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丹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贝笞匀?、大社會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幼兒在與周邊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能夠陶冶情操,涵養美感。陳鶴琴先生強調學習中國的優秀藝術,用符合中國兒童實際生活的故事和教具進行美育,促使兒童熱愛藝術,產生愛國的情感。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圍繞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三個教育的基本問題展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結合幼兒興趣,筆者引導幼兒從豐子愷先生的畫作《買車票》入手,品味畫作中的質樸生活,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從一段“票”的旅行開啟“豐”味生活,使幼兒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生活經驗。幼兒在與豐子愷“對話”的同時,能夠發現生活之美,彰顯藝術個性,萌發藝術靈感,激發藝術潛能。
一、徜徉“豐”味生活,涵養藝術童心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指培養幼兒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將美學理論應用在教育中,啟發幼兒美的興趣的教育活動。美育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他將其界定為人性的解放與發展。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的學習應是由簡到難、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的過程,兒童對各種知識的理解建立在他們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師應關注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從兒童的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機,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各類教學活動。
在豐子愷先生的筆下,一片片落英,都蘊含著人間的情味,寥寥數筆,卻意境深遠。豐子愷先生的作品充滿靈氣,他將生活的童趣和詩意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深深地植根于藝術教育的實踐,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他的漫畫與幼兒的生活有頗多相似之處,能夠引起幼兒的共鳴,讓幼兒在“豐”味作品中感受生活之美,體驗生活之趣。
(一)初遇“豐”味生活
一天,晨晨帶來一張票,告訴大家,這是假期他去公園玩的門票,他的話引起了幼兒的討論。軒軒說:“我和媽媽去惠山古鎮坐纜車也要買票?!便邈逭f:“在公園里劃船要買票。”美嘉說:“坐地鐵也要買票?!彬U騏說:“去很遠的地方坐飛機也要買票?!?/p>
一張生活中常見的票引起了幼兒的興趣,觀察細致的寧寧發現,豐子愷爺爺有一幅畫作叫《買車票》。圖畫里,一個人手里拿著旗幟,旁邊兩個人蹲在窗口前。幼兒發揮想象力,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講述著自身對《買車票》畫作的理解。沐沐說:“拿著旗的是列車長,告訴大家快上車吧!”琳琳說:“窗戶后面的是售票員?!标魂徽f:“小椅子是讓乘客坐著休息的,這樣就不累了?!?/p>
(二)走進“豐”味生活
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要呵護幼兒的童心,支持幼兒的生長。教師可以通過藝術美育豐富幼兒的生活,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發現幼兒對豐子愷先生畫作具有濃厚的興趣后,筆者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一起引導幼兒搜集豐子愷先生的簡介與畫作。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幼兒了解到,豐子愷先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漫畫家,他畫了許多漫畫。幼兒和同伴一起欣賞豐子愷的作品,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畫及自己的發現。軒軒說:“我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在騎扇子。”明明說:“有兩個小朋友用竹竿敲樹上的李子?!笔缌f:“小朋友們在放蝴蝶風箏,他們好開心?!?/p>
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畫了下來,他們不僅關注畫上的內容,還能體會畫中人物的情緒,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在幼兒美育啟蒙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發揮自主意識和想象力,使幼兒主動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培養幼兒的美育意識。
二、體驗“豐”味生活,呵護藝術想象
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陳鶴琴先生繼承了席勒的美學說,他認為兒童的生活與游戲是天然結合在一起的,只有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游戲才能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幼兒對車票的興趣日漸濃厚,筆者組織他們開始了一場“票”的旅行。對于“生活中哪里需要票?如何買票?”等問題,筆者鼓勵幼兒利用休息日,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實踐,體驗買票的過程。比如,沐沐和媽媽去了游樂園,沐沐從取票機里取出提前購買的票,在進入游樂園大門時,將票交給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待檢票員撕掉副票后,就可以進入游樂園了。再如,美嘉和爸爸去了地鐵站,她選擇要去的站點,爸爸掃碼支付后,一張地鐵票就從出票口落入了她的手中,她在過閘機時掃一下,閘機就開門了。
(一)發現票的秘密
