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新冠疫情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深遠變化,呈現出四大新趨勢,包括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實踐、產業政策替代“華盛頓共識”、全球供應鏈重構以及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新趨勢一:發達國家財政赤字貨幣化廣泛實踐。面對歷史罕見的疫情危機,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采用貨幣超寬松與財政大擴張協同的現代貨幣理論政策,主要體現在:1.平衡預算理念打破,相較于以往,政府杠桿率、赤字率,債務利息支付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成為衡量財政是否穩健的更重要指標。2.央行持有政府債務顯著攀升,財政赤字貨幣化大規模實施。截至2021年底,美聯儲持有美國國債份額達到24%,2019年這一比例僅13%,歐日的比重也大幅上升。3.貨幣政策框架改變,短期內通脹為增長讓路。美聯儲2020年推出平均通脹目標制,對通脹容忍度上升,更關注就業和增長目標。面對通脹大幅攀升,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入快速加息周期。
新趨勢二:產業政策替代“華盛頓共識”。上世紀90年代以來,“華盛頓共識”一度成為美國維系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支撐,其主張“大市場小政府”“私有化”“貿易與金融自由化”理念,明確反對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然而,“華盛頓共識”的局限性不斷顯現。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事件暴露了產業鏈、供應鏈對外過度依賴的風險。因此,美國政府反思“華盛頓共識”的負面作用,轉而推動更多產業政策的制定實施,增加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近年來,美國推出了基建法案、芯片法案、通脹法案等,皆可看作“華盛頓共識”轉向后的產物。
新趨勢三:全球供應鏈重構。隨著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全球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區域化、逆全球化特征,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加快供應鏈“去中國化”。據USITC數據計算,美國自華商品進口占比從2017年21.6%快速下降到2022年的16.3%,份額由東盟、加拿大和歐盟填補。2023年上半年,美國自華商品進口份額進一步降至13.3%,成為美國進口的第四大來源地。
受此影響,外商對華投資顯著下滑。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202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僅為272.54億美元,同比降幅超過80%。按照商務部數據,1月-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同比下跌9.8%。除美國加息、人民幣貶值等短期因素,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等中長期因素影響了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信心。
新趨勢四: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主要增長點。疫情暴發后,數字經濟的對沖器和穩定器作用受到各國關注。歐盟、德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等紛紛制定發布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戰略。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主要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同比增長7.6%,高于GDP增速5.4個百分點。其中,2016年-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高達14.2%。
隨著數字化轉型進入規模擴張和深度應用階段,其應用領域由生產研發向供應鏈協同、綠色低碳方向延伸。
南京農業大學 田曦 王學君
“收之桑榆,失之東隅:區域貿易協定下的進口逃稅”
《世界經濟》2023年第10期
本文基于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的CEPA協議,考察了區域貿易協定對進口逃稅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區域貿易協定可有效降低成員間虛假貿易行為,但漸進式開放的制度安排,存在加強區域經貿合作的政策初衷被弱化的可能。
具體地,進口關稅與貿易統計差異的正向關系依然存在,但CEPA關稅安排通過減少貿易量而非產品價值虛報,顯著抑制了雙方貿易統計差異;相近產品同步免稅對統計差異的抑制作用大于分步免稅;實施困難的原產地規則更能降低貿易統計差異,但這也可能是第三方從香港轉口貿易中漁利的結果。
本研究為評估區域貿易自由化對逃稅行為的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對積極構建有效的區域貿易協定提供了啟示。
(11月6日-11月17日)
1? ?詳解萬億特別國債
2? ?如何看增發1萬億元國債?
3? ?美債狂奔:押注美元降息盛宴
4? ?藍佛安任財長
5?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升格定調
6? ?國家數據局掛牌
7? ?托底A股
8? ?美聯儲短期難以轉向寬松
9? ?后疫情時代的“療愈”消費
10 極兔激進上市之路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