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容
一、培養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必要性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語言,在國際合作和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學生如果形成一定的學習動機,就會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去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并且能在課堂上專注學習知識。正如奧蘇伯爾所說,動機和學習之間存在一種互補關系。學習動機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學習可以產生動機,而動機可以再次促進學習,由此可見,學習動機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理論和心理機制,探索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有學者認為,語言學習的動機是特別重要的,并指出外語學習的動機包括四個方面:目標、努力行為、達到目標的愿望和學習態度。有較強學習動機的學生會采取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樹立明確的目標,付出各種努力,從而掌握一門語言。
學習一門語言的動機通常被認為是影響學習成果和熟練程度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學生有學習動機,這個學生就可以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并可以長時間保持學習熱情。如果沒有學習動機,那么學生將難以堅持學習這門語言。
對初中生來說,英語學習動機的形成需要教師的培養和引導。首先,初中生的心理尚不健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相對不成熟。其次,初中生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最后,學生性格各有不同,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也有所差異。總體來看,初中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不足,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是切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教師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形成明確、持續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在國外的研究中,很多學者認為動機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關于動機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有學者將動機定義為努力、實現學習語言目標的愿望和對學習語言的良好態度三者的結合。這個定義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堅持努力以達到目標;二是實現目標的愿望;三是具有學習語言的良好態度。有研究者表明,動機是一種激勵、維持和引導行為實現目標的力量。有學者認為,動機是一種朝著目標前進的動力。還有學者將動機解釋為一種認知和情感喚醒狀態,它將使個體產生一段時間智力上或者身體上的持續的努力,以達到先前設定的目標。同時,學習動機也被認為影響著學習者選擇學習第二語言的目標。學生只有形成學習的動機,才會開始學習活動,進而參與學習任務,并堅持努力學習。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我國不少學者進行了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他們發現,學習動機與學習信心密切相關,而動機和信心又與學習策略相關。有學者研究了英語學習動機的內部結構,得出了動機與因果歸因、自我效能感、學習目的、目標取向和努力之間的關系。
有學者對動機的工具性和整合性做出了區分,工具性動機的特征通常是指學習者渴望從第二語言的學習中獲得一些實際的或具體的東西;整合性動機的特征是指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群體的積極態度,當一個人渴望在社會情境中使用目標語言時,它就會發揮作用。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概念被用于解釋不同的學習者之間的學習動機的差異。有學者從驅動理論的角度定義了內在動機:人類固有的某些基本心理需求。這是由學習過程本身所產生的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不是由過程本身刺激產生的,而是通過采取行動而產生的,它可以用來調動內在動機的產生。如學生關注自己的表現和學習結果,為了獲得獎勵而表現得出色。初中生的學習動機也受到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影響,并以外在動機的影響為主。其中,內在動機包括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望、興趣等,外在動機包括當前的激勵、渴望同伴的認可和欽佩等。
歸因理論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方式會影響他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習動機。有學者提出了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認為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而行為者的目標或意圖則會控制他們的行為動作。當行為者有一項渴望達成的目標,此目標就具有激勵他的力量,如教師的鼓勵是影響學生目標設定和執行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缺乏自信,那么教師的鼓勵會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從而幫助學生設定適合自身的目標。
具體來說,學習動機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刺激功能,一旦學習者有了學習動機,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動機將刺激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二是指向功能,學習動機可以使學習者達成特定的學習目標。三是維持和調節功能,在參與學習活動時,保持積極的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將努力達成學習目標,并能夠有意識地調整學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部分學習目標的實現反過來會激勵學習者繼續當前的學習活動,并去實現其他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可以推動學習者維持或加強學習活動,或轉換活動方向,引導學生最終實現目標。
三、培養英語學習動機的路徑
(一)對學生的建議
對于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中,形成學習動機至關重要。為此,學生需要充分認識英語學習的價值,設定清晰、具體的學習目標,并向著目標不懈努力。具體的學習目標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奮斗方向,引導學生逐步前進。
同時,學生需要建立自信,不斷提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尋找學習伙伴,與其他英語學習者交流合作、共同進步。學生還需要拓寬英語學習領域,保持好奇心,在探索中發掘自己的英語學習興趣點和優勢。
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和英語學習技能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保障。學生應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和點滴進步,以不斷激勵自己。
(二)對英語教師的建議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意愿和動機。為此,教師要認真學習與學習動機相關的理論,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幫助學生設定明確、合理的目標,并經常鼓勵他們,提高教學的指向性,引導學生朝著明確、具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努力,激勵學生采取行動。同時,針對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和進步,教師可以給予他們獎勵,以提高學生實現目標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師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闡述知識的形成過程和重要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育人價值和重要性。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英語課堂的魅力,開展生動有趣的英語學習活動,運用多媒體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做好教學環節間的銜接,以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和學習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互相分享學習經驗,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并引導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競爭,促使他們保持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期望,激勵學生認真學習,通過這些外在動機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增強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意識,讓他們在快樂 中學習,促進學生內在動機的形成。要想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并為學生樹立榜樣,用積極的教學態度感染、帶動學生。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具有實用性動機,他們通常對學習英語有一定的期望,基于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結語
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采取開展英語競賽、小組合作等方式,組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需要共同努力,在班級內形成熱愛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