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在小學階段,數學是一門基礎性、主干性學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新課標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诖?,筆者探究了如何依托有效的小學數學指導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供參考。
一、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一)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信息化時代對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發展學習思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夠讓學生找到更適合個人發展特征的學習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落實新課改的要求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關注的大多是整體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新課改提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靈活識記數學概念。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學理念。
(三)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透過問題探尋本質,發現問題的本質所在,進而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舉措
(一)運用實物開展教學,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名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具體包括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況、個人性格特征與知識能力水平等,再聯系學生的發展實際,運用實物高效開展課堂教學工作。如此一來,教師便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不斷深化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知。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形狀的認知,首先,教師可以取出一張A4紙,并為學生闡述:“這張紙看似一個平面圖形,但其實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長方體,只是這個長方體的高度很低,甚至近似于零。下面,就讓我們摸一摸它,感受一下長方體是什么樣子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觸摸A4紙,可以強化學生對長方體形狀的認知,有效降低課堂教學難度。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幾何圖形有關的物品,如圓柱形的水杯、正方體形狀的魔方、六棱柱形的2B鉛筆、長方體形的橡皮等,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品,加深他們對立體圖形概念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長方體紙盒和正方體紙盒作為教學模型,引導學生觀察和觸摸這些紙盒,從視覺和觸覺層面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提高學生立體幾何認知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深入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特征,例如頂點、面和棱的數量等,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與空間思維,助力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時,一些教師習慣采取直接講解的方式,這種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態當中,不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數學知識,也無益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積極探索全新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促使數學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而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和微課教學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因數與倍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圍繞該單元內容開展“報數”這一游戲活動,其活動規則如下:全班學生以接龍順序開始報數,從1開始報起,遇到7或者7的倍數時,學生需以擊掌代替報數;在此過程中,若有學生報錯數,或在遇到7或7的倍數時未擊掌,便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為大家表演唱歌或跳舞。在游戲活動中,一開始學生的進度會有些緩慢,出錯率比較高。隨著學生逐漸熟悉這一游戲規則,游戲速度會越來越快。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大家有沒有發現7的倍數有何種特征呢?同理,3、6、9的倍數有何特征呢?”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倍數知識的理解,又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內化吸收倍數知識,不斷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三)進行趣味探究,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要通過開展趣味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在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個性化學習需求及知識儲備程度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切實保障趣味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助力學生高效完成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將各式各樣的圖形統一擺放至PPT界面的左側,如蝴蝶的半邊身子、半個籃球、半個飛機、半副對聯等,而在PPT界面的右側,則擺放被打亂順序且經過旋轉或翻轉處理的與左側圖片相對應的圖片。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趣味拼圖游戲,讓學生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多種功能,針對右側圖片進行適當調序、翻轉與旋轉,最終依照左側圖片順序完成擺放。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動手對圖形進行平移、旋轉和翻轉操作,進而獲得左右完全相同的對稱性圖形。這種趣味性的自主探究游戲活動既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自主學習的方法,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發展特征和學習能力,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分組,鼓勵學生通力協作,共同解決數學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可能性”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給每個小組準備4張卡片,上面分別寫上唱歌、朗誦、跳舞、空白等字樣,并創設如下情境: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每組需要派出3名學生在班級表演。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表演的節目形式不能重復,需要在小組內抽簽決定;因此,每次表演前由組長統一組織組內成員抽簽,決定表演的人選及表演的節目種類,抽到“空白”的學生可以免除表演。在游戲開始后,教師可以隨機指定一個小組的學生進行示范。在第一位學生抽到跳舞的卡片后,教師可以向班級學生提問:“第二位同學有可能抽到什么呢?”這時,班內學生會作出不一樣的回答,一些學生認為會抽到“朗讀”,一些學生認為會抽到“空白”,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會抽到“唱歌”,并就此展開激烈討論。在給足學生時間自由討論后,教師可以深入講解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帶領學生探究各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依托游戲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逐漸領悟到任何事情均有其出現的可能性,根據其出現的概率,可以將其劃分成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三種狀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學習,深化對這一單元知識內容的理解。
(五)結合現實生活,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境
為了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百分數”中“折扣問題”這一節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超市購物教學情境,選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扮演超市營業員和顧客,配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商品,并標明各類商品的具體售價,之后讓“顧客”與“營業員”進行砍價。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體會“打折”這一詞匯的含義。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計算各類商品分別打7折、8折、9折以后的價格,幫助學生內化吸收相關知識,掌握“折扣問題”的具體解答方法。
(六)積極組織課余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新課標要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優化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完成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基礎內容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學生所在的社區居民平時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要求參與調查人數不少于60人。在后續上課之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匯總調查情況,并按照步行、騎自行車、騎電動車、駕車、乘坐公交車、打出租車等形式進行分類,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內化吸收所學知識內容,了解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賦予學生自主想象與創造的空間,鼓勵學生思考用其他方式展示統計結果,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結語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可塑性較強,同時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自主學習能力也偏弱。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為學生提供科學化的教學指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助力學生獲得良好的自主學習體驗,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