堂就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師語文教學與學生語文學習之間建立生態平衡,要抓住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這個鏈接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設計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學習情境,組織小學生開展各種語文學習活動,讓小學生在閱讀優美的文本、欣賞優美的語言、創作優秀的作品中感受母語的魅力,實現教師語文教學改進與學生語文學習改善的有機統一。以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為例。教師通過收錄小學語文教材的多篇七言絕句、五言絕句的古詩教學,反復培養小學生古詩學習的良好習慣,引導小學生養成古詩學習抓住“形、意、情”的習慣,引導小學生學習古詩必須做到“熟讀成誦”,感悟古詩的韻律美;引導小學生抓住關鍵字詞,深度理解字詞句的意義,理解詩人的表達手法,想象詩人描寫的情境畫面,理解詩人的處境與情感。這些習慣的養成,會給學生閱讀其他古詩帶來極大的幫助,可以為學生詩歌的終身學習、欣賞優美的古詩打好堅實的基礎。
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落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減輕學生課外輔導負擔”,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雙減”與“提質”是對立統一的,既要“雙減”,給學生健康成長松綁,給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提供時空,發展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基本素質,學生的素質發展是民族振興的根基;又要“提質”,就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文化知識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高質量的追求,學生的文化知識是一生幸福的根基。這種對立與統一的轉化,其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只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提升,“雙減”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減少家長對“雙減”的焦慮,回應社會對“雙減”的關切,才能把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辦好。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更是基礎的基礎。“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人們再次把關注的焦點投向語文,尤其是投向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中應運而生的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求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改革進入深水區,要求教師探索新時代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放在新時代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的中心。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形成,主要表現為優秀的語文學習品質,如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投入等,而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是需要較高的學習能力來支撐,因此,教師在構建新形勢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發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關鍵能力,以減輕學生語文學習負擔,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語文教師要正確地處理好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與學生語文學習關鍵能力提高之間的關系,不能認為能力提升是習慣養成的水到渠成,而是要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培養能力,把習慣養成與能力提升看成統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融入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建構過程之中。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最重要的表征是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即真正用心投入、用腦思考,這正是提升語文學科學習能力需要的品質。
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構建應該著力探索怎樣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才能夠滿足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升的需求,把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吸引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上來,在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中引導小學生提高語言文字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引導小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教學的設計與組織不能只從自身教學方便的角度出發,而要心中裝著學生,基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是否滿足學生的需要。小學生由于認識問題能力所限,還不能夠意識到語文學習能力對自己未來發展有多么的重要,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因此“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要明確樹立培養學生語文學科學習關鍵能力的教學思想。如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建立閱讀習慣與理解能力之間的平衡。教師要做到引導學生閱讀獲取信息、閱讀思考問題同步,閱讀與理解同步,養成閱讀過程中標注自己的理解、感悟的習慣,依據不同年級段開展不同要求的讀后續寫,深化學生對閱讀作品表達手法的理解與運用,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對于長課文教學,教師結合單元語文教學資源,聚焦學生學習的關鍵能力,突出解決重點問題,設計閱讀理解問題導學案,助力學生提升長課文閱讀理解能力。生態課堂中組織學生小組學習活動,要注重引導學生長文短學,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要求學習小組聚焦主人翁及其活動,從中理解表現手法和表達思想。引導學生長課文閱讀理解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要圍繞賣火柴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與課文中事件的核心思想設計小組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重點、突出學習的重點,逐步讓學生明確長課文閱讀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探究對象,掌握長課文學習方法要領,提升長課文閱讀理解能力。
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不僅要求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關鍵能力,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一種現象是老師們很棘手的,就是部分小學生學習十分用功,按照老師的要求勤勤懇懇地完成了各項學習任務,學習習慣也比較好,如字跡工整、做題步驟嚴謹等,但是語文檢測時考試成績卻不如人意,甚至還不如平時調皮搗蛋的那些學生,究其內在原因,看上去用功,實際上注意力、思考力不夠,總是想著依靠課后的輔導和反復練習來鞏固,大量的時間都耗費在閉目背誦和埋頭題海上,長期下去,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全面素質得不到發展。有的學生在“雙減”政策落實之前,一放學就到校外培訓機構做作業,培訓機構的老師輔導這些學生完成學校的作業,相比較那些回家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參加校外輔導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很難得到提升,考試成績也不如人意。實際上,這些勤勤懇懇的、去培訓機構的學生上課效率并不高,探究、思考的能力提升不夠。因此,小學語文生態課堂落實“雙減”政策需要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統一到小學生語文學科關鍵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做到探究、思考、問題解決一致性,以引導學生提升語文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內在要求。但不同時代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要求不一樣,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所有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只有作用到學生身上才會發揮作用。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雙減”政策落地于小學語文課堂,要的是質量與效率,而質量與效率的提高需要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建立良好的課堂生態,把課堂教學的過程打造成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建設成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和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過程,要優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情境設計、學生探究問題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與學生求知、進取、成長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優化組合,要摒棄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改作業、學生做作業;教師講解知識、學生死記硬背等做法。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探索問題。教師要專注于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注重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生態平衡,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工具,情境問題是學生思辨的導火索,小組合作探究是學生思維的平臺,把知識獲得的主動權、思維訓練的主動權讓給學生,為學生主動學習營造綠色環境,讓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真正得到發揮,而不是僅僅改變教學方法那么簡單。教師要深入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基于學生的視角看看他們是否產生了學習的疑惑、是否提出了具有自己觀點的主張、是否主動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雙減”背景下教師建設小學語文生態課堂一定要關注自己的教學設計、活動組織是否存在學生“被學習”的現象,要精心探索落實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方法與路徑,打通學生學習主動性、良好習慣性以及關鍵能力提升之間鏈接的通道,體現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真諦。
面對立德樹人的新時代,面對“雙減”政策的新要求,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建設應該圍繞“提質增效”改進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素養發展的主動性,調動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語文學科關鍵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控、自覺、自律的學習意識。為此,教師要轉換語文生態課堂建構的角色,發揮自己在語文生態課堂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向導作用,要在課堂深入學習活動之中,為學生提供方法指導、思路引領,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輕負高質”。
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教師服務學生語文學習的角色扮演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課堂教學情境問題設計,讓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有所提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訓練與提升之間的動態平衡是新時代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教學要點,教師要抓住這個要點轉換自己的角色,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效率。二是精心設計學生課堂作業。作業設計要依據學生生態課堂的學習情況,提高針對性,要做到學習目標、學習過程、結果反饋、學習評價一致性,要避免傳統語文作業量大、高耗、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出現;作業的質與量要符合“雙減”與生態課堂建設的要求;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科學習關鍵能力的同時,保護好語文學科教育的“生態環境”,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提供健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