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璞波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強調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通過啟發式教學和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指在綜合素質教育框架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它包括知識與學習能力、思維與創新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社會交往與合作能力、審美與表達能力、身心健康與生活能力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關鍵任務之一。教師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權利,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因此,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注重全面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學生通過參與教育活動,能夠認識到道德行為的重要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形成公平、正義和誠實的價值觀念。同時,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法治觀念。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法律法規,能夠理解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重要性,培養遵守法律的意識,養成守法的習慣。另外,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了解社會問題,感知他人的需求和困境,培養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教師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準則,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
(一)主體性教學原則
主體性教學原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自主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教師應提供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觀點,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主體性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夠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行動的習慣。因此,在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提供合適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
(二)啟發性教學原則
啟發性教學原則強調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提供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和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通過實際案例、模擬情境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因此,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性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積極的行為準則,培養社會責任感。
(三)趣味性教學原則
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趣味性教學原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故事、動畫等形式,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還可以通過團隊合作、競賽和獎勵機制等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四)生活化教學原則
生活化教學原則強調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教學原則,采用實際生活案例、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教學中直接感受和體驗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道德問題,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的知識。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原則,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激發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要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轉變教學理念,從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引導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和發展學生的潛力。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更加靈活、多樣化。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組織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活動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并自主制訂學習計劃。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風格,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三)完善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
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中,完善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是一個關鍵步驟。課前準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準備。在課程開始前,教師要準備案例、故事、圖片、視頻等,開展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獲得成長和發展。教師完善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不僅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確保教學的高效性和針對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四)創設教學情境,構建趣味課堂
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授關于誠信的道德教育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講解《曾子殺豬》的故事,詢問學生“如果你是曾子,你會怎么做?”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誠信的重要性,并理解正確的道德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趣味課堂。
(五)開展課堂活動,豐富學習體驗
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關于誠實的道德教育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并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進行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誠實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又如,在法治教育中,教師可以開展模擬的法庭辯論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檢察官、辯護律師、證人等角色,針對虛構的案例進行辯論,讓學生親身感受法律的公正,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辯論能力。由此可見,教師開展多樣的課堂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六)開展生活實踐,突出育人實效
教師應開展生活實踐活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實際行動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義工活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參與社會實踐,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教師開展生活實踐,不僅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還能夠讓學生從經驗中學習,使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七)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核心素養
傳統的評價側重于對學生知識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素養方面的評價。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價應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個方面。除了傳統的考試形式,教師還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課堂表現、項目作業、實踐活動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成長過程。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并為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
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教師應采取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完善課前準備、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活動、開展生活實踐等方式,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成長為有道德情操、法治意識的公民。
(作者單位:
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古勒魯克鄉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