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耀
物理是培養初中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四節“浮力”的教學為例,探討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供參考。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營造平等、活躍、開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首先,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能力,給予每個學生應有的關注和鼓勵,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反饋和激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力。
以“浮力”這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向學生提問,如“人們在生活中常常運用浮力的原理來解決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問題,有哪位同學可以舉例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對“浮力”的探究興趣。在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后,教師要給予正面的評價和鼓勵,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圍繞該目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
二、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并進行討論。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借助集體智慧解決物理問題。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能夠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產生更多的創新思路。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和創新思維。
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豎直懸掛一個重物,讓學生讀出測力計的示數F1,接著把重物浸入水中,讓學生再讀出測力計的示數F2,由此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探究式學習,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提出問題,如“測力計的示數變化了嗎?示數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物體受到的浮力沿著什么方向?”。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測量更多的重物,并觀察和記錄示數的變化,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和關聯。通過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活動,學生可以自主進行觀察、實驗和數據分析,從而發現物理規律,理解浮力的性質。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能夠發展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供學生實踐機會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設計與探究活動;讓學生制作物理實物模型,深入理解物理現象和原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與記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錄技巧和科學思維;讓學生選擇一個物理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作科學報告或展板;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室或科技館等。這些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運用于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實用性,深入理解物理學的概念和原理,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同時,通過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力、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密度和不同形狀的物體,并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它們在水中的浮力,探究影響浮力的因素。教師還可以提供幾種不同的液體,讓學生將同一物體浸入不同的液體中,觀察并比較浮力大小。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制作浮力演示裝置,如讓學生用乒乓球作為實驗的主要器材,通過實驗探究浮力的方向。在實驗中,學生的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準備乒乓球、透明容器、水等材料;第二步,將透明容器裝滿水,并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第三步,將乒乓球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在學生實踐操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水中浮起來并保持在液體表面,是不是表明在乒乓球底部存在一個向上的浮力?”的問題。通過該實驗,學生能夠進一步驗證浮力的方向和浮力對物體的作用,加深對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記憶,發展創新思維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可以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二是能夠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并從實驗結果中發現規律和現象,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的能力;三是能夠主動探索和思考,追求學科知識的深入和拓展的能力;四是抽象思維能力和概念轉化能力,能夠將物理創新能力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這樣的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方懸掛一個長方體實心金屬塊,金屬塊下表面與水面剛好接觸,勻速放入金屬塊,使其浸沒于水中,并繼續勻速向下放入(不與容器底部接觸)。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為什么金屬塊下表面與水面剛好接觸時會停下來?是不是受到浮力的影響?”“金屬塊在水中繼續下沉時,是否還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金屬塊下沉時,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影響?阻力會隨著下沉的深度改變嗎?金屬塊下沉的速度是否會改變?如果改變,那是什么因素導致的?”等。實踐證明,這些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索,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五、運用信息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運用信息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創新思維,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運用信息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帶給學生更多直觀、有趣、真實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的阿基米德原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或在線課程平臺等,尋找相關資料,通過閱讀文獻、觀看視頻等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在相關視頻中,學生能了解阿基米德發現原理的整個過程,教師可以基于視頻提出一些問題,強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如“觀察視頻中的實驗場景,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結果,能得出什么結論?根據視頻中實驗的內容和結果,如何解釋阿基米德原理?能否給出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在實驗過程中,可以看到物體受到浮力的作用,這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通過實驗數據計算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生活中有哪些與阿基米德原理相關的現象?”等等。為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需要仔細觀察視頻、分析實驗過程,并運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推理和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獲取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篩選,提煉核心知識點,加深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學生可使用云筆記工具或學習管理系統等方式,整理和歸納所學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信息資源,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設計和進行一系列的浮力實驗,觀察和記錄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現象和變化,并通過手機或攝像機等設備拍攝實驗過程,使用視頻編輯軟件將實驗結果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或社交媒體等方式分享經驗,并進行交流和討論。由此可見,運用信息資源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六、激勵學生總結反思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總結和反思,學生能夠深入思考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中獲得經驗和啟示,從而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節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題目:一個盛有鹽水的容器中懸浮著一個雞蛋,容器放在斜面上,請畫出雞蛋所受浮力的示意圖。針對這道題目,教師可以設置反思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會思考“雞蛋為什么在盛有鹽水的容器中懸浮,不會沉入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懸浮的雞蛋受到的浮力是如何幫助它保持在斜面上的?”等問題,有的學生想到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原理是浮力,進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想到雞蛋受到的浮力應該等于它排開的鹽水的重量,因此可畫一條箭頭表示向上的浮力。在這樣的反思和總結過程中,學生逐漸能夠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和想法。
結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項系統工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和設計者的作用,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狀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大江中學)