生活中用到票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坐火車、飛機、地鐵、輪船需要票,去游樂園、電影院、大劇院也需要票。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筆者鼓勵家長發揮力量,讓他們與幼兒共同收集生活中的票,一時間,幼兒收集到的票有很多,他們盯著眼花繚亂的票,很是興奮。騏騏說:“這是我和媽媽去海南玩的時候坐飛機的票?!闭f罷,他又拿起另一邊的票,說:“我和爸爸媽媽出去玩的時候,還坐了高鐵。”一旁的小穎說:“這票怎么到處都是,好亂呀!”騏騏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對此,筆者引導幼兒將票分類,將相同類別的票放在一起,整理后,一沓沓的票就清楚了許多。這時,票面上的數字信息又引起了幼兒的注意,“這個5是什么意思?是5號座位嗎?”“媽媽告訴我,這張票要80元?!惫P者和幼兒一起研究每一種票的信息含義。幼兒通過觀察,了解到票面含有許多信息,如車票的正面有日期、時間、地點、座位號、價格等,反面有注意事項。
(二)創意——小小設計師
在觀察、了解票面信息后,幼兒也想設計一些獨一無二的票。韻韻說:“我想畫一張火車票,請老家的姐姐過來玩。”說完,她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列火車。特特說:“我不會寫票上的字,怎么辦?”詩詩說:“我們畫圖畫就好啦!”有了詩詩的啟發,其他幼兒也設計了特殊的符號來代替文字,如時間用間隔和冒號表示,座位用星星、三角形圖案表示,注意事項用感嘆號表示等。
每個幼兒的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藝術作品中的色彩、線條等元素,都可以讓幼兒與作者產生共鳴。作為幼兒經驗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幼兒用心靈去感受美,支持幼兒自主完成藝術創造。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悟,引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情感共鳴。為了支持幼兒的創作,教師要提供不同材質的紙張及不同種類的輔助材料,鼓勵幼兒自由拿取需要的物品,進行自主創作。
在制作票的過程中,幼兒運用了多元的表征方式,如用語言、動作、圖像或符號等。其中,符號表征是最高級的表征方式,主要表現在語言符號與抽象符號兩個方面。由于幼兒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意味著幼兒的表征方式也會表現出較大的區別。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通過觀察來激發與挖掘幼兒的潛能,積極培養幼兒的獨特性,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和主動探究能力。
(三)開展買票游戲
在陳鶴琴先生看來,游戲是對兒童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健康的游戲能使幼兒在娛樂中受到美的陶冶。在幼兒設計了大量的“車票”后,他們也想變身列車長和乘客。于是,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買票游戲。只見逸逸變身“售票員”,詢問同伴想去哪兒玩,將對應的票給同伴。特特化身“列車長”,幫助同伴找到座位。在游戲中,每到一站,特特就提醒同伴下車:“開門請當心,下車請走好,歡迎下次再來。”幼兒下車后,就到對應的區域進行游戲,他們繼續制作各種各樣的票,送給好朋友作紀念。
(四)回憶民間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民間游戲作為一種人文資源,有助于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文化儲備。
幼兒發現豐子愷的畫作中有許多民間游戲,如“老鷹抓小雞”“抬南瓜(抬花轎)”“跳房子”等,他們對豐子愷先生所處時代的游戲產生了好奇。筆者鼓勵幼兒化身小記者,回家詢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愛玩的游戲。通過調查,幼兒發現祖輩、父輩童年時代的游戲是多種多樣的,如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滾鐵環等。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過程中,透露出想要參與游戲的傾向,于是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不同的游戲活動。
例如,在“跳皮筋”的游戲中,幼兒對彈性不同的皮筋產生了興趣。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活動,筆者找來了彈性不一的繩子,有的固定在椅子上,有的請幼兒系在身上。在跳皮筋的過程中,筆者加入了傳統兒歌,如《小白兔白又白》《馬蘭開花二十一》等。在充滿節奏的兒歌中,幼兒歡快地游戲,感受與同伴一起玩的樂趣。
再如,在“抬花轎”的游戲中,幼兒和同伴合作用手背搭成花轎,請一名女孩當“新娘”,剛開始游戲時,花轎總是搭不穩,抬了幾步就松開了。于是,幼兒便一起討論,怎樣讓花轎變得更穩固,成功將“新娘”送到家。兩名幼兒將手搭得緊緊的,又請了一名體重較輕的“新娘”,慢慢地移動,將“新娘”送回了家。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幼兒還嘗試在用木板搭出的獨木橋斜坡上行走,增加游戲難度。
寓教于樂是審美教育的特點之一。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欣賞漫畫作品的能力,能夠基本理解漫畫作品表層的含義,感受漫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色彩、情感、情境等。在由漫畫延伸出的游戲活動中,教師不僅引導幼兒討論了游戲的傳統玩法,還鼓勵幼兒自由探索新玩法。幼兒通過與同伴互相交流、相互合作,在游戲中習得許多新經驗,形成了堅持不懈、樂于探究的良好學習品質。
三、豐富“豐”味生活,培養藝術人格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十分重視幼兒的審美情感體驗。因此,幼兒應多接觸自然和社會生活,直觀地感受生活。豐子愷的畫是溫情的、幽默的,充滿著人情味,貼近幼兒生活,能夠反映社會問題。幼兒在欣賞的時候能夠與漫畫中的情境產生共鳴,把自己的所見所想與漫畫情節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幼兒因為一張“票”走進了“豐”味世界,以一段“票”的旅行開啟“豐”味生活。幼兒在與豐子愷先生“對話”的同時,可以發現生活的美好,萌發藝術的靈感,彰顯藝術的個性,激發藝術的潛能。幼兒依托社會環境,通過豐富多樣的美育游戲和社會模仿游戲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從而豐富生活經驗和審美體驗。教師在引導幼兒徜徉美的世界的同時,應提升自身的美學修養,提高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在審美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重視幼兒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幼兒表現自己的創作風格,保持最本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應把握幼兒的成長規律,充分運用幼兒身邊的人文、自然資源,陶冶情操,涵養美感,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